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最后一课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哽咽 惨白 祈dǎo xié 持
2.下面的句子,每一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在表中,然后改正。
①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炼。
②祈导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掺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错别字
改 正
3.品析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在具体的语境中续写一个句子。
如同赞美每一个温馨的早晨,我赞美太阳递给我的第一缕晨曦。借助晨曦,我看见庄严上升的国旗,看见大海涌动的波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要给我们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以衷心的祝福:早安,中国!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改写句子。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1)强调“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近年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 ‘二战’罪犯开脱罪责”为开头重组句子。(原意不变)
近年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5.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
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结尾韩麦尔先生只用了个手势来宣布散学,为什么不讲一段慷慨激昂的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钟丽思
记得那是十二月,当八十年代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候,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进修。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
入学前,有人向我介绍该校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提问尖钻古怪,几乎让他所有的学生领教过什么叫‘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这位教授点著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
我说:“概括地讲,先生,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右手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我坦诚地告诉先生,我的首长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了竖大拇指。
教授两手插入裤袋,扬起头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 ”
班上当即冷场。我看看教授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正视着那张脸,
慢慢地说:“先生,我没听清楚您的问题。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
教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解释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来自北京中国 ”
窗外,雪花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那种几乎凝固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都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斩钉截铁地说。马上,教授和许多同学都转过脸去看那位台湾同学。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连眼皮也不眨一下,冷冷地慢慢地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室里响起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过来一句话:“您走遍中国了么 ”“除台湾省外,先生。”“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我走遍了大陆,但我无法走过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峡,先生。不过,待到海峡上搭起桥来,台湾与大陆连成一片的时候,我会‘走’到台湾去的,先生。”’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却不笑,而是接过我的话头继续问:“您是否知道,邓小平先生打算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呢 ”
“邓小平先生‘一国两制’的构想,您不会不知道吧 不过目前,我想,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台湾问题暂时还不是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似乎舒展开来:“在您看未,目前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 ”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才是他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
教授挪了挪身子,坐好,依然对我穷追不舍:“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 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光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我挺起胸膛,一字一顿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站起身,离开讲台向我走来。我这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放在我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快步走上讲台,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儿走。好一会儿后,我们俩不约而同地说:“一起喝杯咖啡好么 ”
11.有人认为第二段插入的对教授的介绍与全文的中心无关,应删去。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话时,答问要机敏,要有针对性,也要注意双方的身份。试以文段中“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为例,说说“我”的答问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倒数第二段运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透过这些描写,设想一下,当时那位教授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于教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这件事,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gěng cǎn 祷 挟
2.婉→宛 炼→练 导→祷 掺→惨
3.略
4.略
5.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6.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他形象高大。
7.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8,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神态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痛苦。
9.B
10.略
11.不能删。这段文字通过侧面描写,一方面交代了这位教授教学严谨,提问刁钻古怪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教授与“我”的对话埋下了伏笔。
12.答问针锋相对,观点鲜明;有礼貌,语言得体,闪菪智慧的火花。
13.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参考:一个普通的中困人竟能如此正确地看待自己
国家的问题,真了不起!这位学生思维敏捷,观点鲜明,是一个好记者。
14.爱国的人(维护国家尊严的人)就会赢得他人的尊敬。八(上)语文第一单元 七 最后一课
【课内阅读】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第一段中,小弗朗士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之前,韩麦尔先生也说小弗朗士是个“可怜的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新的字帖,你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这“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拓展阅读】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人来说,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这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教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教室。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 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 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 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祁瑞宣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稀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地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口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选自《四世同堂》)
6.仔细研读课文,请说说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的“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两个国度,不同的人,为什么课堂上的气氛却如此相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篇文章都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主题,请从两文的选材的角度概括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韩麦尔先生身为法语教师,却即将被迫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热爱的学校和教育事业,再也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孩子们了,所以小弗郎士觉得他是“可怜的人”。小弗郎士身为一个法国学生,却没有能够学好法语,而且今后再也没有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了,所以韩麦尔先生说他是“可怜的人”。
2.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的新字帖上用美丽的圆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是要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许敌人侵占。
3.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是民族的标志,所以会自然地产生联想,
4.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
5.平时喧闹活泼,最后一课肃穆、悲愤;这种不同表明了最后一课非同寻常。(意近即可)
6.本文通过对祁瑞宣老师的动作、神态等细致人微的刻画,及对其内心世器的揣摩,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而悲愤的生活。
7.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
8.因为两篇文章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而悲愤的生活,所以课堂上的气氛都是肃静、悲愤的。
9.提示:可从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分析评价刻画人物的方法等角度自由发表见解。
10.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共同点是“由小见大”,即由平常人物或日常小事反映复杂广阔的社会背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最后一课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祈祷 懊悔 chà异 xuān闹
2.下面的句子,每一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在表中,然后改正。
(1)画眉在树林边玩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炼。
(2)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查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带。
错别字
改 正
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假如一位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
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每句话不不少于10个字。
①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②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4.不改变句意,把下边的长句改成几个意思连贯的短句。
历史剧《屈原》叙写了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答:
二.阅读理解、分析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5.“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联想?
答:
6.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答:
7.这“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
答:
8.画曲线句写钢笔在纸上的“沙沙”响声,表现了教室的安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下面写法与之相同的又是哪一项?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B.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陷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C.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答:( )
9.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画线句内容的理解。
田珏《台湾史纲要》:日本“在全岛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在普通学校中,台籍教师一律穿和服,讲日语;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必须讲日语。甚至在偏远村庄都设立了日语讲习所……就连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也被强迫去上课”。
答:
三.课文探究、写作
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充满着渴望。听完这最后一课,把你想要对韩麦尔先生说的话,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最后一课答案
1.略
2.略
3.①老爷爷,感谢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牺牲,祝您永葆青春。 ②老爷爷,您的勇气值得敬佩,相信您的这一举动会让贵国一些仍怀军国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
4.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历史剧《屈原》叙写了屈原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5.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是民族的标志,所以会自然地产生联想,
6.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
7.平时喧闹活泼,最后一课肃穆、悲愤;这种不同表明了最后一课非同寻常。(意近即可)
8.A 教室里的气氛表现孩子们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染。
9.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10.略第二单元 七 最后一课
【课内阅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让学生练写“法兰西”“阿尔萨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在写“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认为“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多余的,应该删掉。你赞同吗 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不讲一段慷慨激昂的话,而只用了个手势来宣布散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自《经典阅读》)
6.在“最后一课”上,“我”的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宣布下课后,同学们“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这表现出大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最后一课,同学们有什么表现?课堂上弥漫着一种什么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哪些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先生是想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许敌人侵占。
2.衬托韩麦尔先生被迫离开家园和校园的悲痛及热爱祖国的深情。
3.用全身力量写出了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坚信祖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深情。
4.不赞同,不能删,因为在这里突出普鲁士兵的号声,表明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暗示了德语就要代替法语。
5.此时先生面对祖国沦陷的残酷现实十分悲痛,同时也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课外提升】
6.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
7.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在本文中起反衬作用。
8.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9.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脸上呈现着坚毅的神色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沙沙地不停在抄记着,心无旁用;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磨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
上课气氛:一切记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10.相同:所表现的主旨相同,都是表现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土沦陷的悲愤和对坚持战斗的决心;
不同:都德的《最后一课》人们显得悲愤难抑,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师生们面对日寇入侵更多的表现为坚毅沉着;写法上前者侧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后者侧重对人物的神情态度的描写;前者是小说,因此运用更多的小说创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悬念伏笔的设置等,后者是记事散文,文笔比较质朴,侧重对实情的描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最后一课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注音写汉字。
(wǎn)_____ 转 (chà)______异 (ào) ______悔 (cǎn)______白
2.下面每一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在表中,然后改正。
①我本来打算乘那一阵喧闹偷偷地遛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②我们必需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槛狱大门的钥匙。
错别字
改 正
3.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告诉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面包,那是告诉我们要齐心协力: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材料一:汉语作为联合国法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总人数居各语种之首。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无法与英语相匹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的热潮一直在升温。
材料二: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母语似乎不那么重视了。前不久有报道说,现在有的学生“外语六级汉语一级”。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我们历史悠久的汉语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摆正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位置,热爱母语,亲近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5.选文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这里说韩麦尔先生“可怜”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
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结尾韩麦尔先生只用了个手势来宣布散学,为什么不讲一段慷慨激昂的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荒唐的禁令
①华人在自己的祖国聚会,用什么语言交流 这也许是个无疑而问的常识问题。谁不知道华人同文同种讲汉语
②然而怪事偏偏就出在同种不同文,华人在华开会竟然“禁说”华语。刚刚在上海落幕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聚集的学界精英,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人申请用中文做报告未果。致使原意受损。一位与会学者认为,大多数报告用中文完全可以讲清楚,而且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即使考虑到部分海外华裔学者的需要,至少可以采用中英文双语,但这些要求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大有非熟练英语者不得发声的意思。
③令人敬佩的是丁肇中教授。他不顾“禁令”,坚持以中文作报告。丁教授的英语毋庸置疑,但他荣获诺贝尔奖发表演说,却用汉语。他说,汉语是他的母语。这一次,丁肇中在用汉语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超越物理意义的文化情感。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国.但无论相隔多远,差别多大,他们以通用的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标志,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形成和巩固之基础。丁肇中教授此举,令人尊敬。
④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因为那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地方;汉语神圣不可歧视,因为那是中华文化的时时刻刻,绵绵永续的精神家园。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维护语言的尊严,也就是维护民族的尊严。不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有许多事情都要跟国际接轨,但体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语言、文字,绝不在接轨之列。法、德等不少国家甚至拒绝在自己的文字中夹杂英文,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签署命令,要求维护俄语的纯洁性。显然,语言、文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能不深省吗
⑤记得小时候听老师讲都德的《最后一课》,她说,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迫使该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她说着说着哭了,我们也哭了。她说,我们靠祖国生存着,我们靠母语发展着——这不是《最后一课》,这是永远的一课。
(摘自《人民网》)
10.文中所说的“禁令”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禁令”是荒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③段最后一句中的“丁肇中教授此举”指的是他什么举动 他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他
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第⑤段作者引用小时候老师讲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说的一句话:“我们靠祖国生存着,我们靠母语发展着——这不是《最后一课》,这是永远的一课。”结合本文内容,说说这“永远的一课”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据报道,近年来国外出现了一股汉语热,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外国学汉语的人与日俱增,汉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特征已经显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汉语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宛 诧 懊 惨
2.乘—趁 遛—溜 需—须 槛—监
3.示例: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那是在告诉我们要勤劳;江河日夜不息地奔流,那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
4.围绕“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要努力学习汉语,丰富和提高汉语素养”回答。
5.衬托韩麦尔先生被迫离开家园和校园的悲痛及热爱祖国的深情。
6.韩麦尔先生虽然对这服务、生活了40年的校园、家园充满了无限依恋和热爱,但现在却不得不离开
7.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他形象高大。
8.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神态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痛苦。
9.一方面先生面对祖国沦陷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而说不上话来;二是这样结束,此时无声胜有声,收到了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10.禁令指华人在华开会禁说华语。荒唐是因为在自己的祖国开会却不能说自己的母语。 11.指的是他不顾禁令,坚持以中文作报告。表现了他对自己母语的热爱和尊重。对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
12.学习母语不是一朝一夕,它将伴随你的一生。
13.外国人都认真学习汉语,作为中学生,更要努力学好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