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学课件(2课时 36+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学课件(2课时 36+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3 11:43:13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朗读古诗《雪梅》,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哲理。
感悟古诗《雪梅》蕴含的道理。
1.复习前两首诗。朗读理解《雪梅》。能说出诗中描写的雪和梅的特点。
2.会认“骚、逊”等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降”,会写“降、费”等5个字。
1.温故知新 感悟诗意
2.方法导学 自主读诗
3.师生归纳 课堂回顾
5.随堂小测 素养提升
4.课外拓展 开拓视野
6.课堂总结 思维导图






7.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温故知新 感悟诗意
1.我知道作者。
3.我会背诵。
2.我知道诗意。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检查巩固
《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夕阳映江的绚丽景象和新月初升、露珠晶莹的和谐、宁静的夜色,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作者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在景中寄寓了“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的道理。
主题回顾
方法导学 自主读诗
《雪梅》自学提示:
学习要求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自读古诗,把握节奏。
理解词语,疏通诗意。
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感受白雪映衬下的梅花。
古诗欣赏
点击播放
雪 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1.朗读古诗,划分节奏。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大意。
3.标注出不明白的地方,并提出讨论。
yuè
xiáng
sāo
xùn
shū

自主朗读
①降:_____ ②骚人: ____
③阁: _____ ④阁: _____
⑤逊:_____
点明诗歌的写作内容。
南宋·卢钺
卢钺,生卒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自号梅坡。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创作风格:诗风平易。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
主要作品:《雪梅》《春游》《茉莉》等。
名言佳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走近作者
浪费

fèi

xùn


必须
逊色

xiáng
投降

shū
运输
xiáng(投降)( )
jiàng(降落)( )

表示投降、认输的意思。
表示往下落的意思。
多音字运用:
随诗识字
雪 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组 词:浪费 煞费苦心
fèi
笔 画:9
部 首:贝
结 构:上下
音 序: F
重点指导
书写指导:
“弗”要写得扁平些,竖折折钩稍宽;“贝”第二笔是横折。
水中捞月——白费工夫
运用:

组 词:逊色 谦逊
xùn
笔 画:9
部 首:辶
结 构:半包围
音 序: X
成语积累
稍逊一筹 毫无逊色
大为逊色 出言不逊
重点指导
书写指导:
“子”第三笔变提;“辶”捺为平捺,向右舒展以托住上部。

组 词:认输 输血
shū
笔 画:13
部 首:车
结 构:左右
音 序: S
有一短横
运输货物
偷:_____
愉:_____
辨字组词
重点指导
书写指导:
“车”作偏旁时笔顺是先竖后提;“俞”的撇、捺要舒展,盖住下部。
释义为“败、负”时,跟“赢”相对。
小偷
愉快
运用_____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花和雪花的活泼情态。
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色?
拟人
诗句理解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具有早春的特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因为很难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对比朗读,体会雪与梅的特点。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含清香
洁白如雪
朗读体会
逊雪三分白
输梅一段香
这是作者对梅和雪的评语,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朗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诗句理解
梅花比不上雪花的
晶莹洁白,雪花却没有梅花的一缕清香。


《雪梅》是一首说理诗,作者巧借梅雪争春来表明梅花和雪花都各有不同特色。告诫人们世间万物各有长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朗读感悟
雪 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朗读古诗,感悟作者阐明的道理。
师生归纳 课堂回顾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诗题 所写景物 写法特点
情感表达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
三首诗都是借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庐山
梅和雪
1.借物抒情;
2.比喻手法表现
景物特点。
借物喻理
1.借物喻理;
2.拟人手法表现
景物特点。
赞美和喜爱
赞美和启智
情趣和理趣
阅读对比
熟读成诵,背诵诗文。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____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______。
不识__________,
____身在此山中。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____铺水中,
____瑟瑟半江红。
可怜__________,
露似____月似__。
残阳
半江
九月初三夜
真珠

横看
各不同
庐山真面目
只缘
雪 梅
[宋] 卢钺
____争春______,
骚人阁笔______。
________三分白,
雪却输________。
梅雪
未肯降
费评章
梅须逊雪
梅一段香
诵读古诗
课外拓展 开拓视野
[宋] 王安石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诗延伸
随堂小测 素养提升
《题西林壁》
《雪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一、我会连线。
《暮江吟》
二、根据译文,填古诗。
( )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具有早春的特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因为很难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 )
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是耸入云端的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所见的景象各不相同。
( )
九月初三的夜晚叫人多么喜爱呀!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看不清楚整个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三、品读诗句,回答问题。
2.这两句诗给我们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可以用俗语概括为( )。
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B
课堂总结 思维导图
傍晚——夜晚(深秋)
赞美、喜爱
时间
江边
地点
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景物
庐山千姿百态
赞美、启智
写景
身在此山中
(视野受到限制)
明理
梅雪争春未肯降
情趣、理趣
起因
雪白、梅香各有特色
结果
9.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 梅》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2.课外:搜集写景抒情诗和写景说理诗。
1.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共36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1.朗读理解古诗《暮江吟》《题西林壁》。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2.认读“暮、瑟”等3个生字,会写“吟、题”等7个生字。背诵古诗。
结合古诗的阅读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意境,感悟道理。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1.情境激趣 新课导入
2.方法导学 感知古诗(一)
3.品读欣赏 理解体会
5.师生归纳 课堂回顾
4.学法迁移 感知古诗(二)
6.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情境激趣 新课导入
用自己的话描绘你看到的景色。
欣赏风景
白居易傍晚在江边所作的诗。
傍晚
江边
借助注释,我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揭示题目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七言绝句
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文学成就: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长恨歌》《琵琶行》等。
《暮江吟》大约是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
走近作者
方法导学 感知古诗(一)
导学提示
自读古诗,把握节奏。
理解词语,疏通诗意。
抓住字眼,想象画面。
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①示范朗读
②欣赏朗读
③情景朗读
朗读欣赏
暮江吟①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②半江红。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④月似弓。


自主读诗
朗读古诗,划分节奏。
借助注释、插图,说说古诗大意。
有不明白地方的提出来,在空白处批注理解。
①吟:_____ ②瑟瑟: ____
③可怜: _____ ④真珠: ____
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暮色



yín
吟诵


瑟瑟
随诗识字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组 词:暮色 暮鼓晨钟

笔 画:14
部 首:艹
结 构:上下
音 序: M
书写指导:
注意两个“日”的区别,字形要紧凑,不要写太长。
慕:_____
幕:_____
辨字组词
重点指导
羡慕
幕布

组 词:吟诵 呻吟
yín
笔 画:7
部 首:口
结 构:左右
音 序: Y
含:_____
冷:_____
辨字组词
重点指导
书写指导:
“口”偏上;右边是“今”,撇、捺伸展,点在田字格的中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运用:
包含
寒冷
品读欣赏 理解体会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有什么色彩?
青绿色
快要落山的太阳
江水
红色
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诗句理解
夕阳斜照在江面上,受光少的地方呈现碧绿色,受光多的地方呈现红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抓住关键词,体会壮美景色。
不能,因为“铺”写出了残阳快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的样子,更柔和、有动感,更宏大。
对比强烈
夕阳映江的绚丽景象
画面鲜艳、明快
诗词赏析
是否可以换成“射、照”等字?
绿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色?批注修辞手法,想象画面。
比喻
比喻
露珠
珍珠
新月
弓箭
诗句理解
九月初三的夜晚叫人多么喜爱呀!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时间
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夕阳映江的绚丽景象和新月初升、露珠晶莹的和谐、宁静的夜色,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情感表达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法迁移 感知古诗(二)
《题西林壁》自读提示:
请按照第一首诗的学法学习。
学习要求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自读古诗,把握节奏。
理解词语,疏通诗意。
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题①西林②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③身在此山中。
1.朗读古诗,划分节奏。
2.借助注释、插图,说说古诗大意。
3.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在空白
处批注理解。
shì
yuán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
朗读理解
①题:_____ ②西林: ____
③缘: _____
资料助读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期渐多。至唐代,题壁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宋代题壁之风仍方兴未艾,元代以后,题壁诗已远不如唐宋之盛了。
唐宋时期题壁成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之一。同时,题壁诗之多,也是当时诗歌创作繁荣的具体体现之一。
唐代崔颢题壁诗《黄鹤楼》被严羽《沧浪诗话》评价为唐诗七律第一。苏轼《题西林壁》、林升《题临安邸》则是宋代题壁诗中的佼佼者。
题壁诗简介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
景点风光
庐 山
北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突出成就: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惠崇春江晚景》等。
走近作者
题目



fēng


侧身
山峰
庐山



yuán
缘份
朗读古诗,识记生字。
随诗识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组 词:山峰 峰回路转
fēng
笔 画:10
部 首:山
结 构:左右
音 序: F
蜂:_____
锋:_____
辨字组词
重点指导
书写指导:
左边部首上移;右边下面三横等距,最后一横稍长。
蜜蜂
锋利

组 词:缘分 缘由
yuán
笔 画:12
部 首:纟
结 构:左右
音 序: Y
重点指导
书写指导:
右边第一笔是撇折,第二笔是横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
运用:
正面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面
作者从哪些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耸入云端的山峰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千姿百态
诗句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是耸入云端的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所见的景象各不相同。


之所以看不清整个庐山的全貌,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看不到全貌)
作者的感悟
交流: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庐山的全貌
交流感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诗明理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作者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在景中寄寓了“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的道理。
师生归纳 课堂回顾
感受两首古诗的意境。
欣赏视频
点击播放
《暮江吟》
《题西林壁》
熟读成诵,背诵诗文。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____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______。
不识__________,
____身在此山中。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____铺水中,
____瑟瑟半江红。
可怜__________,
露似____月似__。
残阳
半江
九月初三夜
真珠

横看
各不同
庐山真面目
只缘
诵读古诗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2.预习第三首古诗。
1.背诵两首古诗,书写积累生字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