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大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了解作者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1021~1086)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朗
读
训
练
划分节奏
注意语气
1
读准字音
仲 隶 尝
啼 焉 邑
扳 谒 称
泯 矣 耶
zhòng
lì
cháng
yì
yān
tí
mǐn
yè
pān
yé
yǐ
chèn
一、读准字音
二、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1、金 溪 民 方 仲 永
3、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仲 永 生 五 年
4、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意……
5、传 一 乡 秀 才 观 之
9、其 受 之 天 也,贤 于 材 人 远 矣
6、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7、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
8、余 闻 之 也 久。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泯然众人矣。
——愤怒语气
——惊叹语气
——遗憾语气
——痛心语气
三、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才艺展示
第一段重点字词
未尝 父异焉 一乡秀才
自是 立就 文理 邑人奇之
不曾 对此(感到)诧异 全
从此 完成 文采和道理 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 稍稍 日扳仲永
以宾客之礼相待 有的人 求取
以为…有利可图 渐渐 通“攀”,牵,引
第二段重点字词
称前时之闻 复到舅家 泯然众人矣
相当 再、又 完全如同常人了
EXIT
第三段重点字词
贤于材人 受于人
不至 彼其 且为众人 固众人
通悟 受之天 卒之为众人
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 后天所受教育
没有达到(要求) 他 况且,尚且 本来
通达聪慧 先天得到的 最终
才艺大比拼
翻译接力赛,看看谁最棒。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
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不让(他)学习。
神童方仲永被发现、重视及被利用作牟利工具。
段意
第一段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仲永逐渐退化为众人。
第二段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就事而论,说明有天才者仍须勤学、
没有天才者更必须勤学。
段意
第三段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
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才艺出众
⒈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童年阶段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原文的句子来说明。
“神童”
常人
明确: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4、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6.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7、 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哀伤、惋惜
伤仲永
指物作诗立就
不称前时之闻
泯 然 众 人 矣
才能
年龄
生五年
十二三
又七年
伤
“神童”
常人
1、全文分为几部分?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两部分,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说理。以表达方式作为划分的依据。
—— 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童年阶段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原文的句子来说明。
“神童”
常人
1、课文题目为什么要用一个“伤”字?
用“伤”字,可以表达作者对仲永天资泯灭的哀伤和叹息。这就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更有利于强化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2、课文根据表达方式可分问的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3、课文叙述了仲永三个阶段的表现,有见有闻,课文以作者的见闻来组织和安排材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是以“见”的形式。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
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
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
原因,引人深思。
4、课文叙述了仲永三个阶段的表现,叙事部分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PK赛(挑战自我)
你从方仲永的经历得到哪些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成才的关键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成才的关键 天赋有利于成才
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啼”、“忽”、“立”三个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由于本文语言非常精练,作者将丰富的表现力赋予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请大家认真阅读仔细体会。
语言揣摩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文思敏捷,天资非凡。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
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
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字词读音
扳(pān) 谒(yè ) 泯(mǐn ) 称(chèn )
夫(fú ) 邑(yì )
二、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才能。
三、重点虚词
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之 仲永之通悟 结构助词,可译作“的”。
卒之为众人 音节助词,无实义。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介词,把
或以钱币乞之 介词,用
于 贤于材人远矣 介词,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介词, 被
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四、一词多义
自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然 父利其然也(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
泯然众人矣(词尾,……的样子)
五、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此
今:常用做判断词
文言文知识归纳
稍稍宾客其父 古:渐渐,慢慢地。
今:稍微。
复到舅家 古:再,又。
今: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 古:普通人。
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文言文知识归纳
六、重点句式:省略句
1.(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之或仲永)学。
(余)令(其)作诗,(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㈠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㈡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动手做一做
(三)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奇: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奇 、对……感到惊奇
宾客:名词作动词,
把……当宾客对待
利: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 认为……有利
(1)“伤仲永” 伤: 哀伤、叹惜
(2)“世隶耕” 隶: 属于
(3)“养父母” 养:赡养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就: 立刻完成
(5)“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乡: 全乡
(6)“或以钱币乞之” 或: 有的人
(7)邑人奇之: 邑人:同县的人
(8)“从先还家” 从: 跟从
(9)前时之闻: 闻:听到的名声
(10)“泯然众人矣” 泯然: 完全
(11)“卒之为众人” 卒: 最终 众:普通
(12)“如此之贤也” 贤: (有)才能
(13)“且为众人” 且: 尚且
(14)“固众人” 固: 本来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一、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养父母”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
4、邑人:
5、“从先人还家”从:
二、解释几个词语。
赡养
全乡
有的人
同县的人
跟从
6、“前时之闻”:
7、“卒之为众人”卒: 众:
8、“如此之贤也”贤:
9、“且为众人”且:
10、“固众人”固:
以前听到的名声
最终
普通
(有)才能
尚且
本来
1、“不使学”是:
2、“还自扬州”是:
3、“受之天也”是:
3、理解下列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4、翻译下面句子。
1、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啦。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解释下列各组的多义词
忽啼求之 余闻之也久
借旁近与之 闻
传一乡秀才观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之
余闻之也久 并自为其名
仲永之通悟 自
卒之为众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粉刷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粉刷.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赠 言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赠 言
☆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赠 言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要想知识常新,思想常新,还得多学习呀。真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同学们热爱你们的学习吧!
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