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单元备课课件(69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单元备课课件(69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2 23:1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
单元备课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单元主题:自然情怀
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第一部分:现代散文
前提任务: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学习任务一:走近文本,梳理结构
学习任务二:同城异物,情景交融
学习任务三:含英咀华,品赏语言
前提任务: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阅读教材配套资料,了解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位作家。
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主战士——朱自清
文学代表作有《背影》《匆匆》《踪迹》《毁灭》《雪朝》等
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
文学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等
学习任务一:走近文本,梳理结构
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梳理三篇散文的行文脉络,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情感。
学生阅读文章,自行梳理文章结构(最好用思维导图呈现),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分享交流,师生一起明确文章结构图
《故都的秋》结构图
故都的秋
秋味(足)
秋景(美)
秋情(浓)
秋感(深)
秋院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悲凉
《荷塘月色》结构图
荷塘月色
想荷塘
去荷塘
赏荷塘
离荷塘
心里不宁静
荷塘小路
内心独白
月下荷塘
荷塘夜色
四周景色
采莲旧俗
惦记江南
不静
寻静
得静
出静
淡淡喜悦淡淡愁
《我与地坛》结构图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地坛

荒芜
生机
残疾自伤
走出阴影
思考追寻
母亲
理解、希望

追忆、怀念
感悟、认识
得到解答
人生的意义
学习任务二:同城异物,情景交融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描写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然而却呈现出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美。各篇文章都抓住了景物的独特之处,个性独特鲜明。阅读这三篇文章,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请在每篇文章中任选一幅图画,为图画命名,并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赏析。
名称 角度 赏析
画面命 名: 景物选取
形声色态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
2、《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作者没有从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宫殿、园林着笔,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著名景点也只一笔带过,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之美 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结合自己熟悉的作品加以印证。
3、《荷塘月色》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月色的?结合文本相关段落具体分析。下荷塘的美景令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这份宁静,作者的思路从理想回到现实,文章似乎可以收尾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古人采莲的情景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呢 请简要探究。
4、《我与地坛》中第一部分有三处集中的景物描写,而且取景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第一处展现了地坛颓圮冷落之中的苍幽,第二处展现了地坛中小生灵的生机与活力,第三处展现了地坛景物的镇静、坦然。这三处景物描写对于作者获得生命启迪,分别有什么作用
5、这三篇散文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三篇散文加以分析。
6、在《我与地坛》中“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而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
第1题、《故都的秋》示例
名称 角度 赏析
画面命 名:秋槐落蕊 景物选取 秋槐、落蕊、扫帚的丝纹
形声色态 像花而又不是花、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画面组合 落蕊满地,脚踏无声,寂静无人,与自然交融
氛围意境 秋景中渗透着“雅趣”和“物哀”之美
第1题、《荷塘月色》示例
名称 角度 赏析
画面命 名:月下荷塘 景物选取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形声色态 叶子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点缀着各种形态的白花;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叶子与花颤动,流水脉脉
画面组合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构成月下荷塘之美
氛围意境 景中笼罩着静谧、朦胧、梦幻之美
第1题、《我与地坛》示例
名称 角度 赏析
画面命 名:地坛苍幽 景物选取 琉璃、门壁、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
形声色态 剥蚀了浮夸,朱红、坍圮、苍幽,茂盛得自在坦荡
画面组合 剥蚀了浮夸,淡褪了朱红,高墙坍圮,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茂盛得自在坦荡。表现了地坛沧桑的历史
氛围意境 景物在荒芜寂静中显示出生命活力,表现了生命的不息之美
第2题:
第一问:①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对这些景物作者却一笔带过。原因是这些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不符合“清”“静”“悲凉”的特点。
②文章重点谈的是秋味,落蕊、牵牛花、秋雨、秋枣等平凡细小的事物,更能体现出秋的魅力,符合作者的心境。
③从身边的事物写起,更能写出故都的秋普遍存在;从这些平凡细小的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第二问: 作者的平民意识:从作者选取的描写对象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场景,虽有落寞的感觉,但却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自有一种特别之美。
个人体验:郁达夫是一位传统且对故都怀有真挚眷念的读书人,对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时代背景:从寻常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感,正是源于郁达夫所独有的审美体验,与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境有关。
第3题:
第一问:从总体上看,文章先写荷塘,次写月色,再环顾四周,层次分明。分开来看,对荷塘的描写,依次写了荷叶、何花、荷香和荷波。荷叶是田田的,像舞女的裙一样动人;这荷花是白色的,呈现出各种情态,像明珠、星星一样迷人;这荷香是缕缕的清香,像渺茫的歌声一样诱人;这荷波是荷叶的颤动所致,似乎使宁静的荷塘有了一丝动感和细微的声响;而叶下的流水,也像是脉脉含情的。本文对月色的描写则从正、侧两方面来展现。月光本如流水一样明、一样亮,但是因为荷塘里浮起薄薄的青雾,便有几分朦胧感。正面描写过后运用侧面描写,以荷叶上灌木丛的参差斑驳的黑影和杨柳弯弯的稀疏的倩影来衬托月色,增加了荷塘的诗情画意。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淡淡的月色,以及那荷塘四周远近高低的树,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构成了一幅宁谧清幽的美妙图画。
第二问: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作者刚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真正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六朝时少男少女采莲的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与《采莲赋》《西洲曲》中所写的荷塘相比,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少了温柔妩媚的江南少女,少了自由欢快的采莲生活,少了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显得孤独、沉闷。所以,面对南朝荷塘的自由、闲适、热闹,作者感到可惜和遗憾,因而“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两处文字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闷心情。
第4题:
第一处景物描写:那些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景物中,充满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荒凉残破的景物描写正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曲折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截瘫后,消极无奈、烦躁不安的心情。
第二处景物描写:作者走进地坛,思考人生,他把自已双腿残疾渴望行动自由的愿望寄寓在活动自由的昆虫身上,把对人生的迷惑比况在小昆虫身上,把对前途的迷茫和抗争寄寓到蜂儿那里....昆虫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着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人应该积极乐观地生活,勇敢地面对现实。
第三处景物描写:六个“譬如”的排比铺陈,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从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风雨中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到秋风里的落叶的味道,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感悟到:这就是生命不息的永恒,是踏过坎坷走向辉煌的永恒。
这三处景物不是并列关系,第一处荒芜中透着生机,第二处卑微之物自在生存,第三处逆境之中与之抗争,所以这三处景物是递进关系。
第5题:
《故都的秋》一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想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写景的需要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我与地坛》:写景是为了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第三段中描写地坛的荒芜来为了寄托自己内心的苦楚。“我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曾经的希望、成就、荣誉都被“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未来的生命也无法预知,“我”失去了青春的狂妄,生命的骄傲, “我”内心的苦闷恰如老柏树般苍幽,如此,“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是多么地让人痛恨。正如作者言,“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地坛就感觉到“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与地坛是同命相怜,我们的缘分也真正开始。
第三段第二处景物描写,此处景物描写生机盎然,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不也能够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蚂蚁虽弱,不也在思考人生,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瓢虫虽笨,但只要执着,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露水只要积蓄力量,不也能“压弯了草叶轰然地摔开万道金光”?生命是如此顽强、旺盛!那么一个人呢?“我”虽然失去了双腿,但生活还将继续。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
第三处景物描写在第七自然段。全段用排比的手法,连用六个“譬如”,具体阐释了“怎样活”的问题,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落日”虽迟暮,但仍能“照得灿烂”夺目,“坎坷”相伴终生,不可逃避,只能迎接;雨燕高歌,虽然寂寞,却能把天地叫得苍凉,活着不是该坚守自我,忍耐孤独,追求伟大,执着顽强地面对理想吗?生命有时候也是一种悲壮美;孩子可爱的脚印,那是告诉我们,生命是美好的,是有希望的,追求自由、快乐吧,保持天真、热情吧;苍黑的松柏永远站在那里,他见证着宇宙的永恒,岁月的无涯,生命是多么渺小又是多么伟大,生命是一种坚韧;草木泥土散发清香,让人想起生命的朴质、纯真,记忆的充实美好;落叶的飘落不是终结,而是化作春泥的开始,生命是一种奉献,一种更替,一种永恒。
第6题:
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倔强坚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
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
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
学习任务三:含英咀华,品赏语言
三篇散文语言艺术各有特色,请朗读这三篇散文,从遣词造句、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加以品味。阅读这三篇散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三篇散文中都有很多使用精妙、极具表现力的字词,请分别找出一两处,并简要分析。
2、《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散文都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三篇散文都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实例简要分析。
4、三篇散文语言风格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第1题示例:
《故都的秋》示例: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好。
赏析:从内容上看,由“阵”而“层”,写出了秋雨的量小。“层”字在表现秋雨的形象性方面是“阵”所没有的。“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后者更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所以韵律更好。
《荷塘月色》示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赏析:一个“泻”字, 一个“浮”字, 用的绝妙之极。“泻”字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般缓缓倾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照在荷叶上,写出了月光的动态感。“浮”字写出月光如同雾气一样,朦胧轻盈的姿容。
《我与地坛》示例:
无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赏析:“耗”是一个特别熬人的动词,无事可干,没有方向,只能耗一分熬一秒,只能煎熬地挨着时间拖着生命。
第2题:
《故都的秋》具有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如“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章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而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谓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慢”( mdn )、“润”( run )、“淡”( dan )声调相同,这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整齐的语句,具有音韵之美。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
《荷塘月色》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本文共运用了“日日”“渐渐”等叠词25个26次(“淡淡”重复了一次),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均匀”“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第3题:
《故都的秋》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
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由三个短句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排比的语势连贯性,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如“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这些生动的比喻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文中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比较、来表现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个对比中兼用了比喻,从味觉、视觉的相似上去作比,不仅形象,而且让人回味无穷。
《荷塘月色》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中,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是排比,又是比喻,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
运用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现微风送来荷香的幽微断续的特点,给人形象具体之感,表现出幽远的风格。
《我与地坛》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排比: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 道。
第4题:
《故都的秋》语言风格:清新典雅、雅俗和谐、淡而不寡、冷而不寒
《荷塘月色》清新典雅、自然流畅、充满诗情画意
《我与地坛》语言凝练生动、新鲜奇崛、富有哲理、充满诗意
第二部分:古代散文
学习任务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脉络
学习任务三:寄情山水、各具意趣
学习任务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姚鼐介绍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姚鼐为文“以神、韵为宗”,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价。
《登泰山记》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借病辞官,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赤壁赋》写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文、
疏通文意、理清脉络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文言文的字词句,梳理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自主落实字词句,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过程中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要求学生使用《同步解析与测评》,完成上面的“语言知识梳理”【尽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2)集中提问:这两篇文章难懂的字词句相对较少,学生在字词上的疑惑应该不会太多,课堂不必逐句翻译讲解。由学生集中提问,其他同学或老师相互解答。【学生能够相互解答的尽量让学生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老师才解答】
2、在疏通文章大意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3、特别注意两篇文章中的记时方法,如“壬戌之秋”“乾隆三十九年”“是月丁未”“戊申晦,五鼓”。阅读古文,需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结合这两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文章,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第2题:
赤壁赋
泛舟赤壁
放歌吹箫
主客问答
主客同欢
写景
叙事
抒情
叙事
说理
事景情理融为一体
《赤壁赋》行文脉络
交待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过程
描绘日出美景
介绍人文景观
冬日自然风景
《登泰山记》行文思路
登泰山记
第3题:
1、纪年法:
1)年号纪年: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乾隆三十九年、贞观十三年。
2)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如壬戌之秋、丙辰中秋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补:“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4)王公年次纪年
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5)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
2、纪月法:
1)序数为记,即一月、二月
2)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月建的“建”指“斗建”,即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故称月建。如元年建子月癸巳。
3)季纪月: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吴昆《医方考·自序》“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4)名纪月: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如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如是月丁未、五月辛丑。
2)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每月十五叫望。
4、纪时法
现代时间 时辰 特殊名称 更点
23:00—1:00 子时 夜半 子时为三更
1:00—3:00 丑时 鸡鸣 丑正二刻为四更
3:00—5:00 寅时 平旦 寅正四刻为五更
5:00—7:00 卯时 日出
7:00—9:00 辰时 食时
9:00—11:00 巳时 隅中
11:00—13:00 午时 日中
13:00—15:00 未时 日昳
15:00—17:00 申时 哺时
17:00—19:00 酉时 日入
19:00—21:00 戌时 黄昏 戌时一刻为一更
21:00—23:00 亥时 人定 亥时三刻为二更
学习任务三:寄情山水、各具意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赤壁赋》《登泰山记》,一乐水,一乐山,均为名篇,各具意趣。请阅读两篇散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两篇散文分别写了“赤壁夜月”和“泰山日出”,请结合文章分别分析文章是如何描写的。
2、《赤壁赋》中除了写“赤壁水月”,还写了“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登泰山记》除了写“泰山日出”,还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赤壁赋》把情景理有机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登泰山记》体现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文学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4、两篇散文语言各具特色,请分别加以分析。
第1题:
赤壁夜月之景:《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泰山日出之景: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象,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茄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是正面描写。“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侧面描写。
第2题:
《赤壁赋》“历史之水月”: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三段,通过客曰的内容描写出来的,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句。体现的是一种沧桑、悲凉之意。
“哲理之水月”:主要集中在文章第四段,通过苏子的回答体现出来的,主要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两个方面来阐释了其中蕴含的哲理。体现出苏子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登泰山记》:除了写泰山日出外,在第二段写了登山路线和泰山夕照之景,第四段写了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写了泰山冬日自然风景。
第3题:
《赤壁赋》情景理融为一体:全文无论抒情还是议论都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人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登泰山记》“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
①《登泰山记》的行文,以时间和自己的游踪为序而展开,依次记述了作者于隆冬岁梢从泰山南麓经中岭登上泰山之巅的沿途观感,在日观亭上所见日出的绚丽景致,日观亭附近的庙宇、皇帝行宫,归途中的石刻等文物古迹,以及冰雪泰山的肃杀寂静景象,以此表达对泰山的热爱。这是姚鼐“义理”的创作思想。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名著来考证泰山的名胜。接着写道:“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东谷天门,远在秦汉时代,就是皇帝祭天、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东谷也是古时人们登泰山顶峰通常经由的山口。这体现了他“考据”的创作思想。
③“观日出”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壮观,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文辞清丽,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还有严谨的结构,错落变换的句式,都体现他“辞章”的创作思想。“义理、考据、辞章”的综合运用,使这篇文章成为古代散文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第4题:
《赤壁赋》语言特点:
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如《赤壁赋》第一段,句子有整句,有散句。整散之间,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
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
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 ”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该段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全力以赴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
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这段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
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
《登泰山记》语言特点:
善用传神的动词。如“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善用准确、凝练的语言。作者善于把握住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象,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文中写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而写夕阳余晖则称“晚日照城郭”,一个“烛”字,一个“照”字,很细致地区分出两种不同光亮的强弱。
善用修辞,巧于衬托、照应。文中所记多为静景,但作者往往能遗用修辞来化静为动。如白雪覆盖着山峰,是一幅静谧的图景,作者却称之为“苍山负雪”,赋子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再如以夕阳晚照的幽静美来衬托日出的雄奇美,以旅途的艰辛、气候的恶劣来反衬游志之坚。
第三部分:单元写作——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一、写作方法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篇景情自然融合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
触景生情,情因景生。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某种景物,自然而然生出或被触发出某种情感。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并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文起某种联系,就是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起初作者内心从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之感弥漫在字里行间。但随着作者独行小路,领略月下荷塘美昱忧愁虽然还在,但心头平添了一份淡淡的喜悦,感受到一丝得来不易的宁静。这喜知中静都是由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而随着情感的变化,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之秋景物众多,作者选择了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卷恋,皆因它们与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相一致;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剥仙”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也都高度暗合了作磬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这样的文字,处处写景,字字关情,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
二、写作任务
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
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为题,写一篇散文。
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