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哦香雪
三维 教学 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预习·导入】 1、导入 无论是从“绿皮车”到“空调列车”,还是从“空调列车”再到“和谐号动车组”,都记录着铁路飞速发展,见证时代前行的坚实足迹,那么一辆火车开进山沟后又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铁凝的小说《哦,香雪》! 2、作者简介 铁凝,本姓屈,1957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哦,香雪》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3、作品介绍 散文《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4、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2年第5期的《青年文学》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和大部分青年作家一样,铁凝也在这篇作品里倾注了相当多的抒情成分,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个性解放和主情主义思潮,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出现了一种抒情化的倾向。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5、字词积累 撂(liào ) 木讷(nè ) 挪(nuó)步 讪(shàn)笑 踌(chóu)躇(chú ) 尴(ɡān)尬(ɡà ) 掂(diān)量 虔(qián)诚 忸(niǔ)怩(ní ) 跌(diē)宕(dànɡ ) 执拗(niù) 磕(kē)磕绊绊 理解词语 刻意:用尽心思。
惆怅:伤感,失意。
悸动: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撼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浩大。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整体感知】 1、找出全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文章大意。 这是一个火车进站一分钟发生的故事。快速浏览小说,请用最简短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农村少女香雪用一篮子鸡蛋向火车上一位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并由此独行30里夜路。 2、找出小说的环境和人物。 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 人物——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村少女 【问题探究】 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前引(1—4)火车开进山村。 开端(5—56)姑娘们欢乐的时刻——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发展(57—71)香雪渴望有铅笔盒——对知识的渴望。 高潮(72—78)香雪换回铅笔盒——自尊自爱。 结尾(79—82)香雪深夜归来 2.火车进山之前,台儿沟是什么样子?(找出原文)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贫穷、落后、闭塞 火车进山之后,台儿沟是什么样子? 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后:热闹——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4.大山象征什么?火车象征什么? 大山—— 象征着封闭、传统; 火车—— 象征着开放、现代。 【人物探析】 香雪与凤娇等女孩表现有何异同? (1)其他姑娘: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2)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3)相同:对山外世界的好奇,对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向往现代文明(新生活) 不同:其他姑娘们追求的是物质层面的,而香雪超越了一般姑娘,她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 2、为何她对铅笔盒如此情有独钟呢? 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3、从这里可以看出 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1)香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 胆小又纯真无邪 (2)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 —— 简朴、淳朴 (3)…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台儿沟一定是这样的:那时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自尊、淳朴 (4)…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坚毅、执着 (5)…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 ——单纯 (6)……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打听北京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打听什么是“配乐朗诵”…… ——渴求上进 4、人物小结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自尊,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除香雪之外,这篇小说还描写了台儿沟其他的姑娘们,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凤娇——说话大胆直率,热情又泼辣。 “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深入探究】 1、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1)幽寂的山林——皎洁明净的月光——黯淡寂静的山林——欢腾的小溪 (2)明确: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怕(71)——不怕(74)——犹豫(75)——坚定(76)。 明确: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2、 作者铁凝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的态度是怎样的?她为什么要刻画香雪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呢? 主题一:赞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性。 主题二: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 主题三:赞美迫切的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 主题四:(时代内涵)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3、拓展探究 用三十里夜路和四十个鸡蛋换回一个塑料自动铅笔盒到底值不值得? 小木盒:笨拙、陈旧 铅笔盒象征:文化、知识、文明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与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所以无法用40个鸡蛋来衡量值或不值。 【品析语言】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明确:“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2、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明确:“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3、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明确:“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梳理-总结】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教学 反思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