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与液化
一、单选题
1.小宁喜欢冬天里的火锅和夏天里的雪糕。他发现:火锅沸腾时会冒“热气”;雪糕周围会冒“冷气”。以下是他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汽化形成的
2.洗完澡后,浴室内的镜面上常会有一层水雾。镜面上产生水雾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水的汽化 B. 水蒸气的液化 C. 水蒸气的凝固 D. 水蒸气的凝华
3.我们常说“湿冷比干冷更冷”,其原因是气温相同时,若空气中湿度较大,会有大量细小的液滴附着在人的体表,吸收人体热量而发生( )
A. 熔化 B. 凝固 C. 汽化 D. 升华
4.如图所示,下雨天汽车后视镜就会沾满雨滴,严重影响安全驾驶。小明家的新车后视镜有防雾功能,这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升高,从而起到防雾效果。从物态变化角度看此过程属于 ( )
A. 液化 B. 汽化 C. 熔化 D. 凝固
5.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制造云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 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 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 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6.杭州正在修建地铁,在它的四周围栏上而安装了大量的喷雾装置,可见很多的“白汽”,如图。这些“白汽”不断喷洒,不断消失,有关“白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白汽”是水蒸气 B. “消失”是汽化现象 C. “喷洒”是升华现象 D. “消失”时需要放热
7.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海水淡化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法之一。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先将海水中的水汽化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关于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先升华后凝华,先吸热后放热 B. 先汽化后凝固,先放热后吸热
C. 先汽化后液化,先吸热后放热 D. 先汽化后液化,先放热后吸热
8.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变为气态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汽化 B. 液化 C. 凝固 D. 熔化
9.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脸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放上剩菜、剩饭,再用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过一天里面的饭、菜也不会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A. 凝固放热 B. 汽化放热 C. 蒸发吸热 D. 液化吸热
10.纸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 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 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
D. 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则水将不会沸腾
11.下面生活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湖水结冰 B. 雾气消散
C. 露珠形成 D. 冰雪消融
12.下列关于液化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冬季从户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B. 夏季从室外走进空调房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C. 冬季凌晨玻璃窗户外侧常出现水珠
D. 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内侧玻璃上常出现水珠
二、填空题
13.如图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里制冷设备主要有三部分:蒸发器、空气压缩机和冷凝器。
(1)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这一过程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2)冷凝器内气体被压缩后发生了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采用压缩体积使气体发生物态变化的应用,请举一例子:________。
14.小杨看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向妈妈展示刚学到的厨艺,他点燃燃气灶,开始烹饪,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 ___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 钢瓶中的,为了使气体液化除了采用上述该方法外还有 ________的方法。
三、解答题
15.液化石油气(简称LPG)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易燃,燃烧时发热量大,无烟尘,污染小,是现代城镇居民家中主要的燃料。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工人们把它们经过加压后变成液体装进特制钢罐中,这样便于运输和储存。使用时,需要拧开钢罐上的阀门,经减压后使其重新变为气体。为了便于发现液化石油气的泄漏,商用液化石油中一般加入恶臭的乙硫醇。请回答下列问题
丙烷 丁烷
熔点 -187.6℃ -135.35℃
沸点 -42.09℃ -0.5℃
(1)工人对这两种混合气体加压装罐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最先变成液体的是________
(2)液化石油气钢罐在放气使用过程中罐壁会出现明显的小水珠,而未使用的钢罐却没有这样的现象,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________。
(3)当晚上家里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关紧阀门
B.开灯
C.开窗通风
四、实验探究题
16.小西见滴在皮肤上的“风油精”马上就“干”了,就想研究液体在什么条件下“干”得快。
(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质量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________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应进行________(选填序号)组实验,并获得证据________
(3)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的结果。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 (选填序号)。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从物质变化过程的转化切入解答。
【解答】雪糕周围冒“冷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而火锅沸腾时冒“热气”,是因为火锅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 B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进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镜面上的水雾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体形成的小水珠,即发生液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小液滴附着在人体表面,吸收人体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 B
【解析】【分析】确定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镜面上的小水珠吸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各个现象中“白气”的成因即可。
【解答】A.文艺演出时,抛洒出的“干冰”吸收空气的热量而升华,周围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舞台上的“白气”,故A错误;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 B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白汽”是小水珠,在空气中吸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而消失,这是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 C
【解析】【分析】(1)汽化有两种方式,即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2)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
【解答】海洋中的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其中汽化吸收热量,液化放出热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 A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液态制冷剂吸收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此过程为汽化过程,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 C
【解析】【分析】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蒸发是汽化的一种,蒸发需要吸热;
②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口袋边缘浸入水里,这样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空气流动,从而加快水的蒸发,使食物温度降低,防止变质,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 A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而汽化现象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3)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4)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 继续吸热。
【解答】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虽然不能沸腾,但会蒸发,所以发生了汽化现象,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水不能继续吸热,则不会沸腾,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 C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湖水结冰,水由液体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雾气消散,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露珠形成,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 A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因此液化现象总是发生在温度较高的一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冬季时,户外温度低,室内温度高,因此进入温度高的室内水蒸气会在镜片上液化形成水雾,故A正确;
B.夏季时,室外温度高,而空调房内温度低,所以从房内出门时,室外的水蒸气会在低温的镜片上液化出现水雾,故B错误;
C.冬季时,玻璃外侧温度低,内侧温度高,因此水柱出现在内侧,故C错误;
D.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玻璃外侧温度高,内侧温度低,因此水珠出现在外侧,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3.【答案】 (1)吸
(2)液化;液化石油气、打火机等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需要放热。液化的方法为: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这一过程要吸热。
(2)冷凝器内气体被压缩后发生了液化,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采用压缩体积使气体发生物态变化的应用,请举一例子:液化石油气、打火机等。
14.【答案】 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解答】小杨看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向妈妈展示刚学到的厨艺,他点燃燃气灶,开始烹饪,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 钢瓶中的,为了使气体液化除了采用上述该方法外还有降低温度的方法。
三、解答题
15.【答案】 (1)液化;丁烷
(2)使用时,罐内液体汽化吸热使罐体温度明显下降,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3)A,C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沸点是液态和气态的分界点,因此沸点越高,气体越容易液化;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钢瓶温度的变化;
(3)液化石油气遇明火很容易发生爆炸,据此分析泄漏后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答】(1)工人对这两种混合气体加压装罐的过程中,石油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因此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因为丁烷的沸点比丙烷的沸点高,所以最先变成液体的是丁烷;
(2)液化石油气钢罐在放气使用过程中罐壁会出现明显的小水珠,而未使用的钢罐却没有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使用时,罐内液体汽化吸热使罐体温度明显下降,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3)当晚上家里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该首先关紧阀门,防止继续泄露,然后开窗通风,降低屋内石油气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故A、C正确;不能开灯,开灯瞬间产生的电火花会引起爆炸,故B错误。
故选AC。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温度
(2)AD;D先变干
(3)B
【解析】【分析】(1)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的流速,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确定变化的因素和不变的因素,从而选择实验并得到结论;
(3)分析A、B两个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并据此对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质量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温度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即验证“干”得快慢与是否通风有关,那么就要控制液体的质量、种类和温度相同,而改变空气的流速,因此应该进行AD实验;因为空气流速大则“干”得快,所以D先变干;
(3)A、B两个实验中,液体的种类、质量和通风情况相同,只有表面积不同,因此得到结论:液体的表面积越大,则“干”得越快。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利用的是“温度越高干的越快”,故A不合题意;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利用的是“表面积越大干的越快”,故B符合题意;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利用的是“空气流速越大干的越快”,故C不合题意。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