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平均速度
一、单选题
1.近来共享电动汽车成为人们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某共享汽车30min行驶20km,则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A.40km/h B.1.5km/min C.15m/s D.40m/s
2.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
A.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B.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m/s
C.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km/h
D.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m/s
3.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走20m的路程,那么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一定是
A.8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5.电动小车上装有滴墨水的装置,它在每隔相等的时间内滴一滴墨水.当小车在纸带上向右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墨迹,如图所示.小车这段时间在做( )
A.加速运动 B.匀速直线运动
C.减速运动 D.先加速后减速的运动
6.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在0-6s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2-4s内运动的路程为5m
C.物体在0-4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D.物体在0-2s的平均速度小于4-6s的平均速度
7.运动会上,400m决赛,中间过程小明落后于小亮,冲刺阶段小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大 B.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C.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小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8.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测出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A.90km/h B.70km/h C.50km/h D.40km/h
9.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前3个10s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200m、250m、300m,那么该辆车第二个十秒和前二十秒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
A.20m/s、25m/s B.25m/s、22.5m/s
C.25m/s、20m/s D.22.5m/s、20m/s
二、双选题
10.图是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0~5s,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
B.0~15s,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C.0~15s,甲、乙两车路程不相等
D.10~20s,乙车处于静止状态
三、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 ______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______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
12.平均速度是反映做______ 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只能对运动做______描述,从______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观点出发,看龟兔赛跑的典故,其结果表示______的平均速度大于______的平均速度.
13.要研究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就要测出物体在各段通过的________和通过各段所用的________,用公式________算出物体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4.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_______________内的运动情况。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 ____________,等时间平均速度公式 _______________。
15.小明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拍摄了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 ______ (选填“A”或“B”);
(2)小球A和B在第1s至第6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应为:vA______vB(选填“=”“>”或“<”)。
16.中考体育测试中,小雨同学“50 m跑”的成绩是8 s,则他跑5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17.如图是苹果上抛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苹果上升的速度 ________ (变大/变小/不变),理由是 ______ 。
18.一辆汽车在水平的公路上行驶,前半程的以2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后半程以3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km/h。
19.“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同一辆小车两次不同运动的频闪照片,频闪灯的闪光时间间隔为,图中数字的单位为。根据照片记录的小车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小车做 __ 直线运动:
(2)乙图中小车前内的平均速度是 __,乙图中小车做 __ 直线运动。(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物体的运动情况常常可以用图象来描述,丙图中能反映乙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__ (填“”或“”);
(3)乙图中,运动距离跟时间的关系可用公式:__ 表示,其中__ (填上数值和单位)。
20.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图,记录了小球每隔0.01s的不同位置,小球由左运动到右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21.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2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36 km/h,到达后马上返回,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54 km/h,求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23.科技小组要完成测水滴速度的实验。水滴下落过程如图所示,用表测出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__________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__________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4.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__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___ m/s.
四、实验题
25.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__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金属片、 ______ 、 ______
①金属片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停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
③刻度尺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6.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_______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____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_________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_______________ 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__________ (选填“>”“<”或“=”)vAC.
27.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
(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_______ mm。
(2)该实验原理是 ___________ 。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_________ (选填“大”或“小”)一些。
(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 m/s。
2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_____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_____ (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_____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_____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_____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 _____ m/s。
29.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形如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__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AB________vAC(填“>”、“<”或“=”)。
五、计算题
30.下边是一张出租汽车专用发票,该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哈尔滨顺风出租汽车发票日期 2020-10-01代码 90918车号 WX2168票码 NO:032198 上车 08:22下车 08:42单价 1.90元里程 11.3km等候 00:00金额 24.00元
3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图甲是甲物体的s﹣t图象,图乙是乙物体的v﹣t图象。求:
(1)甲物体在4s内运动的路程;
(2)甲物体在8s内的平均速度;
(3)6s时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32.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长为2km的模拟公路上行驶了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3)该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
1.A
【详解】
行驶路程为20km,行驶时间为:;根据得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
故选A.
2.A
【详解】
汽车速度表显示的瞬时速度,速度表的单位是km/h.
AB.如图速度表所示,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因为汽车速度表显示的瞬时速度,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不可计算,故CD不符合题意;
3.B
【详解】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要用整个路程除以全程所用的时间.晓燕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4.C
【详解】
根据题意知道,t=4s,s=20m,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是:v=s/t=20m/4s=5m/s,即它前2s内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都是5m/s,故选C.
5.C
【详解】
因为滴一滴墨水间隔时间相等,由图知,两点间的间隔越来越小;
即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根据速度的定义知,速度变小.
故小车做减速运动.
故选C.
6.D
【详解】
A、由图象可知,在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所以物体在 s内不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即物体静止,故B错误;
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0m,
则物体在 s内的平均速度为 ,故C错误;
D、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则物体在 s的平均速度,
由图象可知,物体在运动的路程为10m,则物体在的平均速度,所以,物体在 s的平均速度小于 s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7.B
【详解】
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故选B。
8.B
【详解】
由题意知,s=200m,t=10s,故汽车的平均速度
v==20m/s=72 km/h,
故选B.
9.B
【解析】
第二个十秒通过的路程为250m,根据得平均速度为:
;
前二十秒通过的路程为:,根据根据得前二十秒平均速度为:
.
故B正确.
点睛:重点是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明白前二十秒的平均速度必须用路程除以时间进行计算,千万不可用两个速度求平均数,是不正确的.
10.BD
【详解】
A.由图可知,在0~5s,甲车行驶了10m,乙车行驶了20m,相同时间内甲车行驶的路程短,则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的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
BC.0~15s,甲、乙两车都行驶了30m,相同时间内两车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这段时间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10~20s,乙车的路程保持30m不变,说明乙车的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11.刻度尺 秒表(停表)
【详解】
[1][2]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根据公式求平均速度,则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路程s,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
12.变速粗略变速龟兔
【解析】
【详解】
平均速度是反映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只能对运动做粗略描述,从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观点出发,看龟兔赛跑的典故,其结果表示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的平均速度。
【点睛】
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越大,物体平均运动越快,平均速度越小,物体平均运动越慢.
13.路程(s)时间(t)v=
【解析】
【详解】
要研究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就要测出物体在各阶段各段通过的路程和通过各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算出物体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点睛】
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2、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14.一个时间段
【详解】
[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2] 假设一段距离为2s,前半段速度为v1,后半段速度为v2,则前半段的时间为t1=s/v1后半段的时间t2=s/v2 总时间
t=t1+t2
那么平均速度
[3]假设物体以速度走了t小时,然后以速度又走了t小时,则物体的总路程为
总时间为平均速度
15.A >
【详解】
[1]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刻内A球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A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知,小球A和B在第1s至第6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路程为sA>sB,由可知,小球A和B在第1s至第6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应为vA>vB。
16.6.25
【解析】
小雨50m的平均速度为:v=s/t=5 0m/8 s=6.25 m/s.
故答案为6.25
17.变小 相等时间内运动距离变短
【详解】
[1][2]由图可知,时间间隔相等,相等时间内上方运动距离较短,所以速度较小,在减速。
18.24
【详解】
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和后半程的路程都是s,
由速度公式得,前半程的时
后半程的时间
t2
则全程的总时间
t全=t1+t2
全程的平均速度
v24km/h
19.匀速 0.6 加速
【详解】
(1)[1]甲图中,小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同,故甲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2]频闪灯的闪光时间间隔为,由图乙可知,小车前内行驶的距离
则乙图中小车前内的平均速度
[3][4]乙图中,小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逐渐变大,即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则乙车做加速直线运动,丙图中能反映乙小车运动情况的是B。
(3)[5][6]乙图中,第内的路程为,前内的路程为,
前内的路程为,前内的路程为,前内的路程为,
则运动距离跟时间的关系可用公式
把,代入可得
解得
20.0.8
【详解】
从由左运动到右的距离为4.00cm,而时间为0.05s,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21.变速 13.5
【详解】
[1]分析图可知,小车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同,速度,所以整个过程小车运动的速度不同,整个过程小车做变速运动。
[2] 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2.43.2 km/h
【详解】
假设甲乙两地距离为S
从甲地开往乙地时间为:;从乙地开往甲地的时间为:
往返的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
23.20.00 1 变速
【详解】
[1]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中可知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20.00cm。
[2]由速度公式可得
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1m/s。
[3]该水滴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是变速直线运动。
24.12.50 0.15
【详解】
小球从A点到F点的路程为12.5cm-0.00cm=12.50cm;小球从B点到F点的路程为s=12.5cm-0.50cm=12.00cm,时间为0.2s×4=0.8s,平均速度v===15cm/s=0.15m/s;
25. 停表 刻度尺 确保小车终点始终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计时 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 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详解】
[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2][3]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移动的路程和小车运动的时间,器材中必须有停表和刻度尺。
①[4]金属片能够使小车每次都在相同的地点停下,方便计量时间。
②[5]停表的作用是计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③[6]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要头对头,尾对尾的测量。
26.40.0 25.0 小 同一位置 >
【详解】
(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BC>vAC.
27.2 v= 小 0.03
【详解】
(1)[1]由图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是1cm,里面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2mm,故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2mm。
(2)[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3)[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4]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AB=9.0cm,AB所用时间为tAB=3s,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28. 较小 便于测量时间 大 变速 0.3
【详解】
(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2][3]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是因为斜面的坡度较小,那么小车运动的速度也较小,运动的时间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3)[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这样测得的时间是偏小的,根据可知,路程大小是正确的,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大。
[5]小车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可以看出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4)[6]由题意可知,下半段路程的大小是
下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是
那么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29.40.0 0.25 小 同一位置 <
【详解】
(1)[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读数要精确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则
sAB=80.0cm-40.0cm=40.0cm
AB段的距离为40cm。
[2]AB段的平均速度
vAB=
AB段的平均速度为0.25m/s。
(2)[3]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时间的测量值偏大,根据可知,会使测得的速度偏小。
(3)[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所以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静止下滑。
(4)[5]小车从A到C的过程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则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AC段的平均速度。
30.9.4m/s
【详解】
解:该车的行驶时间为
t=20min=1200s
该车的行驶路程为
s=11.3km=11300m
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答:该车的平均速度为9.4m/s。
31.(1)10m;(2)3.75m/s;(3)40m
【详解】
解:(1)由甲图知,0~2s内,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则此过程中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4s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不变,则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甲物体在4s内运动的路程是10m。
(2)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在8s内通过的路程为30m,故甲物体在8s内的平均速度
(3)由甲图知,经过6s后,甲通过的路程为20m;图乙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由图乙知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v乙=10m/s,则经过6s,乙通过的路程为
s乙=v乙t乙=10m/s×6s=60m
因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所以,经过6s后,甲、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答:(1)甲物体在4s内运动的路程为10m;
(2)甲物体在8s内的平均速度为3.75m/s;
(3)经过6s后,甲、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40m。
32.(1)4000 m;(2)20m/s;(3)10 m/s
【详解】
(1)由知道,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s1= 1t1=8 m/s×500 s=4000 m
(2)汽车在模拟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3)汽车通过的总路程
s=s1+s2=4000m+2000m=6000m
总时间
t=t1+t2=500s+100s=600s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4000m;
(2)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的平均速度20m/s;
(3)该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10m/s。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