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2.1运动的水分子练习
一、单选题
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分子的质量很小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在不断运动
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 B. C. D.
要善于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 分子之间有间隔
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 选项 B. 选项 C. 选项 D. 选项
水中含有约个水分子,说明
A. 分子可以再分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从微观角度解释“干冰升华”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子体积增大 B. 分子数目增多
C. 分子间距离变大 D. 分子种类改变
如图,上瓶充满空气,下瓶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氧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发生反应,抽出玻璃片,瓶口对紧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瓶内气体颜色趋于一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可说明不断运动
B. 当两瓶中气体颜色不再变化时,微粒停止运动
C. 实验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
D. 实验后,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的氧气可以装入的钢瓶中,这说明
A. 分子间有间隔 B. 分子体积很小
C.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分子质量很小
在一定环境中,常温常压下的水可以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冰”是纯净物
B. “热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熔化
C. “热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 结成“热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年春节期间,小强一家回农村老家过年,发现老家院子里暴露在空气中的水管冻裂了。这是因为
A. 水分子运动速率变 B.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D.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二氧化碳在加压降温变成干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B. 分子质量变小
C. 分子体积变大 D. 分子运动速率变大
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 质量 B. 分子结构 C. 温度 D. 分子间隔
二、填空题
如图,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
该变化属于__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三、实验题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各空.
向容积为的细颈玻璃仪器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中的现象是______说明______.
继续向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次.静置一段时间后,中的现象为______,说明______.
四、探究题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以下三组实验.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装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蒸馏水,向其中滴入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现象:____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向其中加入约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烧杯置于大烧杯外如图,观察几分钟,烧杯、发生的现象分别是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烧杯的作用是______.
乙同学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__.
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填“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_.
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
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则:
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______变蓝色选填“会”或“不会”。
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用来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______。
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______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
【解答】
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是因为香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香味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故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故选:。
2.【答案】
【解析】解:、“墙内开花墙外香”,解释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A正确;
B、“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解释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B正确;
C、“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解释因为分子大小发生改变,错误,只是分子间隔变化。故C错误;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解释因为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D正确。
故选:。
A、“墙内开花墙外香”,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分析,花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说明各种分子之间有间隔;
C、“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分析,分子之间间隔变大;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说明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掌握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记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分子的特性。
3.【答案】
【解析】解:水中含有约个水分子,说明了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
故选:。
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准确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
【解析】解:干冰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体积、数目、种类都没变;
故选:。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
【解析】解:、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空气中的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运动,最后两瓶中的气体颜色趋于一致,故A说法正确;
B、微粒始终在不断运动,故B说法错误;
C、发生物理变化,变化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故C说法正确。
D、实验后,二氧化氮占的空间变大,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
可以根据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观点进行分析、解答。
理解微观粒子的特征,会用来解释一些宏观的现象。
6.【答案】
【解析】解:在加压条件下,的石油气可以装入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
【分析】
只要抓住热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也就是热冰的实质还是水,物质发生三态变化时物质本身并无变化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此题是对物质的三态变化进行的探讨,涉及到物质三态变化的实质。
【解答】
A、热冰的实质是水应属纯净物,故此选项正确。
B、物质都有三态变化,“热冰”改变条件下会熔化,故此选项错误。
C、热冰与水同属一种物质,故化学性质相同,故此选项错误。
D、分子永远不停运动,热冰也不例外,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
8.【答案】
【解析】解:寒冷的冬天温度较低,此时水会由于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凝固前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因此能够把水管冻裂;所以,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故选:。
根据水在由液态转变固态时的变化进行分析,水在凝固时,质量是不变的,但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因此体积会变大,所以会把水管冻裂。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凝固的现象,并且明白冰和水的密度不一样导致体积不一样,而质量是不变量。
9.【答案】
【解析】解: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制成干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根据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制成干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0.【答案】
【解析】解:、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B、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结构不变;故选项错误;
C、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不一定变;故选项错误;
D、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分子间隔;故选项正确;
故选:。
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分子结构不变、温度不一定变;一定发生变化的是分子间隔。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分子的改变等,能够加强记忆,理解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答案】物理 变大
【解析】解:对玻璃泡缓慢加热,可以看到泡内固态碘颗粒变为紫红色的碘蒸汽,属于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增大了。
故答案为:物理;变大。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以及我们对碘这种物质的了解,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2.【答案】整瓶水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液面低于刻线且距离较远 分子之间有间隙
【解析】解: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红墨水中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最后使溶液变成红色.
故填:整瓶水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等相互扩散,使得液面下降.容器越细,效果越明显.
故填:液面低于刻线且距离较远;分子之间有间隙.
微观粒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知识,引导学生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粒的变化分析物质的变化.
13.【答案】溶液变红 氨水能使酸酞溶液变红 中溶液变红,中溶液不变色 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对比 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低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或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解析】解: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会看到溶液变红的现象,故填: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氨水具有挥发性,是因为溶液中的溶质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变红,空气中放置的是为了做对比试验,说明不是空气使酚酞变红,故填:中溶液变红,中溶液不变色;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对比;
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氨分子的运动,会观察到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故填: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且不同的分子间隔不同,将糖溶解在水中,体积会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故填:低;分子间有间隔或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有将,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据此分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分子的性质进行.
14.【答案】会 会 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不存在
【解析】解: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蓝色,这是因为碘蒸气中含有碘分子
碘酒中含有碘单质,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会变蓝色;
用分子的观点可以解释为: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不存在碘分子。
故答案为:会;会;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不存在。
碘是一种非金属由分子构成的,从题目中可以得到碘分子是保持它化学性质的粒子,如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功能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当变成气态的时候只是空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化学性质没变化,还是能让馒头变蓝色的,溶解在酒精中也是一样的,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注意理解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