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 八年级物理能力提升训练1
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
1、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
(1)点燃蜡烛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如上图),此时他应将凸透镜向 ______ (选填“上”或“下”)移动,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此时会看到一个倒立、 ______ 的实像,生活中的 ______ 就是应用了此成像规律制成的.
(2)小明仍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将蜡烛移到35cm刻线处,同时将光屏向 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直到在光屏上再次看到像后,正确测出了像距.此时,小华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了凸透镜的左边,小明要想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将光屏向 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
(3)邻座的小红用同样的实验器材做该实验,小红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固定好位置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 ______ .
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3、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______ 调节凸透镜.
(2)调整后,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想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移动蜡烛以后,需要缓慢向 ______ 移动光屏,写出一个原理相同的应用 ______ .如果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镜,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缓慢向 ______ 移动光屏.
(3)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应站在 ______ 一侧观察蜡烛的像,当观察像时, ______ (选填“有”或“没有)光进入人眼.
4、同学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要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你认为下面几种调整方法最方便合理的是 ______ .
A.眼睛平视,视线与光具座平行,利用“三点一线”把“三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B.用刻度尺一个一个的测量,可以很准确地控制“三心”在同一高度;
C.把蜡烛,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一起,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然后再分开.
(2)同学们测量并绘制出物距u和像距v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 cm;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放置时,光屏上得到 ______ (放大/等大/缩小)像,若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凸透镜和蜡烛不动,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凸透镜前加一个 ______ (“凸透镜”、“凹透镜”).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峻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接着小峻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右移动蜡烛时,应该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峻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了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它们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如图甲,当他将蜡烛、光屏位置固定后,左右移动透镜,发现透镜在①②两个位置时,屏上都能得到倒立的像,则透镜在①位置相比在②位置时,屏上得到的像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
(2)当他将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在屏上都不能得到像(光具座足够长),为了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凸透镜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移动一些.经过调整,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发现若将凸透镜左半部用纸遮住,屏上将得到________(选填“完整”或“一半”)的像;若将蜡烛稍微上移,屏上的像将________(选填“上移”或“下移”).
(3)如图乙,他把“上”形状的遮光板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则屏上观察到像的形状是________.
A. 上 B. C. D.
7、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______ (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______ (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 ______ 、 ______ 的 ______ .
(4)在试验中小阳将一块不透明的纸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此时 ______ (填“能”或“不能”) 成完整的像,像比原来变 ______ (填“亮”或“暗”)了.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__________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__.
(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_______方移动(选填“上”或“下”).
(4)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9、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凹透镜也能点燃火柴;
猜想2: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
猜想3: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________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现有三个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为50 cm、25 cm、15 cm,应选择焦距为____cm的凸透镜.
(2)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将光具座放到水平桌面上,调整凸透镜的中心、蜡烛火焰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应保持在______________;然后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只左右移动光屏,始终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把凸透镜固定在50 cm刻度处,让蜡烛位于15 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此成像原理可应用于__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幻灯机”)成像.
(4)第(3)小问成像后,如果让蜡烛向左运动到某一位置,应该向________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才可以重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1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由图可知,凸透镜焦距范围正确的是 ______
A.f<13cm B.13cm<f<20cm C.20cm<f<40cm D.f>40cm
(2)若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应将光屏向 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可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______ 些.
(3)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 ______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 ______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原理与此相同.
(4)把烛焰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如图2所示,则烛焰的像 ______
A.会消失 B.亮度变暗 C.没有变化 D. 成在光屏上.
12、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T7-3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________(选填“亮”或“暗”)一些,此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也将逐渐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2)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将所缺的实验数据和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30 15 ______________
2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5 ________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 无 正立、放大的虚像
请根据实验序号4的成像规律,写出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__________。
(3)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__________________(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的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4)晓红在早上9:00利用太阳光进行观察凸透镜焦点的活动,她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她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你认为她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中的a、b、c、d和e点,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4)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近;
(5)物体在焦点之外越是远离凸透镜,像越______,像距越______;
(6)当物体由a点向b点移动时,物像间距离的变化规律是:______.
14、一物理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蜡烛、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实验前,首先要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 ______ ;
(2)如图示,恰好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等大的像,从图中信息可以得出,该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 cm;
(3)若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上45cm处,要使光屏上仍呈现清晰的像,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______
A.光屏保持原有位置不动
B.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C.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4)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可将光屏向 ______ 移动.
(5)细心的张华同学发现,光屏上所成的像,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烛焰的像的左右两边大小都不相同,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15、学习完透镜知识后,小伟同学用纸盒、凸透镜、手机、白纸板做了一个简易投影仪,想把手机里的视频放大看,如图甲所示。
(1)小伟首先测凸透镜的焦距,由图乙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手机应位于图丙所示透镜左侧a、b、c、d四个位置中的 位置。
(3)当手机里播放视频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光屏的像相对于手机里的视频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的 (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4)小伟想要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像,手机应该 透镜一些,光屏位置应该向 透镜方向移动。(均选填“靠近”或“远离”)
(5)小伟在调节过程中,光屏上曾得到过倒立、缩小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根据此成像原理工作的。
16、如图甲所示,是林红同学在中午时用透镜正对阳光做的实验,根据地上形成的小亮点的现象可知,该透镜是 (选填“凹”或“凸”)透镜,林红在地上的影子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由图示情景可判断:林红是在做测定透镜 的实验。然后,林红同学拿此透镜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乙所示,林红调整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
(2)在上面的实验中,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如果林红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选填符号)。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且变得更暗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如图T7-4甲所示位置,则林红的眼睛应该在图中 (选填“a”“b”或“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乙所示,点燃蜡烛,经过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林红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近视眼镜的镜片为 (选填“凹”或“凸”)透镜。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
(5)林红将蜡烛换成发光二极管组成的“R”,眼睛在发光二极管和光屏中间位置,面向光屏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如图丙所示的 (选填序号)。
17、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多,伴随近视眼的增加,都是由于长时间用眼,造成用眼过度,眼睛的晶状体变厚,如图甲所示。
[提出问题]林红同学为了弄清楚是不是因为晶状体变厚造成近视眼,同时想弄清楚近视眼度数越大,是不是晶状体越厚。
[设计并进行实验]因此利用实验室中的水凸透镜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
林红同学用烛焰来模拟远处所视物、用水凸透镜来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出水量来调节、用光屏来模拟人眼视网膜。
(1)林红同学调整烛焰、水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 (填写成像性质)像。
(2)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适量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变厚后,凸透镜的焦距 ,像距 。(均选填“变大”或“变小”)
[分析论证](3)根据所学的内容知道,近视眼成因之一是由于长时间用眼后,造成晶状体变 (选填“厚”或“薄”),眼睛将远处的物体成在视网膜的 (选填“前”或“后”)方。
(4)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近视眼镜,光屏上模糊的像变清晰了,说明近视眼镜是 透镜。
[拓展延伸](5)林红移动水凸透镜前的蜡烛,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T7-7所示,则像距υ与时间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如图T7-8中的 。
图T7-7
A B C D
答案
(1)下;缩小;照相机;
右;右;
(3)物距等于焦距.
2、(1)8.0(或8) 同一高度(或水透镜主光轴上)
(2)照相机 能
(3)远视
3、(1)下;
(2)左;照相机;右;
(3)光屏;有.
(1)C;
(2)10;
(3)放大; 凹透镜.
(1)10.0
放大 投影仪
右
(4)不能
(1)较小
远离 完整 下移
(3)C
(1)下;
(2)15;
左;倒立;缩小;实像;
(4)能;暗.
(1)10.0 同一
(2)放大 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机)
上
(4)远视
(1)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错误
(3)用焦距相同而直径不同的凸透镜,点燃火柴,测出点燃火柴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点燃火柴所需要的时间相等,则猜想3错误;如果点燃火柴的时间不相等,则猜想3是正确的.
(1)15
同一高度处 光屏在焦点以内
缩小 照相机
(4)左
(1)A;
右;大;
凹透镜;近视眼;
(4)C.
(1)暗 上
倒立、缩小的实像 30 放大镜
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4)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
(1)c;
a;
d、e;
a;
小;小;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1)同一高度;
(2)7.5;
(3)C;
上;
(5)可能是光屏平面没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造成烛焰所成像的左右两边距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同
(1)10.0
c
倒立 折射
(4)靠近 远离
(5)照相机
16、凸 直线传播 焦距
(1)放大 投影仪
(2)D
(3)b
(4)凹 光屏远离透镜
(5)②
17、(1)倒立、缩小的实
变小 变小
厚 前
(4)凹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