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陆良县中枢镇第二中学高一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2.(2021·北京高一期末)下图为1981年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木棺上的漆画(局部)。经考证,漆画绘制于太和(477-499,孝文帝年号)年间,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实物史料,该画可以证明当时
A.中原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 B.鲜卑贵族阻挠孝文帝改革
C.与西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D.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
3.(2021·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高一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批迁入中原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但隋唐以后,原先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如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官方民间编著的史籍中很少提到,这说明这些少数民族
A.已交融成为汉民族 B.在历史进程中消亡
C.政权已被完全消灭 D.迁居到遥远的边疆
4.(2021·浙江高一期末)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段的朝代更迭,对该时段典型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火不断,文化枯竭 B.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C.北方动荡,南方开发 D.四分五裂,局部统一
5.(2021·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高一期末)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按等级通婚。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
A.促进民族融合 B.取缔特权阶层
C.加快社会流动 D.提升官员素质.
6.(2021·河南高一期末)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这表明唐代
A.货币使用尚未统一 B.西域与中原贸易频繁
C.丝绸之路从未中断 D.政府已有效管辖西域
7.(2021·云南高一期末)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A.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B.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
8.(2021·广西高一期末)古代“盛世“的一大特点是国家粮食储备充足。汉武帝时太仓中储存的多为北方种植的粟;而到唐代开元盛世,南方的稻米已经在粮食储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社会秩序稳定
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曲辕犁的使用
9.(2021·广东高一期末)唐朝初年,以文臣主持边事,后调入京城升任宰辅,至玄宗时期,改任少数民族将领,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为节度使,掌握重兵,由此可见唐朝
A.重文轻武转向重武轻文 B.维护统治策略逐渐灵活
C.华夷观念逐渐淡薄 D.边境威胁日益严重
10.(2021·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月考)《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历史作用是( )
A.促进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
C.促进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D.与回纥族友好交往,永结同心
11.(2021·陆良县中枢镇第二中学高一期末)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
A.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12.(2021·陕西高一期末)宋朝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严格了考试程序,极力扩大开科取士的名额。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人。宋仁宗-.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录取了45000人。这导致了
A.科举制度的僵化 B.军事力量的增强
C.社会政局的动荡 D.财政支出的增加
13.(2021·四川高一期末)唐初有诏令,男20、女15就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已进考第”。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扩大官僚队伍 B.增加赋税收入
C.考核官员政绩 D.缓和人地矛盾
14.(2021·江西高一期末)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来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政事堂议政的官员达十多人。唐太宗此举意在
A.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B.规范朝廷的政务运作
C.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 D.提高军国大事决策效率
15.(2021·浙江高一期末)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
16.(2021·陆良县中枢镇第二中学高一期末)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甲骨文 B.大篆 C.草书 D.隶书
17.(2021·山东高一期末)“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归歇处”;“文古老”(苏门答腊)其地居民每年都盼望中国商船来做生意,他们往往认为五梅鸡的出生能预兆中国商船的到来,一只鸡出生就有一条船,两只鸡出生,就有两条船,以此方法占卜,还很灵验。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的这些记载,主要表明
A.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B.中外进行友好交往
C.世界逐渐走向整体 D.人口、物种和商品全球性流动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刻画了竹林七贤在生活中的形象,也体现出他们在生活上主张
A.尊重权威 B.避世修行 C.崇尚自然 D.严谨求实
19.(2021·广东高一期末)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崇尚写意与和谐,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这一现象的出现
A.深受佛道儒思想的影响 B.与前人的发展无关
C.得益于书写工具的进步 D.源于社会动荡不安
20.(2021·云南高一期末)唐至五代间,“二十四孝”一词正式出现于佛教宣传品《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之中。随着佛教宣传,“二十四孝”在宋元时期广泛普及开来。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释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2021·河南濮阳市·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办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选官制度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22.(2021·江苏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皇是鲜卑族的后裔,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唐王朝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赵宋则是吸取了二百多年间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制定相关政策的。唐的立国者,对外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而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唐宋既然有诸多如此之别,唐宋文化也因之不同。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而宋型文化的基因是理学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杂其他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其特质是封闭、自主、内敛。
——摘编自王宏武《略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唐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方面,说明“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风气、民族交往、主流思想方面分析说明宋型文化的特质。
第2页,共2页
(
5
)
第5页,共5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陆良县中枢镇第二中学高一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答案】D
【详解】材料中的“以谷帛为市”“以物易物"体现了商业的萎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极大地影响了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并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特有,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只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商业萎缩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1·北京高一期末)下图为1981年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木棺上的漆画(局部)。经考证,漆画绘制于太和(477-499,孝文帝年号)年间,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实物史料,该画可以证明当时
A.中原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 B.鲜卑贵族阻挠孝文帝改革
C.与西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D.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可得出孝文帝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在服饰等方面都体现了融合的特征,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直接联系的说法错误,排除C。
3.(2021·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高一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批迁入中原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但隋唐以后,原先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如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官方民间编著的史籍中很少提到,这说明这些少数民族
A.已交融成为汉民族 B.在历史进程中消亡
C.政权已被完全消灭 D.迁居到遥远的边疆
【答案】A
【详解】“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官方民间编著的史籍中很少提到”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已与汉族交融,成为汉民族的组成部分,故答案为A项;这些少数民族没有消亡,只是交融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排除B项;政权被消灭与这些少数民族的自身命运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这些少数民族并没有都迁居到遥远的边疆,且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
4.(2021·浙江高一期末)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段的朝代更迭,对该时段典型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火不断,文化枯竭 B.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C.北方动荡,南方开发 D.四分五裂,局部统一
【答案】A
【详解】材料描述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创新,A符合题意;B、C、D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5.(2021·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高一期末)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按等级通婚。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
A.促进民族融合 B.取缔特权阶层
C.加快社会流动 D.提升官员素质.
【答案】A
【详解】孝文帝鼓励鲜卑族和汉族按等级通婚。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A正确;孝文帝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故B错误;材料和加快社会流动、提升官员素质没有直接关系,故CD错误。
6.(2021·河南高一期末)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这表明唐代
A.货币使用尚未统一 B.西域与中原贸易频繁
C.丝绸之路从未中断 D.政府已有效管辖西域
【答案】B
【详解】在新疆地区发现大批唐代的钱币,说明唐代时期新疆地区与内地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所以大量唐代钱币才能流入新疆,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新疆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货币使用是否统一无关,排除A;仅根据钱币不能说明丝绸之路是否中断,更不能说明政府已经有效管辖西域,排除CD。
7.(2021·云南高一期末)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A.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B.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还兼管钱粮、屯田等事务,由此可见节度使权限的增加,这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或地方割据局面,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B正确;题干反映的这种变化不利于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相反容易造成地方势力的膨胀,A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唐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相反这种变化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排除;题干反映的也不是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而是对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或削弱,D排除。故选B。
8.(2021·广西高一期末)古代“盛世“的一大特点是国家粮食储备充足。汉武帝时太仓中储存的多为北方种植的粟;而到唐代开元盛世,南方的稻米已经在粮食储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社会秩序稳定
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曲辕犁的使用
【答案】C
【详解】由材料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到唐朝开元盛世,太仓中存粮种类从粟为主转变为稻米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体现了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社会秩序稳定不是太仓中存粮种类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曲辕犁的使用在唐朝开始出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但它还不足以推动太仓存量种类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
9.(2021·广东高一期末)唐朝初年,以文臣主持边事,后调入京城升任宰辅,至玄宗时期,改任少数民族将领,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为节度使,掌握重兵,由此可见唐朝
A.重文轻武转向重武轻文 B.维护统治策略逐渐灵活
C.华夷观念逐渐淡薄 D.边境威胁日益严重
【答案】B
【详解】唐代边疆将领由唐朝初年以文臣为主,到玄宗时期以少数民族将领为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唐代统治政策的开放和灵活性,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轻文,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华夷观念逐渐淡薄,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边境威胁日益严重,故D错误。
10.(2021·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月考)《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历史作用是( )
A.促进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
C.促进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D.与回纥族友好交往,永结同心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为松赞干布使节向唐太宗求婚的场景,通过汉藏合婚使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交流频繁,故A正确;吐蕃是今天的西藏地区,故B错误;西域的大体位置在今天新疆,而文成公主与西藏通婚,故C错误;回纥是元朝时的新民族,故D错误。
11.(2021·陆良县中枢镇第二中学高一期末)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
A.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答案】B
【详解】根据“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过去按品德选官,现在则都是贵族,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指魏晋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排除A项;秦朝时期没有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西汉主要推行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1·陕西高一期末)宋朝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严格了考试程序,极力扩大开科取士的名额。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人。宋仁宗-.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录取了45000人。这导致了
A.科举制度的僵化 B.军事力量的增强
C.社会政局的动荡 D.财政支出的增加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增加,这使得官僚队伍日益壮大,官俸开支大量增加,因而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故D项正确;宋朝科举制虽然“严格了考试程序”,但并没有僵化,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增加,并不是军队的增加,故B项错误;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故C项错误。
13.(2021·四川高一期末)唐初有诏令,男20、女15就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已进考第”。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扩大官僚队伍 B.增加赋税收入
C.考核官员政绩 D.缓和人地矛盾
【答案】B
【详解】无论是租庸调制还是两税法,户税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婚成家另立户头,有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故答案为B项;这些措施与扩大官僚队伍没有关系,排除A项;这些措施可以用来考核官员政绩,但不是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C项;这些措施不能改变土地面积,没有起到缓和人地矛盾的作用,排除D项。
14.(2021·江西高一期末)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来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政事堂议政的官员达十多人。唐太宗此举意在
A.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B.规范朝廷的政务运作
C.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 D.提高军国大事决策效率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可知,唐初相权一分为三,后唐太宗又增加其他官员参加议政,使相权进一步分散,皇权不断加强,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制以及后来增加官员参政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权,并不是为了规范政务运作,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情况没有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参加议政的官员不断增多,无法表明决策效率得到提升,排除D项。
15.(2021·浙江高一期末)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控制的土地和人丁减少,唐代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A项正确;唐王朝在“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的情况下,不能再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实行新赋税制度的前提条件,B项错误;两税法实施以前,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C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的新税法减弱而非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D项错误。
16.(2021·陆良县中枢镇第二中学高一期末)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甲骨文 B.大篆 C.草书 D.隶书
【答案】C
【详解】由材料“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的描述可知,这符合草书线条流畅和任情纵性的特点,C项正确;甲骨文直到清末才被发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篆字体线条均匀柔和,字形结构整齐,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隶书字形扁方,左右分展,排起笔蚕头,收笔燕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7.(2021·山东高一期末)“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归歇处”;“文古老”(苏门答腊)其地居民每年都盼望中国商船来做生意,他们往往认为五梅鸡的出生能预兆中国商船的到来,一只鸡出生就有一条船,两只鸡出生,就有两条船,以此方法占卜,还很灵验。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的这些记载,主要表明
A.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B.中外进行友好交往
C.世界逐渐走向整体 D.人口、物种和商品全球性流动
【答案】B
【详解】根据“其地居民每年都盼望中国商船来做生意”“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可以证明得出,当时中国与这些地方有所交往,因此他的记载可以说明中外进行友好交往的历程,B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源远流长,排除A;CD项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D。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刻画了竹林七贤在生活中的形象,也体现出他们在生活上主张
A.尊重权威 B.避世修行 C.崇尚自然 D.严谨求实
【答案】C
【详解】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这一认识也决定了他们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故选C项。
19.(2021·广东高一期末)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崇尚写意与和谐,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这一现象的出现
A.深受佛道儒思想的影响 B.与前人的发展无关
C.得益于书写工具的进步 D.源于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是我国战乱、动荡时期,一些魏晋士人寄情于书法,追寻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这主要源于魏晋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故D项正确;材料中魏晋士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不能体现佛道儒思想的影响,故排除A项;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对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故排除B项;书写工具的进步与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无必然关系,故排除C项。
20.(2021·云南高一期末)唐至五代间,“二十四孝”一词正式出现于佛教宣传品《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之中。随着佛教宣传,“二十四孝”在宋元时期广泛普及开来。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释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
【答案】A
【详解】从材料可知,“二十四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内容,却出现于佛教宣传品之中,这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实现了本土化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道家,排除B;儒家才是主流,排除C;动摇的说法错误,排除。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2021·河南濮阳市·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办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选官制度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答案】(1)实行察举制。
(2)办法:由地方官员根据民间舆论,列出候选人送交中央作为选拔的依据。
(3)特点:选官权集中到中央,由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4)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
特点:选官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选官标准与方式日益成熟和完善,相对公平公正和客观。
【详解】(1)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标准是品德和才能。
(2)办法:根据材料“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归纳出由地方官员根据民间舆论,列出候选人送交中央作为选拔的依据。
(3)特点:根据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可归纳出选官权集中到中央,由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4)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考试的进步性可从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及利于社会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特点: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选官的权力、选官的标志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2.(2021·江苏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皇是鲜卑族的后裔,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唐王朝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赵宋则是吸取了二百多年间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制定相关政策的。唐的立国者,对外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而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唐宋既然有诸多如此之别,唐宋文化也因之不同。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而宋型文化的基因是理学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杂其他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其特质是封闭、自主、内敛。
——摘编自王宏武《略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唐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方面,说明“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风气、民族交往、主流思想方面分析说明宋型文化的特质。
【答案】(1)制度变化与创新:隋朝由北周外戚杨坚建立,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初期继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把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
(2)说明:政治风气:宋代“守内虚外”;北宋制度过于僵化,具有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民族交往:以“岁币”“岁赐”维持边境和平局面。
主流思想:理学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发挥自主性。
【详解】(1)制度变化与创新:根据材料“唐王朝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继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把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
(2)说明:根据材料“而赵宋则是吸取了二百多年间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制定相关政策的”、“而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风气上,宋代“守内虚外”;北宋制度过于僵化,具有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根据材料“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并结合民族交往的相关知识可知,在民族交往上,以“岁币”“岁赐”维持边境和平局面;根据材料“宋型文化的基因是理学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杂其他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其特质是封闭、自主、内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主流思想上,理学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发挥自主性。
第2页,共2页
(
1
)
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