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
一个硬汉,一条小船,一片大海,一座值得被挖掘的“冰山”
教学目标
通过赏析五次击退鲨鱼的场景来体会海明威小说叙事的渲染和克制的艺术魅力。
分析老人人物形象,理解硬汉精神。
以插图为切入口,探究环境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理解其复杂意蕴。
通过对比鉴赏,掌握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中人物形象塑造与处理的异同,提升媒介素养。
通过自主提问,阐释典型人物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和对当下的智性启示。
教学重难点
体会海明威小说叙事的渲染和克制。
2.掌握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中人物形象塑造与处理的异同,阐释典型人物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和对当下的智性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
有着“文坛硬汉”之名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以他别具风格的作品享誉世界,也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他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的节选,收录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自读篇目。
习总书记对海明威与《老人与海》非常赞赏,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跟与会的文艺工作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海明威“情结”;2015年访美期间,在西雅图的联合欢迎宴会上他也特别提到了“文坛硬汉”海明威和他的不朽著作《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出海捕鱼84天一无所获,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比自己的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几经搏斗之后,老人捕获了大鱼。归航途中,鲨鱼一次次围了上来,面对鲨鱼的攻击,老人挺住疲惫的身体,用渔叉及小船上能用的一切当作武器,一次次与群鲨展开生死搏斗。最后老人只带回了一副巨大的鱼骨架。是什么原因使习总书记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对海明威如此推崇?对于一个老渔夫而言,这副巨大的鱼骨架再次证明了他捕鱼的失败,可是谁又能说,在面对巨大的困难,面对明知不可避免的失败,他用尽全力挺住的顽强意志,坚持到底,一次次的奋起搏斗,不正说明了他精神上的成功?
失败与成功,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没有完成设定的任务,没有到达自己的目标,输给了对手,甚至一次考试失利,都可称之为失败,可成功往往就不仅仅是失败的反义词那么简单。如何定义成功?如何正确面对各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在无法回避的失败面前咬牙挺住的价值何在?值得我们深思。
如何定义成功?如何正确面对各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在无法回避的失败面前咬牙挺住的价值何在?值得我们深思。
知人论世
海明威,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参加过美国对日战争,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1941年曾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后返美定居。1954年凭《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身患重病,精神抑郁,1961年开枪自杀。
主要作品有:《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战场门铃响了》(1940)、《丧钟为谁而鸣》1940(又名《战地钟声》)、《老人与海》(1952)。
《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的评价是: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
文化常识
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四大要素:①简洁的文字;②鲜明的形象;③丰富的情感;④深刻的思想。
前情回顾
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小说整体情节概括
选文情节梳理
学习活动一:与老人一起“击鱼”
梳理《老人与海》里惊心动魄的五个场景,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场景 鲨鱼品种 鲨鱼数量 间隔时间 作战工具 如何搏斗 结局
搏斗一 灰鲭鲨 一条 一小时后 鱼叉 对准鱼脑所在位置,老人直刺上去,带着十足的决心和恶狠狠的劲头儿。老人将绳子在鲨鱼的肚子上面缠绕两圈,鲨鱼拉着小船前行,最后气竭而死。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搏斗二 加拉诺鲨 两条 两个钟头后 绑着刀子的桨 一条加拉诺鲨的眼睛被刺,逃走了,另一条被刀刃戳进了脊椎和脑袋之间,也逃走了。 杀死加拉诺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搏斗三 铲鼻鲨 一条 接着 绑着刀子的桨 老人任凭它袭击大鱼,紧接着把绑在船桨上的刀子刺进它的脑袋。鲨鱼被击退,刀刃折断。 杀死铲鼻鲨,刀子被折断
搏斗四 加拉诺鲨 两条 从傍晚到太阳快落山 短棍 老人用棍子打中鲨鱼脑袋根部的骨头,接着又朝同一部位打了一下,鲨鱼有气无力地撕下嘴里叼的鱼肉。 两条加拉诺鲨受重伤,大鱼被咬烂一半
搏斗五 鲨鱼 成群结队 从太阳落山到半夜 短棍舵把 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 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残骸
学习活动二:聚焦小说叙事的渲染与克制
聚焦搏斗场景的“繁琐”。
有人说《老人与海》最搏斗精彩的地方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确实,在这五次搏斗里,我们看到了惊心动魄,看到了动人的力量。
请找找看,在小说节选的五个场景中,哪一场景里关于鲨鱼的描写最为详细,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示例:
背部和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鱼皮光滑漂亮。它的外形和剑鱼十分相像,除了那张大嘴。眼下它正紧闭着大嘴,在水面之下迅速地游着,高耸的背鳍像刀子一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在它那紧紧闭合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全都朝里倾斜,这和大多数鲨鱼的牙齿不同,不是那种常见的金字塔形,而是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
此段描写了搏斗前鲨鱼的形态。海明威从鲨鱼的外表写起,由整体到局部,精心描写其外貌,“光滑漂亮”的鱼皮,“高耸的背鳍”,写出了鲨鱼的矫健雄壮。同时,在聚焦细节描写之外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八排牙齿全都朝里倾斜”“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立体描绘了鲨鱼的牙齿,也给人带来了恐惧之感,侧面写出了老人的勇敢。
注: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引导:在阅读了第一次和鲨鱼搏斗的场景后,有人认为描写过于繁琐,比如关于鱼皮“光滑漂亮”等词可以删去。如果用简单的语言呈现,或者直接将鲨鱼的外貌形态描写删去,可能更好。你觉得呢?
示例:
对于第一次和鲨鱼搏斗的场景,作者描写得很细致。第一条鲨鱼鱼皮光滑漂亮,鱼鳍高耸,姿态优美,老人和鲨鱼的搏斗其实就是老人和自然力的搏斗。在和自然力的搏斗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鲨鱼的描写并不都使用凶狠的词,第一次出现时甚至还用了“漂亮”等,呈现出自然的伟力。人和鲨鱼搏斗,其实就是和自然搏斗。这与后文一条条凶猛的鲨鱼形成对比,也为后文老人逐渐没有气力与鲨鱼搏斗做了铺垫。这也是作者在小说叙事艺术中使用渲染技巧的一种表现。
小结:渲染更能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聚焦“简约”:老人对付加拉诺鲨的情景。
前面我们看到了渲染的妙处,既然渲染这么好,我们试着把这几处“简约”的地方加以“渲染”。
描写鲨鱼简约的场景 尝试将其写详细
“加拉诺鲨。”他大声说。他看见第二个鱼鳍紧跟着第一个钻出海水。(32)
另一条用细长的黄眼睛盯着老人,随即飞快地游过来,半圆形的嘴张得大大的,朝着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下去。(35)
老人说着,把刀刃戳进鲨鱼的脊椎和脑袋之间。这下子倒是很容易,他感觉鲨鱼的软骨断裂开了。老人将船桨倒过来,把桨片插进鲨鱼的两颚之间,想撬开它的嘴。(37)
①学生活动。
②教师展示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范例。
③引导思考:海明威在这几处场景中为什么不多加渲染?
小结
海明威在叙述中,该详细的地方详细,该简略的地方简略,足见作者的用心。详写的地方,是对以鲨鱼为代表的自然伟力的赞颂,而略写的地方则留给读者用想象力去填补,张弛有度。
问题探究:
①学生思考:小说中围绕着老人,还有其他冲突吗?
明确:老人除了和鲨鱼有冲突,和大马林鱼也有冲突。和大马林鱼是要捕鱼,和鲨鱼是要守鱼。
②思考:这两个冲突看起来似乎不同,但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冲突的共同点和本质是,证明自我欲望与强大的阻挠或障碍之间的冲突。
③思考:全文的叙事节奏上非常有趣。作者用了一句话写了老人的前84天,而用几乎一本书写了随后的3天,这样的叙事节奏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作者详细铺展的正是小说的冲突的部分,冲突是故事核心要素:冲突=欲望+障碍)(《西游记》:取经+妖怪)
以冲突为核心的叙事节奏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
人物面貌
(一)老人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活动一: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老人?给老人加一个修饰语。并联系整本书,找到文本依据。
·他是个老人,独自驾一条小船在湾流中捕鱼,这回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男孩的父母就对孩子说,这老头如今晦气到家了,真是倒霉透顶。
·那船帆用面粉袋打了几个补丁,收拢起来真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走霉运……
·棚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泥地上还有一块地方可以用木炭烧火做饭……上面有一幅彩色的《耶稣圣心图》,还有一幅《科伯圣母图》,都是他妻子的遗物。原先,墙上还挂着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片,因为一瞧见那照片就让他感到孤单,他就取下来,放在屋角的搁板上自己那件干净的衬衫底下。
·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孤独(柔情)……
·老人瘦骨嶙岣,颈背上刻着深深的皱纹
……他的双手由于常用钓线拖拽大鱼,勒出了很深的疤痕。可是,这些伤疤没有一处是新的,和没有鱼的沙漠里风雨侵蚀留下的痕迹一样古老。
·他想,我太老了,没法用棍子打死鲨鱼了。
苍老、大不如前……
学习活动二:在和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有很多内心独白,整理并概括老人的形象特征。
时间节点 心理状态
第一条鲨鱼来时
第一次击退鲨鱼后
第二次击退鲨鱼后
击退铲鼻鲨
击退加拉诺鲨
鲨鱼群来袭时
击退鲨鱼群后
回家时
分析人物形象
内心独白: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也许能制服它。
跟他们斗,我要一直跟他们斗到死。
勇敢、不屈服……
【思考】分析语言
分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和效果。
①“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明确: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圣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小说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内心独白:
·真希望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他们算是把我打垮了,老家伙,你从骨子里累了,
·但愿不用搏斗,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
疲惫,有摇摆,想放弃……
【思考】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我们会发觉老人的性格似乎比较矛盾,他经常会自我否定,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老人认为自己给打败了,是因为他的马林鱼仅剩一副空骨架,因为他的身体、精神疲劳到了极点,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这些看似消极的心理描写,并没有削弱对老头儿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正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 这样的描写也正是突出了“真实性”。
同时,老头儿是作者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在与鲨鱼搏斗时,老头儿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想法,但是,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内心独白:
·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
用偶像激励自我
原文:
男孩:我想办法让船主到远处打鱼。
老人:他可不愿在太远的地方捕鱼。
男孩:别忘了,这可是九月份。
老人:正是大鱼上钩的时候,五月份人人都能当个好渔夫。
追求卓越、非同寻常
内心独白:船还是好好的,它还算完好无损。 乐观
原文
·这些飞翔的鸟儿,落到海面上觅食,发出细微的哀鸣,在大海的映衬下显得如此脆弱。
·它们(海豚)真好,”老人说,“嬉戏、打闹,相亲相爱。它们跟飞鱼一样,是我们的兄弟。
·“你要是乐意的话,就待在我家吧,小鸟。”
·可老人一贯把大海想象成女人,她向人们施与或拒绝施与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做出什么狂暴或者邪恶的事情,那也是出于无奈。
善良仁慈博大,内心温柔
作者在塑造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时,笔力主要集中在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再现这一场景的?
5次与鲨鱼的搏斗、老人的2次心理活动,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写出老人坚强的意志、高贵的自信、不败的生活准则 、直面未来的勇气 。
学习活动三:解读插图,深层次了解老人与其生存环境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老人与海》 教案
小说插图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具象性的方式与文字呼应,起到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老人与海》(木刻)
这幅插画刻画出了老人与海的三重关系。
第一重,是对抗。从插画内容看,老人正使出全力刺向一条体型巨大的鲨鱼。木刻的线条粗狂有力,让整个画面充满张力和力度。毋庸置疑,这是一场强者与强者的较量。
第二重,是造就。老人一辈子在海上同鱼打交道,同大海对抗。但也正是极具环境力量的海洋,让人在残忍的环境中做出求取生存的努力,使老人练就了画中的强壮体魄,炼铸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性格而言,与海为伴的老人甚至酷爱搏斗——掰腕子的搏斗、球场上的搏斗、海上的搏斗,乃至人生的搏斗。
第三重,是依赖。老人依赖大海生存,从而获取衣食来源。大海既是敌人,更是与之共生的朋友。在木刻这种黑白艺术中,老人和大海的色块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鲨鱼的线条长度和排列又表现出海洋生命的力量美感,体现出人面对环境的姿态是崇敬、敬畏的,而非俯视、轻视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木刻留白式的艺术效果与海明威“将叙述藏于冰山之下”的语言艺术风格亦有共通之处。
(二)硬汉形象拓展
学习活动四: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硬汉”形象的代表,是“硬汉”精神的化身。请为“硬汉精神”写一个词条。
提示:社会中下层人物、个体生命力量、高傲的尊严、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示例: “硬汉形象”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拓展思考:查阅海明威的人生经历或阅读他的传记,思考海明威是不是“硬汉”?(最后)
八.综合探究(意象、对比阅读)
1.文章中出现了马林鱼、老人、大海、鲨鱼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象征意味?
明确:①桑地亚哥:硬汉精神 ②大马林鱼:人生理想
③大海:人生舞台 ④鲨鱼:悲剧命运
2.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有哪些体现?
“电报式风格”:海明威简洁明快的文风的俗称。他擅长用极其精炼、朴实、直观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着墨不多的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地烘托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明确:①结构简单。人物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②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③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3.你认为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明确: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桑地亚哥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海明威的笔下,他却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他不向命运低头,无论再怎么艰苦的环境都能凭借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抗争。他是硬汉形象的代表。他是一个捍卫了自己灵魂尊严的人。
4.本文为什么以“老人与海”为题 “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写的是老人捕获大马林鱼后在海上独自与鲨鱼搏斗的全过程,让我们感受了一场大海与风浪的洗礼,也充分领略到大海中壮阔、美丽、富饶、仁慈、凶险、残忍的种种场景。因此以“老人与海”为题。
作用:以“海”作为背景,更能烘托出老人在厄运险境中的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硬汉精神。
5.“小说——影视”跨媒介对比阅读
观看1958版电影《老人与海》,并思考以下问题:
对比小说文本,两者在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异同?
提示:“异”可以从叙事人称、表现手法、人物关系、人物语言等角度入手
同:电影中圣地亚哥的“老年硬汉”式的人物性格与小说保持高度一致。
异:①小说才用的是小男孩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而电影中,作家作为人物直接出场,称为叙事故事的一部分,以本体和客体相结合的视角展开对圣地亚哥的描写。
②小说主要通过小男孩对老人的崇拜、老人在海上的经历以及在梦中的场景和过去的回忆来塑造圣地哥亚的形象。电影则在这四个方面之外增加了作家妻子这一角色,并让在小说中已远嫁外地的女儿“回家探望,希望父亲能同自己生活在一起”。
总的来说,电影增加了女性角色与圣地亚哥的互动。
基于小说文本,你认为电影对圣地哥亚这一典型人物的改编是否合理?
提示:回答可以是开放式的,但要能够体现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合理理解。
①改编合理:增添作家与妻子与女儿之互动情节,一方面给这个故事加入了“家庭”的温馨元素,另一方面也让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一个外在坚毅、内心柔情的英雄。
②改编不合理:在小说中,圣地亚哥只有小男孩这一交流对象,其英雄形象本身就是孤独的的。他一个人独自在海上驾驶渔船,一个人独自对抗大马林鱼、鲨鱼,一个人独自承受孤寂、伤痛。电影中的柔情元素会消解掉孤胆“硬汉”极具力量的悲壮感,并破坏掉圣地亚哥与自然搏斗、与命运抗争的纯粹性。
6.和小说对应的时代相比,当下整个社会的认识及实践水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你提出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典型的时代局限性或时代超越性的问题,共同讨论,形成自己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示例: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汉”典型,这些人物都具有一种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死亡、不可改变的命运,仍然积极抗争,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在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然而,当下社会瞬息万变,远比海洋复杂,有时不妥协并不是一种合理的对抗方式。对于凶手,一定要打败、消灭吗?“打败”“消灭”“斗到死”这一类的想法,是否过于“凶狠”?
7.注定失败的抗争有意义吗?
明确: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勇敢、坚强、执着的精神。
试着把困难和挫折当做一顿难吃的早餐,咽一咽总会吞下去的。记住,难吃的背后意味着营养。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九.主旨
这一部分通过老人智斗鲨鱼、勇斗鲨鱼、百折不挠斗鲨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歌颂了圣地亚哥英勇顽强的精神,体现了人要顽强斗争夺取胜利,并勇敢地面对失败的态度。
拓展阅读
1899年7月21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世界五大湖之一的密执安湖南岸,一个叫橡树园的小镇。家里一共有六个孩子,海明威是第二个。父亲的影响使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捕鱼和狩猎的热爱。海明威29岁时,父亲因为糖尿病和经济困难,用手枪自杀了。
14岁时海明威在父亲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被职业拳手打伤,第二天裹着纱布仍跳上拳台。2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左眼受伤。
中学毕业以后,在堪萨斯明星报做了见习记者。在这里,海明威专心致志,很快掌握了新闻写作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
1918年5月,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7月初的一天夜里,海明威被炸成重伤,一个膝盖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那年他刚19岁。
大战后海明威回到美国,海明威依旧勤奋写作。1919年夏秋,他写了12个短篇,寄给报社被全部退回。母亲警告他: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海明威从家里搬了出去,因为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决心。他只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1922年冬天,他承受了自己全部手稿丢失的痛苦。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法国的一个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总共只印了300册,在社会上毫无影响。
作为记者,海明威很受欢迎。但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小说,却没有报刊肯用。尤其令他伤心的是,退稿信上总是称他的作品为“速写录”“短文”,甚至说是“轶事”,根本就不把他的稿件看成是文学创作。1924年,海明威辞去记者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在这艰难的时候他的妻子带着儿子走了。他除了通宵达旦地写作,只能把看斗牛当作娱乐。
192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了》问世,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声,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了20年代那一代人的典范之作。这部小说用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辞,作品契合了当时人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从而产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就成了这个流派的代表。
《太阳也升起了》发表之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影响在欧洲许多国家一天天扩大。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这本书在几个月内就销售了10万册,是海明威20年代的代表作,也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好莱坞为购买小说的摄制权,出了空前的高价。
进入30年代,国家虽然正处在经济危机之中,海明威却捕鱼打猎,观看斗牛,过得十分愉快。1932年,海明威发表了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于午后》,被称为斗牛题材的经典著作。1933年他去非洲打猎和旅行,并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一书。1936年他又写成了短篇佳作《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它们是他最成功的短篇小说,均被拍成电影。
1939年,海明威写成他自己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塑造了“硬汉”罗伯特。小说出版后几天,妻子波林与他离婚。不久,他和女作家玛莎结婚,一起到中国来度蜜月。他们作为战地记者采访了我国的抗日战争,写了6篇中日战争的报道,高度赞扬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海明威始终态度鲜明地反对法西斯分子。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的当天,海明威就参加了海军。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战。他改装了自己的游艇,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要与德国潜艇同归于尽,但海上追踪德国潜艇近两年,始终没有找到相撞的机会。
50年代初,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硬汉”老人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他全部创作中的瑰宝。不久,他因此而获得了普利策奖。
海明威怀念非洲和狩猎生活。1954年1月,他又和妻子去非洲打猎。两次从飞机失事中站起,却带给他长长的一串病名:关节粘连、肾挫伤、肝损伤、脑震荡、二度和三度烧伤、肠道机能紊乱……身体尚未康复,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降临到他的头上了。他无法亲赴瑞典领奖,只好委托驻斯德哥尔摩的美国大使代他出席庆典。授奖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他的作品“硬汉”形象众多。
在完全丧失工作能力之后,1961年7月2日清晨,这位身高6英尺,体重220磅的巨人,把心爱的双筒猎枪放进嘴里,扣动了扳机。
问题:文章题目为“硬汉海明威”,这“硬汉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请各用一个事例证明。
明确:(1)体现在战胜身体的痛苦方面:①14岁与职业拳手的战斗;②一战身中230多块弹片弹头;③两次飞机失事;
(2)精神方面的(或文学方面)“硬汉精神”:在母亲的警告中选择搬出家里从事写作。
(3)抗击法西斯方面:参加海军打算与德舰同归于尽。
素材——海明威名言
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是你永远不会把我打败。把我打倒是我身体跌倒,但你永远打败不了我的心 。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偏执是件古怪的东西。偏执的人必然绝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克制自己,保持正确思想,正是最能助长这种自以为正确和正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