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古诗三首
9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三人世称“三苏”。
写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和朋友游庐山时所作,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题 西 林 壁
书写
题写
西林寺
墙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节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找出诗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峰
锋( )逢( )
蜂( ) 烽( )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近
低
各不同
远
高
放飞想象: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绵延不绝
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
认不清
因为
这
因果倒装句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
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
.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测一测: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
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背诵古诗
庐山在李白眼中是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眼中是——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眼中是——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庐山在苏轼眼中是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侧
庐
缘
“缘”书写时左上边
撇折和横撇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