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几种重要的盐(2)课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6 几种重要的盐(2)课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3 09:47: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几种重要的盐(2)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湖州月考)白菜生长过程中不茂盛,叶子发黄,应施加的化肥是( )
A. CO(NH2)2 B. K2SO4 C. Ca3(PO4)2 D. KH2PO4
2.(2021九上·宁波月考)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它是一种液体,易分解为水和氧气,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贮存、运输、使用方便,工业上常将H2O2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其化学式为2Na2CO3 3H2O2),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 )
A. MnO2 B. 稀硫酸 C. 稀盐酸 D. NaHCO3
3.(2021九上·湖州月考)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 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4.(2021九上·浙江月考)下列各组中的物质(酸过量),依次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最终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
A. 氧化铜、碳酸钠、稀盐酸 B. 硫酸钠、氯化钡、稀硝酸
C. 硝酸银、氯化钠、稀硝酸 D. 氯化镁、氢氧化钠、稀盐酸
5.(2020九上·慈溪期中)一瓶不纯的K2CO3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KNO3、Ca(NO3)2、KCl、CuCl2、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⑴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⑵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溶液,沉淀部分溶解。
⑶另称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97g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杂质中可能含有KNO3、Na2CO3 B. 杂质中肯定不含有Ca(NO3)2、CuCl2、Na2CO3
C. 杂质中肯定含有KCl,可能含有Na2CO3 D. 杂质中肯定含有KCl、Na2CO3 , 可能含有KNO3
6.(2021九上·义乌月考)法美三位科学家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原因就是他们弄清楚了如何指挥烯烃分子“交换舞伴”,将分子部件重新合成别的物质。在烯烃分子里,两个碳原子就像双人舞的舞伴一样,拉着双手在跳舞。随之不同的烯烃分子间经过“交换”后生成了新物质,其过程可用右图表示:这种不同烯烃间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烯烃分子间发生了( )
A. 置换反应 B. 化合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分解反应
7.(2021九下·慈溪月考)某稀溶液溶质可能是NaNO3、HCl、H2SO4、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有H2SO4和HCl
B. 一定有H2SO4、CuCl2 ,一定没有HCl
C. 一定有HCl、CuCl2、NaNO3
D. 一定有HCl和CuCl2 ,一定没有H2SO4 ,可能有NaNO3
8.(2021九上·浙江月考)用下列方法鉴别各组无色溶液,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待鉴别溶液 试剂(均为溶液)
A HNO3和KNO3 酚酞
B HCl和NaCl AgNO3
C AgNO3和Na2SO4 BaCl2
D Ca(OH)2和NaOH Na2CO3
A. A B. B C. C D. D
9.(2020九上·吴兴月考)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液体试剂,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液面上升,溶液变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 KNO3 BaCl2 B. Na2CO3 NaOH C. Zn Ba(NO3)2 D. MgCO3 NaNO3
10.(2020九上·越城月考)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b→c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
B. 图1中b点的值为106
C. 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 图1中o→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
二、填空题
11.(2021九上·绍兴月考)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 BaCl2、NaOH、Na2CO3、Na2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写出沉淀A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白色沉淀C 的化学式为 。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填化学式)组成的。
12.(2021九上·台州开学考)判断下列物质组合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有 (填序号)
①K2CO3+CaCl2 ②H2SO4+KCl ③CuO+HCl ④Fe+CuSO4
⑤CO2+NaOH ⑥K2SO4+BaCl2 ⑦Mg(OH)2+CuSO4 ⑧BaCO3+NaOH.
13.(2021九上·浙江月考)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和Na2SO4等杂质,某小组同学选用Na2CO3溶液、稀盐酸、Ba(OH)2溶液三种试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中加入试剂A除去的杂质是 ;
(2).滤液②中除Na+和Cl﹣外,还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实验Ⅲ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4.(2021·桐乡模拟)小宁同学取了适量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中的剩余溶液。逐滴滴加纯碱溶液,绘制产生沉淀的图象如甲图所示。
(1)请写出B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2)乙图是甲图中0点到A点的反应微观实质模型图。则“ ”表示________(写化学符号)。
(3)写出OA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5.某同学发现水壶中有--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碳酸钙外,无其他盐类。他想探究水垢中还有没有其他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经低温烘干后进行下列实验。
(1)取2.5克水垢按图甲中的A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CaCO3 CaO+CO2↑),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装置,实验后发现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克。
①写出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②B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的,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________性。
③该水垢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
16.(2021·上虞模拟)某同学对“菠菜中富含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与豆腐同食会引起结石”的说法产生了兴趣。探究:菠菜里是否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查阅资料]
①可溶的草酸盐、碳酸盐能与CaCl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2O4)、碳酸钙。
②醋酸(化学式用HAc表示)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
[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回答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3)已知气体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
(4)[实验结论]菠菜里含有________。
17.(2021·海曙模拟)某实验小组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小科认为生石灰已变质,试剂瓶中可能含有CaO、Ca(OH)2、CaCO3等三种物质,并开展如下探究:称取10.6g样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内加入样品10.6g和适量的水并放出热量,并连接好仪器;
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稀盐酸缓缓注入锥形瓶中,使样品恰好完全反应,准确测得量筒内共收集到1100mL的水(装有水的广口瓶的水面上方铺有一层油);
③拆下装置后,往锥形瓶内的溶液中注入足量硝酸银溶液,至沉淀完全,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量沉淀质量。
注: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2g/L。
(1)试写出样品溶于水放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属于化学四大基本反应中的________ 。
(3)若不在水面上铺层油,则实验测得的样品中CaCO3质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质量。
(4)在步骤③中,当沉淀质量小于________g时,说明样品中还含有Ca(OH)2。
四、解答题
18.(2019·温州模拟)乐清产盐有悠久的历史,盐产品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用途。以下流程图反映了制取精盐的过程。,
(1).在溶解的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
(3).实验中,利用阳光、风力进行蒸发。在蒸发阶段。滤液A、溶液B、溶液C的状况依次如下图A、B、C所示,则B烧杯中的溶液A是 饱和溶液。(选填“一定”、“不”或“可能”)
19.(2021九上·浙江月考)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SO4、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实验小组对其组成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资料查阅】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
【活动与探究】去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
(1).【现象与结论】经上述操作,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填化学式)。
(2).【探索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该实验小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称取46.2g该粉末,溶于水配成174.6g溶液,再往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①计算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
②通过计算确定46.2g固体粉末的组成。(回答出物质名称和其质量)
20.(2021·宁波)小宁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为了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又进行如下实验:取反应后的溶液50g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发现先有气泡产生,后生成白色沉淀。下表为产生的气体总质量、沉淀总质量与滴入碳酸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
碳酸钠溶液总质量/g 25.0 50.0 75.0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气体总质量/g 1.1 2.2 2.2 2.2 2.2 2.2 2.2 2.2
沉淀总质量/g 0 0 2.5 5.0 m n 9.0 9.0
(1)表中n=________。
(2)所取的反应后50g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 。
(3)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1.(2021·柯桥模拟)某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明同学为了测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样品,如图在0-t 1 时刻加入氯化钡溶液,t 1 时刻之后逐渐加入稀硝酸直至过量,t 1 -t 2 滴加了40克稀硝酸,t 2 -t 3 滴加了100克稀硝酸,整个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BC段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
(3).整个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质量为多少克?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各溶质的质量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几种重要的盐(2)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湖州月考)白菜生长过程中不茂盛,叶子发黄,应施加的化肥是( )
A. CO(NH2)2 B. K2SO4 C. Ca3(PO4)2 D. KH2PO4
【答案】 A
【解析】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属于磷肥,含有钾元素的化肥属于钾肥,含有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属于复合肥,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白菜生长过程中不茂盛,叶子发黄,应施加的化肥是氮肥。
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正确;
B.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B错误;
C.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C错误;
D.KH2PO4中含有磷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D错误。
故选A。
2.(2021九上·宁波月考)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它是一种液体,易分解为水和氧气,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贮存、运输、使用方便,工业上常将H2O2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其化学式为2Na2CO3 3H2O2),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 )
A. MnO2 B. 稀硫酸 C. 稀盐酸 D. NaHCO3
【答案】 D
【解析】只要物质不与碳酸钠和双氧水反应,那么就不会使其失效,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二氧化锰会使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A不合题意;
稀硫酸和稀盐酸,都能与碳酸钠反应,从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B、C不合题意;
碳酸氢钠与碳酸钠和双氧水都不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1九上·湖州月考)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 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 C
【解析】(1)根据酸的通性判断;
(2)硫酸钡和氯化银都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判断;
(4)根据酚酞试液的特点判断。
【解答】A.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故A错误;
B.加入氯化钡和稀硝酸后,生成的白色沉淀还可能是氯化银,不一定是硫酸钡,故B错误;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C正确;
D.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因此如果稀盐酸有剩余,溶液也是无色,故D错误。
故选C。
4.(2021九上·浙江月考)下列各组中的物质(酸过量),依次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最终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
A. 氧化铜、碳酸钠、稀盐酸 B. 硫酸钠、氯化钡、稀硝酸
C. 硝酸银、氯化钠、稀硝酸 D. 氯化镁、氢氧化钠、稀盐酸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盐的主要性质及常见离子的颜色和沉淀,氯化铜溶液呈蓝色,硫酸钡白色沉淀,氯化银白色沉淀。
【解答】A、稀盐酸和氧化铜生成氯化铜,溶液呈蓝色,故A错误。
B、硫酸钠和氯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故B错误。
C、硝酸银和氯化钠能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故C错误。
D、氯化镁和氢氧化钠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能和稀盐酸反应,且酸过量,不会有沉淀残留,故D正确。
故选D。
5.(2020九上·慈溪期中)一瓶不纯的K2CO3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KNO3、Ca(NO3)2、KCl、CuCl2、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⑴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⑵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溶液,沉淀部分溶解。
⑶另称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97g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杂质中可能含有KNO3、Na2CO3 B. 杂质中肯定不含有Ca(NO3)2、CuCl2、Na2CO3
C. 杂质中肯定含有KCl,可能含有Na2CO3 D. 杂质中肯定含有KCl、Na2CO3 , 可能含有KNO3
【答案】 D
【解析】①硝酸钙能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溶液;
②氯化钾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碳酸钾、碳酸钠都能够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碳酸银沉淀,碳酸银沉淀溶于稀硝酸。
③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较相同质量的碳酸钾和碳酸钠生成沉淀质量的大小,再根据已知的粉末组成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它进行比较,从而最终确定是否有碳酸钠的存在。
【解答】①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说明粉末中不含有硝酸钙和氯化铜;
②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溶液,沉淀部分溶解,说明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和碳酸钠,这是因为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1.38g碳酸钾和足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1.97g碳酸钡沉淀,1.06g碳酸钠和足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1.97g碳酸钡沉淀,那么相同质量的碳酸钠比碳酸钾生成的沉淀多。
因为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钾和氯化钾,所以碳酸钾质量小于1.38g,此时它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肯定小于1.97g。只有粉末中存在部分碳酸钠,才能使沉淀的质量等于1.97g。因此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由以上分析可知,杂质中肯定含有KCl、Na2CO3 , 可能含有KNO3。故选D。
6.(2021九上·义乌月考)法美三位科学家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原因就是他们弄清楚了如何指挥烯烃分子“交换舞伴”,将分子部件重新合成别的物质。在烯烃分子里,两个碳原子就像双人舞的舞伴一样,拉着双手在跳舞。随之不同的烯烃分子间经过“交换”后生成了新物质,其过程可用右图表示:这种不同烯烃间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烯烃分子间发生了( )
A. 置换反应 B. 化合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分解反应
【答案】 C
【解析】根据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分析。
【解答】 不同的烯烃分子间经过“交换”后生成了新物质, 可认为是烯烃分子间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故选C。
7.(2021九下·慈溪月考)某稀溶液溶质可能是NaNO3、HCl、H2SO4、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有H2SO4和HCl
B. 一定有H2SO4、CuCl2 ,一定没有HCl
C. 一定有HCl、CuCl2、NaNO3
D. 一定有HCl和CuCl2 ,一定没有H2SO4 ,可能有NaNO3
【答案】 D
【解析】①如果溶液中存在稀硫酸,那么加入氢氧化钡后,会马上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②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氢氧化钡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
③实验中,无法证实是否有硝酸钠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图像可知,加入氢氧化钡后,先不产生沉淀,过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盐酸和氯化铜,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因硫酸与氢氧化钡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所以一定无硫酸,硝酸钠可能存在。
故答案为:D。
8.(2021九上·浙江月考)用下列方法鉴别各组无色溶液,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待鉴别溶液 试剂(均为溶液)
A HNO3和KNO3 酚酞
B HCl和NaCl AgNO3
C AgNO3和Na2SO4 BaCl2
D Ca(OH)2和NaOH Na2CO3
A. A B. B C. C D. D
【答案】 D
【解析】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解答】A、酚酞试剂遇碱变红色, 遇其它溶液不变色,HNO3 呈酸性, KNO3 呈中性,都不能使酚酞变色, 故A不适合;
B、AgNO3 ,与HCl和NaCl反应都会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鉴别,故B不适合;
C、BaCl2 ,与AgNO3 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BaCl2与Na2 SO4 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C不适合;
D、Na2CO3 与Ca(OH) 2 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Na2CO3 与 与NaOH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适合。
故选D。
9.(2020九上·吴兴月考)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液体试剂,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液面上升,溶液变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 KNO3 BaCl2 B. Na2CO3 NaOH C. Zn Ba(NO3)2 D. MgCO3 NaNO3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甲中固体和稀硫酸反应产生了气体,且能与乙中的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硝酸钾不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气体,故A错误;
B.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入乙试管,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不会变浑浊,故B错误;
C.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生成的氢气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入乙试管,硫酸与Ba(NO3)2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水和酸的沉淀,使溶液变浑浊,故C正确;
D.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二氧化碳,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入乙试管,稀硫酸与硝酸钠溶液不反应,溶液不会变浑浊,故D错误。
故选C。
10.(2020九上·越城月考)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b→c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
B. 图1中b点的值为106
C. 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 图1中o→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
【答案】 D
【解析】根据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分析。
【解答】A、 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图1中b→c段表示产生沉淀的过程 ,不符合题意;
B、 图1中b点的值为盐酸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10%b 2.2g
106:44=10%b:2.2g
b=53g,不符合题意;
C、 图1中c点时,盐酸和氯化钙刚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不符合题意;
D、 图1中o→a段反应为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由小于7到等于7,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 ,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1.(2021九上·绍兴月考)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 BaCl2、NaOH、Na2CO3、Na2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写出沉淀A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白色沉淀C 的化学式为 。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填化学式)组成的。
【答案】 (1)BaCO3+2HCl═BaCl2+H2O+CO↑;复分解反应(2)CaCO3
(3)BaCl2、Na2CO3
【解析】硫酸钡和碳酸钡同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但是前者不会和酸反应,而后者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白色固体溶于水后生成白色沉淀,则A可能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也可能是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再加入稀盐酸后,沉淀全部溶解,且生成了气体,则沉淀肯定是碳酸钡,即肯定存在碳酸钠和氯化钡,不存在硫酸钠;
②白色固体溶解后得到的无色溶液B中,加入氯化钙后,生成了白色沉淀C,则肯定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此时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即白色固体中肯定不存在氢氧化钠。
(1)沉淀A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BaCO3+2HCl═BaCl2+H2O+CO2↑ ;
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且相互交换成分,则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2)白色沉淀C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氯化钡和碳酸钠组成的,即成分为BaCl2、Na2CO3。
12.(2021九上·台州开学考)判断下列物质组合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有 (填序号)
①K2CO3+CaCl2 ②H2SO4+KCl ③CuO+HCl ④Fe+CuSO4
⑤CO2+NaOH ⑥K2SO4+BaCl2 ⑦Mg(OH)2+CuSO4 ⑧BaCO3+NaOH.
【答案】 ①③⑥
【解析】根据复分解反应为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
【解答】①K2CO3+CaCl2 交换成分后有碳酸钙沉淀生成,能发生;②H2SO4+KCl交换成分为无沉水或气体生成,不能发生;③CuO+HCl交换成分后有水生成,能发生;④Fe+CuSO4能反应,但属于置换反应;⑤CO2+NaOH能反应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⑥K2SO4+BaCl2交换成分后有硫酸钡沉淀生成,能发生;⑦Mg(OH)2+CuSO4反应物难溶,不能发生;⑧BaCO3+NaOH反应物难溶,不能发生;
故答案为:①③⑥ 。
13.(2021九上·浙江月考)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和Na2SO4等杂质,某小组同学选用Na2CO3溶液、稀盐酸、Ba(OH)2溶液三种试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中加入试剂A除去的杂质是 ;
(2).滤液②中除Na+和Cl﹣外,还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实验Ⅲ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 (1)MgCl2、Na2SO4(2)OH-、 (3)NaOH+HCl=NaCl+H2O
【解析】本题涉及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除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答】(1) 由于氢氧化钡能与氯化镁、硫酸钠反应, 所以实验l中加入试剂A是氢氧化钡溶液, 除去的杂质是 MgCl2、Na2SO4 .
(2) 实验II中加入的试剂B是Na2CO3 溶液, 目的是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钡。滤液②中除钠离子和氯离子外, 还含有的离子是过量碳酸钠中的碳酸根离子和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离子符号为: OH-、
(3) 实验III中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14.(2021·桐乡模拟)小宁同学取了适量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中的剩余溶液。逐滴滴加纯碱溶液,绘制产生沉淀的图象如甲图所示。
(1)请写出B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2)乙图是甲图中0点到A点的反应微观实质模型图。则“ ”表示________(写化学符号)。
(3)写出OA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答案】 (1)CaCl2、NaCl(2)H+(3)2HCl+Na2CO3=2NaCl+H2O+CO2↑
【解析】根据加入纯碱一段时间后产生沉淀的图像可知,剩余溶液成分为氯化钙和盐酸,加入碳酸钠时先盐酸反应,然后氯化钙反应分析。
【解答】(1)由加入纯碱产生沉淀的图像可知,剩余溶液成分为氯化钙和盐酸,加入碳酸钠时先盐酸反应,然后氯化钙反应,B点为氯化钙部分反应,则对应溶液中溶质为CaCl2、NaCl;
(2) 甲图中0点到A点为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反应实质是氢离子与钠离子的交换,所以“ ”表示的 H+ ;
(3) OA为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方程式为2HCl+Na2CO3=2NaCl+H2O+CO2↑ 。
故答案为:(1)CaCl2、NaCl;(2)H+;(3) 2HCl+Na2CO3=2NaCl+H2O+CO2↑ 。
三、实验探究题
15.某同学发现水壶中有--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碳酸钙外,无其他盐类。他想探究水垢中还有没有其他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经低温烘干后进行下列实验。
(1)取2.5克水垢按图甲中的A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CaCO3 CaO+CO2↑),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装置,实验后发现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克。
①写出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②B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的,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________性。
③该水垢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CO2+2NaOH=Na2CO3+H2O;吸水;80%
(2)浓盐酸具有参挥发性,与氢氧化钙反应(或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产生的沉淀被盐酸溶解)
【解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浓硫酸的吸水性及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析;
(2)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解答】(1) ①C装置中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 ③ 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克,即为2.5克水垢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设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 44
x 0.88g
100:44=x:0.88g
x=2g
该水垢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浓盐酸具有参挥发性,二氧化碳中含有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会干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使石灰水不浑浊;
故答案为:(1) CO2+2NaOH=Na2CO3+H2O ;吸水性;80%;(2) 浓盐酸具有参挥发性,与氢氧化钙反应(或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产生的沉淀被盐酸溶解) 。
16.(2021·上虞模拟)某同学对“菠菜中富含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与豆腐同食会引起结石”的说法产生了兴趣。探究:菠菜里是否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查阅资料]
①可溶的草酸盐、碳酸盐能与CaCl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2O4)、碳酸钙。
②醋酸(化学式用HAc表示)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
[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回答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3)已知气体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
(4)[实验结论]菠菜里含有________。
【答案】 (1)过滤(2)将溶液中的草酸根和碳酸根完全沉淀出来
(3)CaCO3+2HAc =Ca(Ac)2+H2O+CO2↑(4)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解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只有加入的氯化钙过量,其中的可溶性的草酸盐和碳酸盐才会完全反应,变成不溶于水的物质沉淀出来。
(3)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即可。
【解答】(1)经过操作①后得到溶液A和残渣,因此操作①为过滤。
(2)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草酸根和碳酸根完全沉淀出来
(3)气体D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D为二氧化碳,则步骤③中和,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2HAc =Ca(Ac)2+H2O+CO2↑ ;
【实验结论】菠菜里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17.(2021·海曙模拟)某实验小组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小科认为生石灰已变质,试剂瓶中可能含有CaO、Ca(OH)2、CaCO3等三种物质,并开展如下探究:称取10.6g样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内加入样品10.6g和适量的水并放出热量,并连接好仪器;
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稀盐酸缓缓注入锥形瓶中,使样品恰好完全反应,准确测得量筒内共收集到1100mL的水(装有水的广口瓶的水面上方铺有一层油);
③拆下装置后,往锥形瓶内的溶液中注入足量硝酸银溶液,至沉淀完全,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量沉淀质量。
注: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2g/L。
(1)试写出样品溶于水放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属于化学四大基本反应中的________ 。
(3)若不在水面上铺层油,则实验测得的样品中CaCO3质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质量。
(4)在步骤③中,当沉淀质量小于________g时,说明样品中还含有Ca(OH)2。
【答案】 (1)CaO+H2O=Ca(OH)2(2)复分解反应(3)小于(4)43.05
【解析】(1)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分析;
(2)根据复分解反应定义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分析;
(4)根据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氧化钙生成氯化钙质量大于氢氧化钙,结合方程式中物质转化时的质量关系,计算生成氯化银质量分析。
【解答】(1) 样品溶于水放热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放热,反应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2)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因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若不在水面上铺层油,则二氧化碳溶于水会使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小,使得碳酸钙质量小于实际质量;
(4) 量筒内收集到1100mL 的水,即生成二氧化碳体积为1100毫升,则二氧化碳质量为 2g/L×1.1L=2.2g,由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的关系,设碳酸钙质量为X,碳酸钙生成的氯化钙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质量为y
CaCO3---CaCl2---CO2--2AgCl
100 111 44 287
x 2.2g y
x=5g,y=14.35g
设10.6克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为氧化钙,则氧化钙质量为5.6g,氧化钙与盐酸生成的氯化钙,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为z
CaO---CaCl2---2AgCl
56 287
5.6g z
z=28.7g
等质量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氧化钙产生氯化钙质量大于氢氧化钙,所以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氧化钙生成的氯化钙大于氢氧化钙生成的氯化钙,因此在步骤③中,当沉淀质量小于28.7g+14.35g=43.05g时,说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钙。
故答案为:(1) CaO+H2O=Ca(OH)2 ;(2) 复分解反应 ;(3)小于;(4)43.05.
四、解答题
18.(2019·温州模拟)乐清产盐有悠久的历史,盐产品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用途。以下流程图反映了制取精盐的过程。,
(1).在溶解的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
(3).实验中,利用阳光、风力进行蒸发。在蒸发阶段。滤液A、溶液B、溶液C的状况依次如下图A、B、C所示,则B烧杯中的溶液A是 饱和溶液。(选填“一定”、“不”或“可能”)
【答案】 (1)加快粗盐溶解(2)滤纸破损(其他合理答案即可)(3)可能
【解析】(1)根据溶解中各仪器的作用分析;
(2)根据滤液浑浊的原因与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定义分析。
【解答】(1)溶解过程中玻璃棒起搅拌加速溶解速度的作用;
(2) 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都会造成 过滤时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现象;
(3)滤液A蒸发一定量水形成溶液B,没有晶体析出,再继续蒸发水形成溶液C,有晶体析出,则B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1) 加快粗盐溶解 ;(2) 滤纸破损 ;(3)可能。
19.(2021九上·浙江月考)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SO4、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实验小组对其组成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资料查阅】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
【活动与探究】去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
(1).【现象与结论】经上述操作,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填化学式)。
(2).【探索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该实验小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称取46.2g该粉末,溶于水配成174.6g溶液,再往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①计算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
②通过计算确定46.2g固体粉末的组成。(回答出物质名称和其质量)
【答案】 (1)CaCO3、Na2CO3(2)200g 硫酸铜32g、硫酸钠14.2g
【解析】 (1)碳酸钙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而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透明溶液,结合“资料查阅”的知识分析解答;
(2)①写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然后利用计算出加入氢氧化钠的溶液质量。
②蓝色溶液中肯定存在硫酸铜,可能存在硫酸钠。将固体粉末的质量与计算出的硫酸铜的质量比较,从而确定粉末的组成和质量。
【解答】(1)取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到蓝色澄清溶液,根据碳酸钙不溶于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但溶于水后得到的是蓝色溶液,因此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硫酸铜,一定没有碳酸钙和碳酸钠,可能含有硫酸钠;
(2) 解:设生成19.6g氢氧化铜沉淀需要NaOH溶液的质量为x, 需要硫酸铜的质量为y
CuSO4+ 2NaOH=Na2SO4+ Cu(OH)2↓
160 80 98
y x 19.6g
x=16.0g
NaOH溶液的质量= =200.0g
y=32.0g
固体粉末的组成和量分别为:Na2SO4:46.2-32=14.2g
CuSO4为32.0g
20.(2021·宁波)小宁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为了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又进行如下实验:取反应后的溶液50g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发现先有气泡产生,后生成白色沉淀。下表为产生的气体总质量、沉淀总质量与滴入碳酸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
碳酸钠溶液总质量/g 25.0 50.0 75.0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气体总质量/g 1.1 2.2 2.2 2.2 2.2 2.2 2.2 2.2
沉淀总质量/g 0 0 2.5 5.0 m n 9.0 9.0
(1)表中n=________。
(2)所取的反应后50g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 。
(3)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1)9.0(2)氯化钙和氯化氢(CaCl2和HCI)
(3)解:设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 CO2↑+H2O
106 44
50g×x 2.2g
x= 10.6%
答: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6%。
【解析】(1)滴入碳酸钠后,先有气泡产生,肯定是碳酸钠与剩余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根据表格确定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并确定生成沉淀与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再根据最终沉淀质量计算出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的溶液质量,然后与150g比较从而确定n的数值。
(2)根据(1)中的分析确定50g溶液中的溶质种类;
(3)写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并计算出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50g。比较第3和第4组数据可知,每滴加25g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碳酸钙2.5g。
实验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9g,那么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 , 则此时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50g+90g=140g。因为150g>140g,所以此时沉淀已经生成完毕,则沉淀总质量n=9g。
(2)所取的反应后50g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CaCl2和HCl) 。
21.(2021·柯桥模拟)某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明同学为了测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样品,如图在0-t 1 时刻加入氯化钡溶液,t 1 时刻之后逐渐加入稀硝酸直至过量,t 1 -t 2 滴加了40克稀硝酸,t 2 -t 3 滴加了100克稀硝酸,整个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BC段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
(3).整个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质量为多少克?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各溶质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 (1)沉淀部分溶解冒气泡
(2)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
(3)设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x,稀硝酸的浓度为y.
BaCO3+ 2HNO3=Ba(NO3)2+ CO2↑+H2O
197 126 44
6.27g-2.33g 100g×y x
x=0.88g
整个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质量为0.88g
y=2.52%
设原溶液中为Na2CO3质量为z,Na2SO4质量为m,NaOH质量为n
Na2CO3~ BaCO3
106 197
z 3.94g
z=2.12g
Na2SO4~ BaSO4
142 233
m 2.33g
m=1.42g
NaOH+ HNO3=NaNO3+H2O
40 63
n 40g×2.52%
n=0.64g
原溶液中含有物质质量为:碳酸钠2.12克,硫酸钠1.42克,氢氧化钠0.64克
【解析】(1)BC段沉淀的质量不断减小,应该是前面的反应产物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据此描述实验现象。
(2)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钡能够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钡不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据此分析判断;
(3)反应结束后,沉淀的质量减小量就是其中碳酸钡的质量,根据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和稀硝酸的质量分数即可。
根据图像可知,剩余的沉淀2.33g就是硫酸钡的质量,而碳酸钡的质量等于前后沉淀的质量之差,利用方程式找到碳酸钠和碳酸钡、硫酸钠和硫酸钡的质量比例关系,从而计算出碳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
t1~t2时间内沉淀的质量不变,其实就是氢氧化钠和硝酸的反应,利用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结合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