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1-04 15:58:43

文档简介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A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
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期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2.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C.a不是所有种群的必备特征
D.b表示年齡结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3.桔小实蝇为害多种水果和蔬菜。在治理虫害时,农业技术员先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再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使其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最后引入它的寄生性天敌——寄生蜂,进一步消灭桔小实蝇。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应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桔小实蝇的种群密度
B.使用性引诱剂不会破坏桔小实蝇的性别比例
C.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会降低桔小实蝇的出生率
D.引入的寄生蜂和桔小实蝇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B.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C.不同地城环境资源的分布差异会影响种群密度
D.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5.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点的种群数量相等 B.c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
C.b~c期间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 D.a、b两点的年龄结构都是增长型
6.图中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曲线a代表农作物,则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若曲线b代表人工养殖的蜂群,则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为d时最好
C.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
D.由曲线a、b可知,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
7.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种群数量出现波动,K值不变
B.K值即环境容纳量,就是该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C.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增长就会停止K/2
D.控制鼠害可通过减少食物来源、增加天敌等方式,将其数量降低到K/2
8.如图表示某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20年间该种群的数量呈“S”形(型)增长
B.第10年种内竞争最为激烈
C.20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波动
D.第20年种群的数量大约是第10年的两倍
9.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往往表现为“S”形(型)增长曲线,以下关于“S”形(型)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B.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并非绝对恒定
D.有害动物防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10.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蝗虫侵入后其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0~3月期间,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B.在蝗虫侵入后的第2个月,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与0~2月相比,3~4月期间蝗虫的种内竞争加剧
D.在4~7月期间,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
11.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区域野兔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所示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2~4年和6~8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4~6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D.第2年的增长速率比第6年的增长速率快
1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及增长速率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利用高浓度、适宜浓度和低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实验初始酵母菌数量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同学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最多
B.乙组同学培养的酵母菌最先达到K值
C.三组同学每天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计数
D.实验前对培养液和培养工具均须进行严格的灭菌
14.如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的实验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B.与M点相比,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
C.酵母菌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外,还有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
D.图示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5.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B.出生率和迁入率导致种群数量增加
C.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疾病等
D.病原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二、多选题
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17.东亚长蝗为迁飞性、杂食性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为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某地区多年气温、降水量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因素有降水量、气温、土壤通气量等
B.季节变化不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
C.疏松土壤可能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
D.可以通过样方法调查东亚飞蝗迁移路线
18.下列古代诗句中,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种群数量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9.如图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及平均死亡率(虚线)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B.资源量长期小于R对该种群密度影响不大
C.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重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可以无限增大
20.如图表示同一群落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的种群密度在t4时刻比t3时刻大
B.t2到t3时间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升后降
C.乙的种群密度在t1时刻比t4时刻小
D.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三、读图填空题
21.如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中的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最终使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的____________类型。
(4) 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通过控制网孔的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的_______类型。
(5)如何根据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如图甲表示某入侵物种一段时间内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图乙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分析,该入侵物种年龄结构的类型属于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段内,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若在某个时间,蟾蜍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________,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________,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
(3)研究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0 0.1 20
B 10 0 0.1 5
C 0 10 0.1 20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将A、B、C三支试管放置在表中相应的温度下培养(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将吸取的菌液加入到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中,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____________个。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大,种群数量也可能减少,A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故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不一定增长,C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期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D正确。
2.答案:D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表示种群密度,A正确;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正确;a表示性别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比例,C正确;图中b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其表示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D错误。
3.答案:C
解析: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桔小实蝇身体微小,其种群密度的估算不宜用该方法,A错误;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会破坏桔小实蝇的性别比例,B错误;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会降低桔小实蝇的出生率,C正确;引入的寄生蜂和桔小实蝇形成寄生关系,D错误。
4.答案:D
解析: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渔业上确定捕捞强度时需首先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以便确定其种群的K值和K/2值,B正确;不同地域环境资源的分布差异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进而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D错误。
5.答案:D
解析:a、b两点的R值均大于1,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种群数量呈增加状态,即b点的种群数量大于a点,A错误;图中显示,c~d段的R值小于1,因此在该时间段内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由图可知,b~c之间, R的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C错误;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D正确。
6.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曲线a表示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降低,可代表农作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的关系;曲线b表示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先增大后减小,可代表群居动物如蜜蜂的种群密度与存活率的关系。依据曲线a可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A正确。根据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为d时,存活率最高,是人工养蜂的最佳密度,B正确。两种群密度相同时,在曲线的交叉点之前,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C错误。由曲线a、b的走势可知,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
7.答案:C
解析:A、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环境条件被破坏,K值会降低,A错误;
B、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错误;
C、直接影响种群数量或密度的数量特征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当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C正确;
D、通过减少食物来源、增加天敌等方式控制鼠害,若数量降低至K/2
,恰好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候,反而不利于控制鼠害,因此应尽可能降低其数量,D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20年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的数量呈“S”形(型)曲线增长,A正确;种内竞争最为激烈时,应该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候,第2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内竞争最激烈,B错误;第2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至0,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20年后种群数量可能在K值上下波动,C正确;第2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为K值,K/2时(第10年)增长速率最大,即第20年种群数量大约是第10年的两倍,D正确。
9.答案:A
解析:在种群数量“S”形(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若环境条件不变,种群数量维持相对平衡,C正确;有害动物防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D正确。
10.答案:A
解析:0~2月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2~3月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在0~3月期间并非保持不变,A错误;在第2个月曲线出现转折,即在此前数量增长速率一直增加,此后增长速率减小,即在蝗虫侵入后的第2个月,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与0~2月相比,3~4月蝗虫数量大于0~2月,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C正确;4~7月期间,蝗虫种内竞争加剧,且第7个月前后在K值上下波动,此时的环境容纳量小于原先的环境容纳量,即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D正确。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识图、读图的能力。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野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A错误;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B正确;野兔个体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数量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目测估计法适用于统计物种丰富度,C错误;第2年λ=0.5,种群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且种群的数量相对最少,第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兔种群数量和前一年相比基本不变,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错误。
12.答案:B
解析: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正确;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以种群的增长率及增长速率均为0,C正确;
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正确。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甲组同学使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酵母菌失水过多死亡,影响酵母菌的繁殖,数量可能最少;丙组同学培养液浓度最低,K值最小,其中酵母菌最先达到K值;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的浓度,则计数时间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培养器具、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避免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繁殖。
14.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M点之前无酒精产生,表明在M点之前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M点之后,有酒精生成,而且酵母菌的数量快速增加,说明MN阶段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N点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高于M点,说明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细胞代谢产物不断积累,使培养液中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在发酵初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年龄组成为稳定型,P点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说明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故在一定的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5.答案:D
解析: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出生率和迁入率会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和迁出率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外源性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C正确;病原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D错误。
16.答案:ABC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项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项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D项错误。
17.答案:AC
解析:据图可知,气温和降水量均会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气温及降水量等均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即季节变化会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因此土壤通气量可影响其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降水量、气温、土壤通气量等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A正确;样方法只能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不能用来调查动物迁移路线,D错误。
18.答案:BC
解析:A项诗句描述了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多的现象,说明温度、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种群的数量,A不符合题意;B项诗句描述了风吹落黄叶的现象,风没有改变种群的数量,即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产生了影响,B符合题意;C项诗句描绘了春回大地、柳树发芽的景象,此时柳树种群数量没有增加,C符合题意;D项诗句体现了季节变化、鸟类迁徙的现象,个体的迁入和迁出会影响种群数量,D不符合题意。
19.答案:AC
解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资源量小于R,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B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资源量越多,出生率越大,种群死亡率基本不变,种群数量增加,所以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重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增大,但不会无限增大,D错误。
20.答案:A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甲种群的数量在t3到t4时刻逐渐减少,因此甲的种群密度在t4时刻比t3时刻小,A错误;t2到t3时间段,甲种群的δ先大于1,后小于1,即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乙种群在t1到t4时刻δ一直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乙的种群密度在t1时刻比t4时刻小,C正确;t2时刻甲、乙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相同,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它们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
21.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越来越大
(3)降低出生率,减小害虫的种群密度;C
(4)A
(5)如果为增长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如果为稳定型,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如果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析:(1)A曲线表示幼年个体数多于老年个体数,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B曲线表示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相当,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C曲线表示老年个体数相对较多,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2)增长型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
(3)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可使幼虫的数量锐减,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
(4)在渔场中采取“抓大放小”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所占的比例上升,年龄组成成为增长型。
22.答案:(1)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
(2)S;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 ;
(3)120;偏大
解析: (1)根据题图甲分析可知,该入侵物种的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不断增大,故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2)据题图乙分析可知,a~b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增大;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小;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该图反映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曲线。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含义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乙图中对应时间点c,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约为。
(3)根据标记重捕法,在一定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0只,该种群数量约为40×30÷10=120(只)。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总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小,进而导致种群数量估算结果偏大。
23.答案:(1)营养、温度
(2)a.应该在取样前振荡试管数次;b.应该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吸取的少量菌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菌液自行渗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内
(3)抽样检测法;15;2.88×108
解析: (1)根据表格中的实验设计可知,试管A和B研究的是温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试管A和C研究的是营养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因此该实验课题为探究温度和营养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a.取样前应先振荡试管数次,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实验误差。b.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吸取的菌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菌液自行渗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内。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统计样方中的酵母菌数量时,中方格内部的酵母菌全部计数,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所以图中中方格酵母菌数为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18/25×400×104×100=2.88×108(个)。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B卷
一、单选题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
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将持续下降
C.放开二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种群的性别比例均为1:1,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地域和季节中可能有较大差异
C.“五一”期间北京人口数量明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D.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有200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10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10%
B.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的,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立即下降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4.某研究小组预调查一片草地上田鼠的种群数量。他们先捕获m只田鼠,并在每只的后腿系上红丝带作为标志,然后放回原环境。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n只,其中有标记的只有a只。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田鼠种群数量为(m×n÷a)只
B.两次捕获之间隔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让标记田鼠充分融入原种群
C.若存在田鼠啃掉红丝带的现象,则种群数量计算值偏小
D.该种调查方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5.为调查某池塘的鲫鱼数量,调查人员进行了捕捞,第一次捕获鲫鱼108条,第二次捕获94条,其中18条有标记。调查人员根据以上数据估算的结果和实际数量相比出现了很大偏差。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两次捕获的样本太小,导致估算数据小于真实数据
B.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鱼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C.根据以上数据能准确判断该鲫鱼种群的数目变化趋势
D.两次捕捞所用渔网应相同,网眼太大会降低估算数据
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某树林中树上蝉的成虫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
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必然将持续下降
C.二孩政策的实施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但调查的结果与真实值可能有差异
7.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d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可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8.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天敌进入前的环境容纳量),在某时间点有一定量的天敌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野兔的出生率最大
B.d时间种群数量下降,则天敌最可能在该时间点迁入
C.该种群中雌性稍多于雄性时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D.存在一定程度的被捕食压力的条件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1~K2之间
9.赤眼蜂可将卵产在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内进行寄生。某地引进赤眼蜂进行玉米螟防治,并通过调查赤眼蜂卵的数量推测其种群数量变动。下表中的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λ 1 0.5 1 1.5 2 1.5 1
A.该赤眼蜂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第2年,不考虑迁入和迁出,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第3年,该种群的数量多于第2年
D.4~6年,该种群数量一直增大
10.对芬兰的田鼠的捕食者研究显示,小型鼬类是田鼠的专性捕食者,而狐,普通鴛等也捕食田鼠,但它们的食谱更为广泛。两类捕食者都对田鼠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芬兰北部小型鼬类分布更多,而芬兰南部则以狐,普通鷥等捕食者为主。根据物种间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调节的机制,预测以下哪一说法符合田鼠种群波动规律( )
A.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剧烈
B.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比北部地区更为剧烈
C.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田鼠种群都保持稳定不变
D.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田鼠种群都有同等程度的剧烈波动
11.如图为某草原中草原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鼠害,应在b点之前及时控制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
B.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最大,因此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此地草原田鼠种群的K值
C.采取某种措施大量杀害雄鼠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d点出现
D.控制草原田鼠的种群数量在e~f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稳态
12.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制约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也大体分为两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熊猫和蟾蜍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K对策、R对策
B.蝗虫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蝗灾发生前往往是第一年洪灾,第二年干旱
C.羚羊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种群群密度过大时,资源匮乏且易爆发传染病
D.R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13.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
B.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小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应进行重复实验,求得的平均值作为估计值
14.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设置了两组实验,这两组实验含有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A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S"型
B.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若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会使所得数据偏小
C.8d后,给B组补充适量培养液,一段时间后该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超过5×106个/mL
D.6d后B组酵母菌数量多于A组,说明B组实验的氧气含量多于A组
15.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种群呈“J”型增长,d种群呈“S”型增长
B.更换培养液只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长
C.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增大
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
二、多选题
16.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
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一个种群是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的
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因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17.如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 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
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OA段
D.乙曲线OD段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18.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B.温度是影响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C.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的原因是光照不足
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19.季节性河流常出现枯水期和丰水期,在丰水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在枯水期容易出现水体污染。某季节性河流沿岸的物种丰富度及多种动植物的种群密度会发生季节性变化,该生态系统中某种鸟类的种群数量在两年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例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B.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C.枯水期河流沿岸居民对河水的利用一定不会影响河流中的食物网
D.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影响该鸟类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20.如图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兔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M表示乙兔的种群数量。不考虑甲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对曲线图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兔种群在第2年末至第3年末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
B.从第4年开始乙兔种群的K值比甲兔种群的K值大
C.第2年间,由于没有环境阻力,乙兔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D.第2年间,甲兔L值下降可能是由乙兔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
三、读图填空题
21.“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大熊猫存活力的影响,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因素。)
(1)当环境阻力为0.01时,大熊猫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_______。
(2)由图可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当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不小于40只时,推测该地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_______,原因是_______。
(4)对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分析,常需调查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它们属于种群的_______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
22.如图是某养殖场技术人员根据研究结果绘制的有关玛丽鱼养殖过程中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密度变化的关系图。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玛丽鱼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若测量方法导致受测玛丽鱼死亡率增大,则测量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引起图中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密度从O到D的过程中,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形曲线增长模式,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长期经营角度来看,从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时,适量捕捞出售能获得最大经济利益。
(3)初始投放玛丽鱼苗,由于数量较少,种群数量近似“J”型曲线增长。若初始投放玛丽鱼20对,生长繁殖一代按70天计算,每繁殖一代数量增加到原来的40倍,则140天后玛丽鱼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__对。
23.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mm×1mm×0.1mm),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分析回答问题:
(1)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原因是___________。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___________(填“前”或“后”)滴加样液。
(2)在计数前常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_个。
(3)比较图乙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种群增长速率、种内斗争的强度以及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a=b”或"“a(4)若在t2后继续培养,最终发现种群的数量均会下降,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树林内蝉的种群包括地上部分的成虫以及土壤里的卵和幼虫等,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幼年个体增多,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大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D正确。
2.答案:A
解析:生物种群的性别比例不全为1:1,雌性同株的植物甚至没有性别比例,且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的是种群的出生率,A错误;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地域和季节中可能有较大差异,B正确;“五一”是旅游旺季,在此期间影响北京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D正确。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故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200×100%=5%,A错误;虽然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分布的面积不一定相同,故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B错误;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小,如出现食物充足、缺乏天敌、迁入率高等因素会使种群数量变大,C正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的数量,D错误。
4.答案:C
解析:田鼠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数,即(m×n÷a)只,A正确;第一次捕获后让标记田鼠充分融入原种群,有利于减少计算偏差,B正确;若存在田鼠啃掉红丝带的现象,则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比例变小,种群数量计算值偏大,C错误;该种调查方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D正确。
5.答案:D
解析: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存在偶然性,会使实验误差较大,但不能确定估算数据小于真实数据,A错误;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只要将死亡个体包括在内,仍可按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不会影响算结果,B错误;根据题干提供数据能估算鲫鱼当前的种群数量,因为没有性别比例及年龄结构方面的数据,不能判断该种群的数目变化趋势,C错误;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会有部分鱼不再估算范围内,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小,D正确。
6.答案:B
解析:树林内蝉种群包括地上部分的成虫以及土壤里的卵和幼虫,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成虫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但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二孩政策的实施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一样,故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大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调查结果与真实值可能有差异,D正确。
7.答案:A
解析:图甲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乙中的f点,但ad段已有少量个体被环境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形增长,A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可达到最大值,B正确;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K/2)点,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时,其增长速率基本不变,所以不能用图乙表示,D正确。
8.答案:C
解析: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大,但无法判断该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是否达到最大,A错误;c时间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d时间种群数量减少且之后环境容纳量降低,说明环境阻力在d时间之前已加大,所以在d时间之前天敌已迁入的可能性较大,B错误;雌兔的数量稍多于雄兔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出生率的提高,进而使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一定量的天敌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的种群数量在K2~K3之间波动,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被捕食压力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D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通过调查赤眼蜂卵的数量推测其种群数量变动”可知,调查赤眼蜂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第2年,不考虑迁入和迁出,λ<1,种群数量减少,此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第3年,λ=1,种群数量不变,此时该种群的数量等于第2年时的数量,C错误;第4~6年,A是大于1的不定值,说明种群数量增加,D正确。
10.答案:A
解析:小型鼬类、狐、普通鷥等通过捕食对田鼠种群数量调节,属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中的密度制约因子。据题意,芬兰北部小型鼬类分布更多,且小型鼬类是田鼠的专性捕食者,其食性单一,能有效控制田鼠种群的数量;而芬兰南部则以狐,普通鷥等捕食者为主,他们捕食田鼠外,食谱比较广泛,相比北部地区,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也比较稳定,田鼠种群波动幅度较小,综上所述,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剧烈,A正确。
11.答案:B
解析:从草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a~c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增长最快,故对草原田鼠的防治应在b点之前,A正确;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该地草原田鼠的K值为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错误;采取某种措施大量杀害雄鼠改变性别比例后,草原田鼠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数量增长至d点,C正确;把草原田鼠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A正确;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由于死细胞和活细胞均被计数,计算结果可能比实际值大,B错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计数前要将培养瓶轻轻振荡,C正确,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可进行重复实验,以平均值作为估计值,D正确。
14.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A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A错误。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若从试管上部吸出培养液前没有振荡,会使吸取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偏少,测得的数据比实际结果小,B正确。两组实验含有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B组酵母菌增长缓慢,最可能的原因是B组实验温度低或氧气含量低等,营养物质不是限制因素,8d后补充培养液,该组酵母菌种群数量不会超过5×106个/mL;6d后A组酵母菌数量较低可能是酵母菌代谢产物积累以及营养物质缺乏引起的,并不能说明B组实验的氧气含量多于A组,C、D错误。
15.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与b、c种群相比,a种群更换培养液的周期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环境最适宜,因此a种群酵母菌的生长繁殖的速度最快,最接近于“J”型生长,b、c种群的增长不属于“J”型增长,A错误;更换培养液,既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又减少了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长,B错误;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营养物质出现匮乏,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减小,C错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若统计时未经染色,死亡的酵母菌也会被计数,导致其结果比实际值偏高,D正确。
16.答案:ABC
解析: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一定相同,A错误;种群密度的大小除了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B错误;一个种群是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的个体组成的,而不是只包括成年个体,C错误;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所以环境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17.答案:AB
解析:由图可知,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位于直线p上方,说明此时Nt18.答案:ABD
解析: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是因为温度过低,C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A正确;温度是影响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B正确;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D正确。
19.答案:B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例体现了群落具有季节性,A正确;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的物种数目,而不是个体数目,B错误;据题中“枯水期容易出现水体污染”可知,在枯水期若河流沿岸居民仍对河水加以利用会使水体污染加剧,可能会影响河流中生物的生存,进而影响食物网,C错误;在枯水期,该种鸟类的种群数量为0,说明在枯水期该种鸟类大量迁出,而在丰水期大量迁入,D正确。
20.答案:B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L值就是λ值,在第3年中(第2年末~第3年末)L值始终小于1,即λ值<1,说明在该时间段甲兔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其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A正确;由曲线图可知,第4年及之后的时间里甲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甲兔种群初始数量未知,无法得出其K值大小,B错误;在自然生态系统(某草原)中,限制乙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环境阻力始终存在,只是在乙兔迁入初期,由于其种群数量较少,环境阻力对其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较小,C错误;根据乙兔迁入后两曲线的变化趋势推测,甲兔L值下降可能与乙兔的迁入有关,D正确。
21.答案:(1)60只
(2)增大;增大
(3)“J”形增长;环境阻力为0,则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为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的理想条件
(4)数量;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解析:(1)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据题图中曲线可知,当环境阻力为0.01时,大熊猫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60只。
(2)据题图分析可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增大,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增大。
(3)若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不小于40只,则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为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的理想条件,此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为“J”形增长。
(4)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2.答案:(1)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标志重捕法;偏大
(2)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等因素,导致死亡率增大;S;净补充量由0到逐渐增大再到逐渐减少为0(或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由0到逐渐增大再到还渐减少为0);B
(3)3.2×104
解析:(1)根据玛丽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特点,测量其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若测量方法导致受测玛丽鱼死亡率增大,导致重捕中的标志数减少,根据种群数量=初始种群数×初始标志数/重捕中的标志数,则测量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偏大。
(2)题图中死亡率变化的原因是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等,导致死亡率增大;种群密度从O到D的过程中,净补充量由0逐渐增大再到逐渐减少为0,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模式;B点时,净补充量最大,为S型曲线中的K/2处,此时适量捕捞出售能获得最大经济收益。
(3)若初始投放玛丽鱼20对,生长繁殖一代按70天计算,每繁殖一代数量增加到40倍,则140天后玛丽鱼的种群数量为20×402=3.2×104对。
23.答案:(1)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后
(2)不需要;5×108
(3)a>b;ab
(4)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培养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2)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被台盼蓝染液染色,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细胞为死细胞,不需要进行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20个,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000×10×10=5×108(个)。
(3)由图乙可知,曲线a、b均为“S”型增长曲线,在t1时曲线a正处于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曲线b种群数量大于,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时的增长速率,故a>b;而t1时,a种群数量小于b种群数量,故种内斗争强度ab。
(4)若在t2后继续培养,由于营养物质过度消耗,且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最终使得种群的数量均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