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 第7课 幼时记趣 课时训练 (5套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上 第7课 幼时记趣 课时训练 (5套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09 19:31:13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 七 幼时记趣
【课内阅读】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叉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必细察其纹理( ) (2)于土墙凹凸处( )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心之新向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B.常蹲其身 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
C.徐喷以烟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D.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第③段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丰富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中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一)王戎识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看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选自《世说新语》)
陆绩怀桔
绩⑤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 ”绩跪答曰:“欲归遗⑥母。”术大奇⑦之。 (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 ②游:玩。 ③子:果实。 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⑤绩:即陆绩,三国时吴国学者。 ⑥遗:给。 ⑦奇:认为……与众不同。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尝与诸小儿游( ) (2)拜辞堕地( )
7.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儿竞走取之(代李子)
B.取之,信然(代树)
C.人问之(王戎)
D.术大奇之(代陆绩)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陆 郎 作 宾 客 而 怀 桔 乎
10.沈复的童年趣事令人神往,而上文中两位古代名人童年的所为却令我们钦佩。请说说我们应向七岁的王戎和六岁的陆绩学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何氏之庐
何晏①七岁,明惠②若神,魏武③奇爱之,因晏在宫中④,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何晏:三国魏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曾随母被曹操收养,官至尚书、典选举。 ②惠:同“慧”。 ③魏武:即曹操。 ④晏在宫中:据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注引《魏氏春秋》记载,何晏的母亲姓尹,当了魏王曹操的夫人,因此何晏也在王宫中长大。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因晏在宫中( ) (2)何氏之庐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自己的话说说,曹操为什么改变初衷打发何晏出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代词,它的 (2)在
2.D
3.(1)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心中想像的是鹤在飞舞,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是鹤了。
(3)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
4.示例:(1)①以丛草为林。 ②以虫蚁为兽。 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①见二虫斗草间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我”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6.(1)曾经 (2)告别
7.B
8.李树长在路边却仍有很多果实,这一定是苦李子。
9.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
10.向王戎学习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向陆绩学习孝敬父母的品质。
11.(1)由于 (2)房屋
12.何晏便在地上画了一块方格,自己呆在当中。
13.因为何晏用行和言巧妙地暗示了自己要做何家的儿子的意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幼时记趣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童(zhì)________ (miǎo)________小 鹤(lì)  土(lì)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余忆童稚时______________ (2)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
(3)见藐小微物______________ (4)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____
(5)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 (6)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
(7)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 (8)凹者为壑_______________
(9)拔山倒树而来____________ (10)盖一癞蛤蟆也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昂首观之__________________ (2)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
(3)观之正浓__________________ (4)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中“其”所指代的内容。
(1)必细察其纹理______________ (2)使其冲烟飞鸣______________
(3)常蹲其身__________________ (4)神游其中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呜,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徐喷以烟___________ (2)使与台齐_____________
(3)观之正浓___________ (4)方出神_______________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项为之强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土砾凸者为邱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下列多义词。
(1)察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 必细察其纹理________________
(2)为 以丛草为林________________ 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
(3)时 余忆童稚时________________ 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文中运用“视小为大”写法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大词小用”写法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童年时,常常能从草木、昆虫中发现“物外之趣”,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妙法插花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 ”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 ”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⑤,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选自《浮生六记》)
【注释】①芸:人名,作者之妻陈芸。②盍(hé):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③踯躅(zhízhú):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④作俑(yǒng):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偈象,后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为“作俑”。⑤闺(guī)中:特指女子所住的地方。闺,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焉能仿效______________ (2)觅螳螂蝉蝶之属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宛然如生 如其法行之 B.求之闺中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以针刺死 以丛草为林 D.案头瓶花不绝 见者无不称绝
1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A.盍仿而效之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觅螳螂蝉蝶之属 D.故时有物外之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中“以针刺死”昆虫与课文中鞭打蛤蟆的做法相似,目的却不同,试对这两种做法做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稚 藐 唳 砾
2.(1)幼小 (2)眼力 (3)小 (4)所以 (5)比
(6)因为 (7)白色的 (8)山沟 (9)移,搬开 (10)原来是
3.(1)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2)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3)指“二虫斗”的情景 (4)指蛤蟆
4.(1)指“藐小微物”的 (2)指蚊群 (3)指自己(4)指林、兽、邱、壑
5.(1)慢慢地 (2)齐平 (3)程度深,这里指兴趣浓厚 (4)正
6.(1)强僵僵硬(2)邱丘土山
7.(1)看清观察 (2)当做被 (3)时候时常
8.(1)(把它)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呜叫,令人高兴得喊痛快。
(2)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土山,
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
9.(1)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2)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0.第一,作者善于对“藐小微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即“细察其纹理”;第二,作者在观察的同时,还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即“神游其中”。
11.(1)怎么,哪里 (2)找,寻找
12.B 13.D
14.(1)你的插花中具备风晴雨露的特征,可以说十分精妙传神。 (2)如今恐怕不见得
有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16.课文中“鞭打蛤蟆”是为了惩治强暴,体现了幼年沈复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的朴素感情。选文中“以针刺死”昆虫只是为了自己的插花更加好看,未能尊重昆虫的生命自由,显得有些残忍。第二单元 七 幼时记趣
【课内阅读】
【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段划线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段划线句子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根据【甲】段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补写所缺内容。
耳闻□□□□
□□群鹤舞空
5.沈复的《幼时记趣》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甲】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蜘蛛缚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 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6.解释加点的词语。
(1)似有物制之( ) (2)闻崖上有声甚厉( )
(3)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 (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
7、找出【甲】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
(1)_ _________ (2)_ __________ (3)_ __________
8.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之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③久之,蛇竟死()
(2)以①以刺刀握其首() ②以首俯地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甲】文寓言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
A.不畏困难,以弱胜强 B.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C.见异思迁,一事无成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1.读了【甲】【乙】二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2)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2.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写出了蚊声嗡嗡声音响。把蚊比喻作鹤,写出了蚊子 的外形,使语言生动形象。
3. 很简短有力。作者这样写一是因为害怕,二是表明锄强扶弱的决心。
4. 夏蚊如雷 眼观
5.示例: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课外提升】
6(1)它,指蛇(2)凄厉(3)曾经(4)离开
7.觇 审视 视
8.(1)①的②它,指蜘蛛③助词,无实在意义(2)①用②把
9.(1)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10. A
11. 示例: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幼时记趣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童稚    藐小    丘hè    鹤lì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 (2)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_______
(3)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 (4)常蹲其身:_______________
(5)徐喷以烟:_______________ (6)盖一癞蛤蟆也:_______________
(7)捉蛤蟆,鞭数十:_______________ (8)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追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
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2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法接触画面,而
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的、美妙的
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合夸张的修辞手法。
D.课文第3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如鹤的逼真感,更突出
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4.想像力练习。请模仿下面的句子再写两句“禽言兽语”。
例句:(1)奶牛的叹息: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可那么多的人喝我的奶却没有一个叫
我娘的。
(2)一个从屠宰场逃出来的肥猪告诫小猪们说:孩子们,赶快减肥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理解、分析
(一)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绍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簧诗.乏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提若螟,袭数十,驱之别院。
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以虫蚁为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土墙凹凸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之正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拔山倒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出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心之所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之正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以土砾凸者为邱 B.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C.项为之强 D.而置之其坐
8.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一癞蛤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件“物外之趣”中你最喜欢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童年时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的童心,也反映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童趣。
(二)正午牡丹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眵①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注释】①披眵(chǐ):张开。 ②房敛:花房收敛。
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以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午则如一线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其下有一猫 B.其花披眵而色燥
C.常蹲其身 D.未知其精粗
13.翻译句子。
(1)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文中原句填空。
吴丞相判断画上的是正午牡丹,其理由: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15.读了《幼时记趣》和《正午牡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幼时记趣》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ì miǎo 壑 唳
2.(1)代词,代“昂首观之”的动作同“僵”,僵硬 (2)比 (3)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4)这里指自己 (5)用 (6)原来是 (7)鞭打(8)代词,代“癞蛤蟆”
3.D
4.(1)苍蝇:我和蜜蜂最大的差别在于口味不同。
(2)鱼:打死我也不去网吧!
5.(1)把……作为(2)在 (3)兴趣正浓(4)移,搬开(5)被(6)正
6.(1)助词,没有实义(2)代“昂首理之“的动作 (3)代“二虫斗” (4)的(5)代“癞蛤蟆”
7.B 8.略 9.略
10.观察细致,想像奇替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像奇特
11.(1)曾经 (2)凭什么 (3)语气助词
12.B
13.(1)如举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收敛,颜色鲜艳。
(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画笔的意思。
14.其花披眵而色燥 猫眼黑睛如线
15.要善于观察事物,“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才能有所收获。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幼时记趣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藐小       怡然       土砾       丘壑    
庞然        童稚    鹤唳    凹凸 
2.解释加点的字。
余忆童稚 明察秋毫 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
心之所向  或千或百 项为之强   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果如鹤唳 神游其中   观之正浓
盖一癞虾蟆 方出神 鞭数十   驱之别院
3.解释成语并造句。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二.课文理解、分析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昂首观之”不同的一项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项为之强    C.观之正浓  D.驱之别院
5.下面各项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常蹲其身        使其冲烟飞鸣
B.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C.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又留蚊于素帐中     于土墙凹凸处
E.忽有庞然大物 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6.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D.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7.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答: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答:                                      
8.《幼时记趣》选自   ,作者 ,苏州人,  代作家,著有  。
9.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答: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吞”两个动词好在何处?请你简析一下。
答:                                      
11.“捉”“鞭”“驱”表现了“我”对蛤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2.“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不觉呀然惊恐”等心情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                                      
13.蚊子是不招人喜欢的,作者观蚊如鹤,感到很有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答:                                      
三.课外探究、写作
14.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运用修辞)
答:                                      
15.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鹤唳云端”,把丛草想像为森林,虫蚁想像为野兽,土砾想像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的。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天真烂漫。
童年是                                    。
童年是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幼时记趣答案
1.miǎo  yí  lì  hè  páng  zhì  lì  tū
2.我  看清 所以 私下  想像的景象  或者 僵硬  白  慢慢地  果然 想像的山林 兴趣浓厚 原来是  正  用鞭子打  驱赶
3.明察秋毫: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愉快而满足。庞然大物:形容外形巨大而实际虚弱的东西;也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造句略)
4.A
5.DE
6.B
7.略
8.《浮生六记》 沈复   清 《浮生六记》
9.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10.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11.表现了作者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12.这些描写心情的句子,使人感觉到“察物纹理”时的投入、聚精会神。情随物动,别有一番情趣,从中突出了文章的情趣。
13.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想像奇特的特点。
14.走进蚂蚁们的世界,看,他们正在努力地搬运食物,积谷防寒呢!他们排成一列,像支军队似的。带头的大哥手上托着一粒米,犹如司令高举令牌,率领随后的士兵前进。
15.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朵花,美丽动人,芳香似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