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定义与命题
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假命题举反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定义、命题的概念.
【教学难点】
真假命题的判断.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165~P16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2.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3.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是条件;“那么”引出的是结论.
4.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5.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D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对学)
【例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对顶角相等;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何改写一个命题?
【解答】(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或两个相等的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命题改写的原则:不改变命题的原意,为了改写后的语句通畅且保持原意,应适当地增加或删减词语或调换词序;(2)命题改写的方法:先搞清命题的题设(已知事项)部分和结论部分,再将其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跟的是已知事项,“那么”后面跟的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C )
A.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B.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C.过直线l外一点P,作直线a∥l
D.在同一平面内,若a∥b,a与c相交,则b与c也相交
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能被2整除的数必能被4整除;
(2)异号两数相加得零.
解:(1)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4整除.
(2)如果两个数异号,那么这两个数相加得零.
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吗?若不是,请举出反例.
(1)只有锐角才有余角;(2)若x2=4,则x=2;
(3)a2+1≥1;(4)若|a|=-a,则a<0.
解:(1)真命题. (2)假命题,如:x=-2.
(3)真命题. (4)假命题,如:a=0.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加以说明.
(1)两个角的和是180°,则这两个角是邻补角;
(2)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x>y,那么x2>y2.
【互动探索】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举出的反例有什么特点?
【解答】(1)假命题.例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的和为180°,但它们不是邻补角.
(2)假命题.例如:等腰梯形中,两底互相平行,两腰相等,但它不是平行四边形.
(3)假命题.例如:x=2,y=-3,x>y,但x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识别命题真假的关键是在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看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举“特例”验证,特例成立还不能证明其为真命题,要由特殊形式转化为一般形式,再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结论正确;若特例不成立,则原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定义与命题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 定理与证明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公理和定理的概念,并能对公理与定理加以区别.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证明命题的思路、书写的格式,使学生对推理论证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证明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公理、定理的概念.
【教学难点】
证明的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168~P17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公理:它是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
2.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3.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真命题都可以作为定理
B.公理不需要证明
C.定理必须要证明
D.证明只能根据定义、公理进行
5.下列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中是公理的是( B )
A.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对学)
【例1】求证: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文字证明题基本格式是什么?
【解答】已知:如图,在△ABC中,∠C=90°.
求证:∠A与∠B互余.
证明:∵∠A+∠B+∠C=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90°,∴∠A+∠B=180°-∠C=90°,∴∠A与∠B互余.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此类题首先根据题意将文字语言变成符号语言,画出图形,最后再经过分析论证,并写出证明的过程.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请你完成定理“等角的补角相等”.
解:已知:∠1=∠2,∠3是∠1的余角,∠4是∠2的余角.
求证:∠3=∠4.
证明:∵∠3是∠1的余角,∠4是∠2的余角,
∴∠3=90°-∠1,∠4=90°-∠2.
又∵∠1=∠2,∴∠3=∠4.
2.请你完成定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解:已知:△ABC中,BC=a,AC=b,AB=c.
求证:a+b>c,a+c>b,b+c>a.
证明:假设a+b≤c,a+c≤b,b+c≤a,
则有a+b+a+c+b+c≤a+b+c,
整理可得a+b+c≤0,显然与已知矛盾,
假设不成立,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2】如图,在直线AC上取一点O,作射线OB,OE和OF分别平分∠AOB和∠BOC.求证:OE⊥OF.
【互动探索】要证OE⊥OF,只需证∠EOF=90°,而∠EOF=∠EOB+∠BOF,因此只需证∠EOB+∠BOF=90°.由OE、OF分别平分∠AOB和∠BOC可得∠EOB+∠BOF=(∠AOB+∠BOC)=90°,所以得证OE⊥OF.
【证明】∵OE和OF分别平分∠AOB和∠BOC,∴∠EOB=∠AOB,∠BOF=∠BOC.又∵∠AOB+∠BOC=180°,∴∠EOB+∠BOF=(∠AOB+∠BOC)=×180°=90°,即∠EOF=90°,∴OE⊥OF.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从结论逆推进行分析得出条件,反过来的过程就是证明结论的过程.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命题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