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
1.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 )
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B.火的发现和利用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D.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在几千万种以上
2.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滴水成冰 B.绳锯木断
C.刻舟求剑 D.火上浇油
3.科学探究过程不包括下列四个选项中的 ( )
A.制订方案 B.杜撰实验报告
C.查阅资料 D.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
4.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 ( )
A.冲洗时倒出的水是无色透明的
B.容器内壁看不到污物,呈无色透明状
C.容器内壁的水是晶莹透亮的水滴
D.仪器内壁的水既不成股流下也不聚成水滴
5.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的是 ( )
6.下列加热试管中药品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热试管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
B.试管底部要接触酒精灯的灯芯
C.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
D.加热试管时,试管外壁要干燥
7.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抗疫期间被广泛使用。下列有关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具有可燃性 B.易挥发
C.有特殊气味 D.易溶于水
8.下列对物质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通常状况下,铁是一种银白色固体
B.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水的沸点是100 ℃
D.金属铜能导电
9.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水、空气等都属于化学物质,化学物质不一定有毒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10.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不规范的操作可能会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让固体在竖直的试管口处自由落下
B.给烧杯中液体加热时,烧杯下面要垫上石棉网
C.闻气体气味时,要把鼻子凑近瓶口轻轻地吸气
D.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试剂应放回原试剂瓶
1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0 g固体药品时,先放药品,后放砝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用手紧握试管,后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
12.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
①空气 ②人呼出的气体
③氧气 ④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3.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的曲线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此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1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15.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 )
A.导电性 B.腐蚀性
C.不助燃 D.沸点高
二、非选择题(5小题)
16.以下是某同学实验课上练习药品的取用和给物质加热的操作图,请回答问题。
(1)请将步骤二的错误操作更正: 。
(2)步骤三的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3)实验完成后清洗该试管,试管洗干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也不 。
17.利用物质性质的不同可以鉴别物质。
物质 操作方法 现象及结论
铁丝 与铜丝 观察 紫红色的是 丝,银白色的是 丝
氧气与 二氧化碳
18.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现象是 。
(2)图A中,用量筒量取稀盐酸,读数时,正确的读法是 (填“a”“b”或“c”),若采用a读法,则会使读数 (填“>”或“<”)实际量取液体体积。将量取好的稀盐酸倒入盛有少量石灰石的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图B中,能说明石灰石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
19. 某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 石蜡浮在水面上,且石蜡块无明显变化 石蜡硬度 ,密度比水 , 溶于水
Ⅱ 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
Ⅲ 伸入焰心的导管引出白烟,且 焰心处有可燃物
Ⅳ 澄清石灰水 ,无水硫酸铜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继续实验] 为探究实验Ⅲ引出的白烟的成分,小组同学将导管加长,用冷的湿毛巾裹在导管外壁,一段时间后打开,发现导管内有白色固体析出。得出结论:该白烟含有 。
20.托盘天平是一种精密测量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所示的两种称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2)用托盘天平能否称量出12.25 g氯化钠 (填“能”或“不能”)。
(3)若砝码盒中的砝码已磨损,用这样的砝码称量12 g氯化钠,称量结果将 (填“偏大”或“偏小”)。调换砝码后,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略偏右,接下来应该 (填“添加氯化钠”或“向左移动游码”)。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
1.C
【解析】: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
2.D
【解析】:滴水成冰、绳锯木断、刻舟求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杜撰实验报告,不属于科学探究过程;制订方案,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属于科学探究过程。
4.D
【解析】: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5.D
6.B
7.A
【解析】: 酒精具有可燃性,需要在酒精燃烧这一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
8.C
【解析】: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改变,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 ℃,不指明条件描述水的沸点不正确。
9.D
【解析】: 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利用好可以改善生存条件,利用不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化学科学技术向好的方向发展,为人类造福。
10.B
【解析】: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让固体在竖直的试管口处自由落下,易打破试管底部,A不正确;给烧杯中液体加热时,垫上石棉网,可使烧杯均匀受热,B正确;闻气体气味时,不能把鼻子凑近瓶口吸气,C不正确;实验结束,剩余的试剂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以防污染试剂,D不正确。
11.A
【解析】: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故正确;B.在称量一定量药品时,先调好砝码,再加药品至天平平衡,故错误;C.使用滴管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到液体中松开胶头吸取液体,故错误;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故错误。
12.B
【解析】: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太少,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氧气不能与石灰水反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B
【解析】: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正确;由于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曲线a、b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B不正确;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C正确;由图示实验可知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如水和二氧化碳等,D正确。
14.C
【解析】: 使用胶头滴管时,滴管应竖直悬空于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其中,更不能接触试管壁,以防污染药品。
15.C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七氟丙烷可以作灭火剂,所以它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另外,该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说明其沸点低,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其不具有导电性和腐蚀性。
二、非选择题(5小题)
16.(1)胶头滴管应该竖直悬空于试管口的正上方
(2)沸腾时液体喷出伤人
(3)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17.铜 铁 将一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盛有两种气体的集气瓶中 使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18.(1)产生蓝色沉淀 (2)b > 产生大量气泡
(3)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19.[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较小 小 不
Ⅱ 蜡烛火焰外焰温度高于内焰和焰心
Ⅲ 白烟可被点燃
Ⅳ 变浑浊 变蓝
[继续实验] 石蜡固体小颗粒
20.(1)A (2)不能 (3)偏小 添加氯化钠
【解析】: 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根据称量质量的数据将合适的砝码放在右盘,并移动好游码,再逐渐在天平左盘加入药品,如果指针没有指向中间刻度线,应增减药品,而不能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