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书
愤
陆游
人生既有烟波江面,就有望穿江面的志士仁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豪放中流出柔情的苏轼,虽是“千古风流人物”,也咏叹“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逝妻;我喜欢悲风掀襟又内怀热肠的辛弃疾,虽怀古“金戈铁马”,但又“松窗竹户,万千潇洒”;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峻峭的陆游,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
陆 游
导入
南宋时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恢复山河日,
捐躯分亦甘。
——岳飞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背景
北宋—南宋
作者简介
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金兵进犯,中原沦陷在即,而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题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A designer can use default text to simulate what text would look like. If it is not real text.
Title goes here
A designer can use default text to simulate what text would look like. If it is not real text.
Title goes here
诗
眼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倒装:北望中原
气:气概,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首联:提挈全诗,奠定悲愤的感情基调
文本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文本赏析
形象的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颔联:两次对敌作战取得胜利,有实力对抗。对自己国家充满信心、自豪;对朝廷的不满。
千古名句
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简洁有致。你还能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文本赏析
意象营造法
杏花春雨江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杨柳岸,晓风残月。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文本赏析
用典
颈联:落寞、悲伤、愤慨之情
塞上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比喻守边的将领。
“空”字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1、诗人“书”了哪些事?
2、哪些事让诗人感到了“愤”?
思考讨论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 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那些事作者感到了”愤”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为一体 ,所以,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塞上长城空自许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真名世
镜中衰鬓已先斑
课外拓展
檀道济早年曾随刘裕平定孙恩、桓玄之乱。一路西进,所向披靡。刘裕代晋建宋后,檀道济升任将军。他对刘宋江山赤胆忠心,屡立战功。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济奉命领军北伐,屡获胜利,一直攻到山东历城(今济南)。没想到此时北魏军队大举反攻,檀道济军粮不继,陷入重围之中。但他没有惊慌失措,而巧妙地稳定了军心。这次北伐,檀道济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以至于北魏惧惮他的威名,竟然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再也不敢轻易南犯。
战史奇迹:刘宋名将檀道济“唱筹量沙”吓退北魏大军
本来,国有良将,乃国家之幸。宋文帝(刘义隆)偏偏患上了虚劳病。这一来,宋文帝就不能不考虑身后之事了。威名赫赫,他的几个儿子也颇有才智。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领军将军刘湛等人也颇有此忧,所以屡屡进言劝宋文帝早日除掉檀道济。说让刘义隆警惕,小心那又是另一个司马懿。
刘义隆又一次病重了,刘义康矫诏,说大将军走之前有事商讨,然后设计抓住檀道济一家,将之杀害。当时的檀道济既震惊又寒心,只得绝望地大喊:“你们这是自毁长城啊!”而北魏人听到后弹冠相庆,认为南朝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大将值得重视的了。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扶着石头城城墙向北望去,在那里曾是他的国土,被他的父亲辛辛苦苦地打下来,但如今那儿却是被北魏的骑兵肆意驰骋。他的北伐之战又失败了,这让他忍不住想起一个人,让他忍不住哀叹:“要是有檀道济在,如今这局面又怎么会如此败坏”,那人是他的大将,但已经死了有十四年了。
课外拓展
文本赏析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
尾联:用典明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崇敬之情,并以此自勉,渴望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文本探究
1.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的“愤”字的理解。
“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
又有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
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文本探究
2.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三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镜中衰鬓”对比。
文本探究
3.试比较此诗尾联和杜甫《蜀相》的尾联,看看两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陆游《书愤》
侧重表达对诸葛亮《出师表》中的精神品格的赞赏和仰慕。
杜甫《蜀相》
对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但未及成功就已身亡的无限痛惜。
文本探究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悲愤;批评了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不图恢复大业的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