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精品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的冬天》精品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09 09: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品同步导学案
(“名师讲坛”走进作者、文学常识、生字难词、重点聚焦、难点突破、写作借鉴知识点串讲全揽括;“自主课堂”轻松把握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力阅兵”知识迁移,提升综合能力。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323/V46264.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2.济南的冬天
第一课时 自主课堂
名师讲坛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著名作家。1951 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张哲学》、《四世同堂》、《无名高地有了名》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泉城济南
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在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最负盛名。喷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区北部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于市南部的著名佛教圣地——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济南“一城山色湖半城”的独特风景。
生字难词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着( zhuò)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贮( zhù)蓄:储存,积存。
澄(chéng)清:文中指清澈明亮。
髻(jì):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文中是透明的意思。
安适:安静而舒适。
秀气:清秀文雅。文中形容山小巧秀美。
镶( xiāng):把物体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生字分析
济 jǐ济南 jì救济
澄 chéng澄清(清亮) 澄dèng清(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主题解说
本文描绘了济南冬天“温晴”宜人的气候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布局谋篇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对比突出它的“温情”,赞誉它是个“宝地”。
第二部分(2—5):对冬天济南山水的描写。过渡总领后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冬天的水色。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最后一句总结全文,简明有力、含义丰富。
重难点突破
1.“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2.情景交融的写法:
a.直接抒情。如“济南真算得一个宝地”;b.创设情景抒情,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c.虚实结合写景抒情,如:“树尖……看护妇”。
3.以“济南的冬天”为题,表明所写是济南这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冬天;结束语“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抒写了作者对特定时令济南的总的观感,点明题目,呼应开头,抒发作者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
诗人眼中的冬天
1.终南阳岭秀,积雪浮云端。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贮蓄( ) 水藻( ) 绿萍( ) 澄清( )
发髻( ) 镶上边( ) 济南( ) 影儿( )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响晴的天气(天空晴朗无云) B.贮蓄的绿色(长年的,陈年的)
C.设若单单是有阳光(假如) D.煞是好看(很)
3.下面句子用括号中的哪个词更合适呢?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________(A.沐浴着 B.对着C.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_____(A.睡着 B.躺着 C.放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______(A.吹醒B.唤醒C.摇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4.感觉往往是多方面的,有视觉、听觉、触觉等,请指出下面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5.整体感知。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___________”这一特点,紧扣着“山”和“水”,描绘出了几幅淡雅的山水图:第一幅是__________,第二幅是_____________,第三幅是____________。
互动课堂
阅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回答下列问题。
6.“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作者是按什么写景的?指出几个显示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运用比喻和拟人写法,生动贴切,对下面句子作点分析。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外形,而且包含作者喜爱之情。这反映了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画线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该怎样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能力阅兵
知识迁移
1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B.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C.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D.我们清晰地听到小溪里潺潺的水声和粼粼的波纹。
12.小明为了了解济南,到互联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其中他搜集到一副对联,但他总觉得这副对联的下联有点问题。下面就是这副对联,你能帮他修改一下吗?
上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下联:一城山色湖半城
你修改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阅读
(一)冬雨
①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②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
③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淅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
④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线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
⑤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膨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
⑥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
⑦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无穷变化。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奋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着,温暖的春在提前着,火热的夏和金灿灿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⑧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引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起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的没有绿野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14.①②③段依次从_________觉、________觉、________觉写冬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④⑤⑥段分别写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充满了诗情画意。
15.④段主要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雨中的雾,请简要说说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此段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②段“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中的“竟然”二字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17.⑦段“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中的“老皇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的特殊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和课文《济南的冬天》描绘的都是我国北方冬天的景色,一是写冬天的雨,一是写冬天的雪。但二者所表达的感情,又有所不同。请你将不同处指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批注:“突破”一词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100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前去拜访。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顸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批注:这一描写极妙:一是切合人物身份;二是虚实结合,生动形象。】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
【批注:“淡定”一词既照应上文,又为下文“淡淡”一词张本。】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批注:画家“回家”是有潜台词的。】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9.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
20.结合上下文,解读划线的两句话。
(1)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
村庄炊烟袅袅,头顸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参考答案及点拨
l.zhù zǎo lǜ chéng jì xiāng jǐ yǐng'er
2.B
3.晒着 睡着 唤醒
4.(1)听觉 (2)视觉 (3)触觉
5.温暖阳光朗照下的山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城外远山
6.总领下文
7.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8.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
9.情景交融
10.文中画线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设置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雪后远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11.D
12.一城山色半城湖
13.秋山人似画中游
14.听视触雾树木人
15.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雨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16.北国的冬天不就是下雪的季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