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一专题“人物通讯”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学习目标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芣苢fú yǐ《诗经 周南》
人文主题:劳动光荣
45%
《插秧歌》
通讯报道
新闻评论
古诗
单元学习任务
1
3
2
4
讨论单元人文主题“劳动光荣”,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念。
学习三篇通讯作品,讨论人物通讯报道的角度和写法,以及新闻的倾向性。
学习新闻评论,理解新闻评论针对社会现实和新闻事件提出的观点,理解新闻事实与评论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
专项写作任务“写人关注事例和细节”
01
阅读资料,感知文体
02
文章梳理,概括精神
03
人物比较,归纳异同
04
模仿写作,创颁奖词
05
人物通讯,特点技巧
目 录
阅读资料,感知文体
什么是人物通讯?
01
阅读资料,感知文体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消息
报告文学
广义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最主要的特征: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过程线
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
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来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阅读资料,感知文体新闻体裁的一种。以叙述、描写和评论等多种方法,对事情、人物、经验、问题等进行比较详细、生动的报道。(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5)议论色彩较浓。通讯通讯有五大特点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通讯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阅读资料,感知文体
4
2
3
1
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和创造,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的普通人。
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
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种类型:
文章梳理,概括精神
02
分析具体事件,
从中总结出人物精神,
并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
《喜看稻菽千重浪》
标题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高兴地看到
豆类的总称
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分析具体事件,从中总结出人物精神,并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
段落结构 概括具体事件 人物形象及展现角度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段落结构 概括具体事件 人物形象及展现角度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
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工作态度)
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
赞扬了袁隆平的实践精神
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创新坚韧的研究者(学术品格)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赞扬了袁隆平的创新精神
坚持真理的捍卫者(道德操守)
用事实反驳对杂交稻的贬斥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和平大度
赞扬袁隆平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态度
规划并培育超级杂交稻
心怀天下的寻梦者
(理想志向)
高度评价袁隆平的贡献
勇于担当,
不断进取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明确文章写了哪些事件,作者为何选择这些事件,这些事分别体现了人物哪些方面品质?
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解
热情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
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
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
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
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
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地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
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主动求和、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
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细致的优秀售货员
中国零售70年:从张秉贵到李佳琦
张秉贵与李佳琦,两位跨时代的销售明星,同样将卖货这一普通的商业行为变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表演。他们一个在百货大楼的柜台里、一个在直播间面对着手机镜头,折射出的,是属于中国零售业不同年代的风景。
票证时代:一货难求
张秉贵生前工作过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创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百货商店,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
在这座百货大楼开门营业的同一年,中国发行第一张粮票,掀开了票证时代的大幕。
新中国成立之初,商品供应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按照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油票等专用购买凭证。没有票证,即使有钱也无法购买到这些生活必需品。上世纪80年代,要是想买一台电视机,电视票发售的前一天晚上就要开始排队,去晚了就抢不到。
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退出历史舞台,长达近40年的商品紧缺时代才宣告结束。
中国零售70年:从张秉贵到李佳琦
改革开放时期:自由挑选
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277亿元。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38万亿元,年均增长11.6%。
中国零售70年:从张秉贵到李佳琦
电子商务时期:选择更多样
零售的场景由线下发展到PC端的网页。随着智能手机和5G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又让手机成为线上购买的主要入口,在社交领域,直播和短视频风靡一时。
在直播期间,李佳琦需要不断地说话,不断地展示他所销售的商品。他曾经在一场直播中亲身试色189支口红,以全方位地向顾客展示这些口红的特性。他的表现力和张秉贵很像。消费者爱看李佳琦的直播和短视频,不仅仅是因为想买他销售的产品,更多的是被他独树一帜的“表演”而吸引。
但不同的是,张秉贵生活的年代,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那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大部分商品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消费者不再担心买不到某类商品,让他们烦恼的往往是选择太多。因此,人们需要像李佳琦这样引导人们购买的KOL(关键意见领袖),他们被认为比普通消费者掌握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他们的意见,可以作为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
《“探界者”钟杨》
段落结构 概括具体事件 人物形象及展现角度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
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
段落结构 概括具体事件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人物品质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
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
从学习无线电专业转向研究植物学
“不安分”
有主见、勇于追求
赞扬钟杨有主见,勇于追求
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的植物专家,为人类建立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钟大胆”
爱岗敬业
热心博物馆和科技馆的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著作
赞扬了钟杨对科学的大胆、执着追求
“愿意教人”
热心科普
赞扬钟杨在科普方面的贡献卓越、影响广泛
培养学生,鼓励、帮助西藏研究生
“暖”
担当关爱
赞扬钟杨作为教育专家的责任与担当
甘为“先锋者”探索生命的边界
“先锋者”
牺牲忘我
高度评价了钟杨的“生命高度”
人物比较,归纳异同
比较三篇主人公的劳动贡献都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异同
03
比较三篇主人公的劳动贡献都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异同
相同处
三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都是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与创造,在社会注意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同处
(1)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培育杂交稻,勇于建立创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途径,体现了对革命性科学创新的引领;
(2)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中用“一团火”温暖无数顾客,诠释出劳动模范的现实意义;
(3)钟扬身兼多重身份,在他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竭尽所能,致力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自己的边界”,思考和践行生命的意义。
模仿写作,创颁奖词
模仿“感动中国”栏目组
为袁隆平和钟扬写的颁奖词,
为张秉贵写一段颁奖词
04
模仿“感动中国”栏目组为袁隆平和钟扬写的颁奖词,为张秉贵写一段颁奖词。要求:⑴内容上凸显人物的主要事迹⑵表达以议论为主⑶语言凝练、优美⑷句式注意整散结合⑸情感真挚2004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词——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18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词——钟扬颁奖词:立心天地厚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张秉贵售货“一抓准”算账“一口清”“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没怠慢过任何一位顾客,被亲切誉为“燕京第九景”。一团火,爱心之火,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一团火,匠心之火,专注品质,铸就经典;一团火,忠心之火,牢记使命,恪尽职守;一团火,星星之火,始于京华,光耀神州。
人物通讯,特点技巧
比较三篇人物通讯,
总结人物通讯的一般写法
及写作技巧
05
人物通讯的写法
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
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辅以描写、议论、说明
特点
*强调报道内容事件的真实性、时效性,彰显新闻的传播价值。
*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内容选材
具体、典型的事例
谋篇布局
小标题
叙述顺序
倒叙、插叙、补叙
⊙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也是通讯报道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元。在通讯中,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真实性,它是通讯中最丰富的表情符号。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写出了钟扬在工作时的外表形象,“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写出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但探寻种子生命的边界,也在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①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②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③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④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人物大事记 人物姓名 张秉贵
职业成就 百货大楼糖果柜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
人生状态 行为习惯 人有精神,动作迅速,接待顾客热情,业务水平过硬
思想观念 为革命站柜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外部评价 “让人心里暖乎乎的”“体贴入微”“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
典型事件 热情周到地接待带孩子的女顾客、有急事的顾客、“气呼呼”的顾客、“面带病容”的顾客,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学习了解自己所售卖的商品,赢得爱戴和尊敬
个性话语 “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冷,绝不能以冷对冷,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
作者评价 没有直接评价,而是借让他擦擦汗、喝喝水的顾客,为他拿来凳子的厨房里大师傅以及新疆、辽宁等全国各地得知张秉贵事迹之后给他写信的人民群众、写诗青年农民,让我们感受到张秉贵心里的这一团火,温暖了太多的心。
人物大事记 人物姓名 钟扬
职业成就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
人生状态 行为习惯 外向热情、雷厉风行、对生活品质不讲究,胆大、细腻,不计回报,有担当
思想观念 不断探索自己生命高度和广度的边界
外部评价 “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典型事件 15岁考入中科大,旁听武大生物系课程,年纪轻轻成副局级干部,辞职到复旦当老师,成为援藏干部,在科普道路上持续前行,招收找不到合适导师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做研究生
个性话语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没事,我很好。”“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作者评价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