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广东高三月考)1302年,法王菲利普四世为了进一步扩大王权并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首次召开“三级会议”以争取法国各阶层的支持。三级会议由第一等级的高级教士、第二等级的贵族和第三等级的富裕市民组成,三级会议的召开
A.巩固了君主专制体制 B.建立了等级代表制度
C.使教权成为王权附庸 D.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B
【详解】“三级会议”既分等级,又有代表,材料中的“首次”紧扣选项中的“建立”,故B项正确;15世纪后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建立君主专制的大国,A项不符合中世纪的时代特征,故A项错误;三级会议是法王为对抗罗马教皇而召开,但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此举一时达不到使教权成为王权附庸的效果,故C项错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14世纪初的法国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B。
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在中世纪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斗争,由于教皇权力及影响比较大,所以导致世俗王权的屈服,这阻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故C项正确;罗马教皇的权力并没有完全取代世俗权力,故A项错误;由材料看不出王权对天主教会的制衡,以及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故B、D两项错误。
3.(2021·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开学考试)有学者指出,到17世纪,在允许教会法和教士发挥一定作用的情况下,查士丁尼的国法大全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普通法,补充着当代法律和习惯的不足。其意在说明
A.教会专权阻碍罗马法的传播 B.罗马法对近代西方影响巨大
C.宗教法规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D.欧洲当代法律不断得到完善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到17世纪,……查士丁尼的国法大全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普通法,补充着当代法律和习惯的不足”,并结合所学可知,编订于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典》,到17世纪仍对欧洲发挥着重要作用,说明罗马法对近代西方影响巨大,故B项正确;“教会专权阻碍罗马法的传播”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教法规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古代法律对欧洲当代法律的影响,不是欧洲当代法律不断得到完善,故D项错误。
4.(2021·全国)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东罗马帝国
A.注重维护平民的利益 B.法律开始沦为加强统治的工具
C.注重以法律形式维护专制统治 D.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可知,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将其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目的是借助法律维护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注重维护平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开始沦为加强统治的工具”,故B项错误;东罗马帝国所处时代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故D项错误。
5.(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15世纪欧洲各地大学的分布
A.文化较为繁荣 B.科学革命兴起
C.新教传播广泛 D.教俗矛盾尖锐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时,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和交往日益频繁,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原有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中世纪的大学兴起,比较早的有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等,到15世纪大学遍布欧洲各地,大学开设文法和计算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大学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做了准备。图中展现的是15世纪大学分布于欧洲各地的情况,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较为繁荣,故A项正确;16-17世纪“科学革命兴起”,故B项错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教俗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6.(2021·湖北高三)尽管在今天看来,罗马人比较关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但并不能抹杀罗马人非凡的抽象思维与逻辑能力。如果在立法中全部摸着石头过河,而不充分利用立法思想中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就有可能导致法律体系的混乱,并且可能产生立法严重滞后的状况。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注重逻辑推理 B.重视理性精神
C.保护私有财产 D.追求体系完备
【答案】B
【详解】从材料中的“如果在立法中全部摸着石头过河,而不充分利用立法思维中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就有可能导致法律体系的混乱,并且可能产生立法严重滞后的状况”可知,罗马法在制定过程中注重“超前性和预见性”,说明罗马法重视理性精神,故答案为B项;逻辑推理是理性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但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也无法体现罗马法体系完备,排除C、D项。
7.(2021·沙坪坝·重庆一中)据《君士坦丁惠赐书》记载,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赐赠给了教皇。学者洛伦佐·瓦拉(1406—1457)对此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君士坦丁惠赐书》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瓦拉的研究
①是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产物 ②推动了西欧文献校勘学发展
③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④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根据瓦拉的生卒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生活的时代并不是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故①说法有误;瓦拉通过考证证明此“神圣文本”是伪造的,由此可知推动了文献校勘学的发展,②说法正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伪造并不能据此否定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③说法有误;通过考证证明文本为伪造,体现了理性的运用,所以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题意义,④说法正确。故选D,排除ABC。
8.(2021·山东日照·高三)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答案】C
【详解】“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都是教权和王权的斗争,而从“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王权的不断上升,教权逐渐依附于王权,说明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教权和王权,并未提及社会生活层面,而且理性影响到生活是在启蒙运动之后,排除A;B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D。
9.(2021·陕西汉中·高三)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粮食供应日渐缩小,保证粮食供应成为城市头疼的问题。热那亚成立了“粮食办公室”,威尼斯的小麦进口及销售由政府严格控制,那不勒斯由于缺粮甚至在1591年解散了城里的大学。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A.城市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 B.奴隶贸易导致人口增加
C.工业化导致粮食消耗增加 D.经济命脉被英荷所控制
【答案】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意大利的城市发展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不能有疚地解决城市粮食供应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说明其结构性问题严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奴隶贸易,且奴隶贸易不会导致意大利人口增长,排除B;当时没有工业革命,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英国和荷兰,排除D。
10.(2021·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在罗马法中,债务人因其过错而未履行契约义务的后果就是使债权人获得诉权并且通过诉讼从债务人处获得 赔偿。根据市民法的规定,赔偿是一项诉讼制度,债因争讼而消灭,原债的标的为金钱赔偿所替代,它的数量由判决确定。据此可知该规定
A.消除了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 B.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C.提供了违约纠纷的解决机制 D.明确金钱是唯一的赔偿方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只有通过诉讼才能确定債务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是否应当对债权人作出赔偿以及如何进行赔偿,体现了通过诉讼赔偿担责原则,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中也并未涉及罗马对外扩张的问题,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金钱赔偿,但无法说明是唯一的方式,故D项错误,排除。
11.(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基础
【答案】C
【详解】根据“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可知,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C项与题意吻合。材料只提及巴格达一个城市,缺乏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故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也并未提及奴隶制和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笈多帝国时期,国王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当时,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式——大乘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大乘佛教约束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笈多帝国
A.宗教政策较为宽松 B.佛教势力十分衰弱
C.各种宗教融为一体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受印度教的影响”“约束较少”,可得出当时各种宗教并存,互相影响,教义较自由,这从侧面反映出帝国宗教政策较为宽松,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佛教势力衰弱,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各种宗教合一,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A.高丽王朝完全效仿唐科举考试 B.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较大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 D.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答案】B
【详解】根据“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可以看出,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受到中国儒学的影响较大,B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排除C;历代的说法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D。
14.(2021·湖北汉阳一中高三)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其重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人传播和沟通东西方文化,其强调的是阿拉伯人“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传播,而不是国家统治范围内,故排除C;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故排除D。
15.(2021·太原市第六十六中学校高三)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 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
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 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
【答案】B
【详解】根据“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可得出日本大化改新时期,以唐服为文明象征,B项正确;开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定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唐服的影响,排除D。
16.(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突厥人入侵印度后,田赋征收从旁遮普开始,逐渐扩大到德里附近。到了德里苏丹国苏丹阿拉乌德丁 卡尔吉(1296—1316年在位)时,田赋征收扩大到整个北印度。这反映出( )
A.笈多帝国的政局日趋稳定 B.德里苏丹国逐渐废除了落后的种姓制
C.帝国境内的民族压迫严重 D.外来征服者在印度的统治不断巩固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突厥人入侵印度后……田赋征收扩大到整个北印度”,田赋征收是实行有效统治的体现,据此可得出外来的突厥人对印度的统治不断巩固,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德里苏丹国,而非笈多帝国,故排除A项;田赋征收扩大与种姓制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民族压迫,故排除C项。
17.(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1375年,在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马里国王曼萨 穆萨一手拿着金权杖,一手拿着金块,地图上对其的解说为:这个黑人皇帝,因其国家黄金之富有,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和显贵的皇帝。这表明当时
A.西非的文明发展程度高于欧洲 B.欧洲人对非洲极力殖民
C.马里国家的名声远播至欧洲 D.曼萨 穆萨仰慕欧洲文化
【答案】C
【详解】曼萨 穆萨是马里最为知名的国王,是在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遥远非洲的国王,这说明马里的名声远播至欧洲,C项正确;材料没有讨论文明发展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欧洲人对非洲进行殖民,排除B项;曼萨 穆萨的形象看不出有欧洲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1·全国)下图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版画《沙漠商队》,描绘了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古城廷巴克图的情景。这幅绘画可以佐证( )
A.西非对外贸易发达 B.桑海成为西非霸主
C.东非出现城市国家 D.埃及文明影响深远
【答案】A
【详解】古城廷巴克图是古代西非的重要文化中心,沙漠商队到达古城廷巴克图反映的是以廷巴克图为代表的西非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故A项正确。
19.(2021·全国)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A.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 B.阿兹特克人国家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详细描述了马丘比丘遗址的建筑规划,体现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所以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没有体现“阿兹特克人国家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安第斯地区的中心,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的关系,所以D错误。
20.(2021·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美洲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这反映了美洲文明
A.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答案】C
【详解】材料“由于美洲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体现的是地理环境印度对美洲文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交流较少,并非是没有交流,A排除;材料与战争频繁无关,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导致文明发展缓慢,并非是衰落,D排除。故选C。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2021·全国)中古世界各大洲文化的多元性
材料一 13世纪初,拜占庭文化再次出现西传的高潮。……这个时期,大批珍宝、文物、图书和艺术品在西欧各国广泛传播。诸如玻璃制造、地图绘制等科学技术,也于同期从拜占庭帝国传入西欧。拜占庭文化西传的最后高潮出现在14世纪以后,这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扩张引起地区性局势动荡,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史料二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给以后西欧文艺复兴带来很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学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拜占庭文明传播的区域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史料,指出阿拉伯人对待外来文化成果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答案】(1)区域:阿拉伯地区和西欧地区。
影响:阿拉伯文明吸收了拜占庭的学术、建筑、艺术、政治等成果;西欧在科技、文艺等方面也受拜占庭文明影响,推动了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2)贡献:阿拉伯人通过设立“智慧宫”吸引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为保存并传播东西方的古代文化(如阿拉伯数字)作出巨大贡献;促使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吸收其他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等。
【详解】略
22.(2021·辽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往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中,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但通过对11到13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考察,可以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批判和认识。
——朱明《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历史的进步。
阐述:城市工商业复兴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条件。
工商业活动需要行动自由,而农奴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因此城市需要摆脱封建主的控制,自由从事工商业活动,所以城市兴起冲击了农奴制度。
工商业发展需要实用人才,城市开始兴办大学,培养符合城市需要的人才,冲击了宗教神学控制的教育体系。
国王与封建主、教会的激烈斗争中,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加强了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总之,中古时期的城市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论题: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并不意味着自由与进步。
阐述:中古时期的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之上,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古时期的城市仍然处在一个或多个领主的管辖之下,部分城市通过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只是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居民也被教会控制着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
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批判和认识。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可提炼出论点是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历史的进步。关于阐释可从城市促进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冲击教会的教育体系、强化王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第2页,共2页
(
1
)
第1页,共9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广东高三月考)1302年,法王菲利普四世为了进一步扩大王权并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首次召开“三级会议”以争取法国各阶层的支持。三级会议由第一等级的高级教士、第二等级的贵族和第三等级的富裕市民组成,三级会议的召开
A.巩固了君主专制体制 B.建立了等级代表制度
C.使教权成为王权附庸 D.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
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3.(2021·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开学考试)有学者指出,到17世纪,在允许教会法和教士发挥一定作用的情况下,查士丁尼的国法大全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普通法,补充着当代法律和习惯的不足。其意在说明
A.教会专权阻碍罗马法的传播 B.罗马法对近代西方影响巨大
C.宗教法规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D.欧洲当代法律不断得到完善
4.(2021·全国)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东罗马帝国
A.注重维护平民的利益 B.法律开始沦为加强统治的工具
C.注重以法律形式维护专制统治 D.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
5.(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15世纪欧洲各地大学的分布
A.文化较为繁荣 B.科学革命兴起
C.新教传播广泛 D.教俗矛盾尖锐
6.(2021·湖北高三)尽管在今天看来,罗马人比较关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但并不能抹杀罗马人非凡的抽象思维与逻辑能力。如果在立法中全部摸着石头过河,而不充分利用立法思想中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就有可能导致法律体系的混乱,并且可能产生立法严重滞后的状况。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注重逻辑推理 B.重视理性精神
C.保护私有财产 D.追求体系完备
7.(2021·沙坪坝·重庆一中)据《君士坦丁惠赐书》记载,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赐赠给了教皇。学者洛伦佐·瓦拉(1406—1457)对此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君士坦丁惠赐书》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瓦拉的研究
①是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产物 ②推动了西欧文献校勘学发展
③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④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21·山东日照·高三)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9.(2021·陕西汉中·高三)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粮食供应日渐缩小,保证粮食供应成为城市头疼的问题。热那亚成立了“粮食办公室”,威尼斯的小麦进口及销售由政府严格控制,那不勒斯由于缺粮甚至在1591年解散了城里的大学。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A.城市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 B.奴隶贸易导致人口增加
C.工业化导致粮食消耗增加 D.经济命脉被英荷所控制
10.(2021·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在罗马法中,债务人因其过错而未履行契约义务的后果就是使债权人获得诉权并且通过诉讼从债务人处获得 赔偿。根据市民法的规定,赔偿是一项诉讼制度,债因争讼而消灭,原债的标的为金钱赔偿所替代,它的数量由判决确定。据此可知该规定
A.消除了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 B.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C.提供了违约纠纷的解决机制 D.明确金钱是唯一的赔偿方式
11.(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基础
12.(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笈多帝国时期,国王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当时,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式——大乘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大乘佛教约束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笈多帝国
A.宗教政策较为宽松 B.佛教势力十分衰弱
C.各种宗教融为一体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3.(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A.高丽王朝完全效仿唐科举考试 B.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较大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 D.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14.(2021·湖北汉阳一中高三)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15.(2021·太原市第六十六中学校高三)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 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
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 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
16.(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突厥人入侵印度后,田赋征收从旁遮普开始,逐渐扩大到德里附近。到了德里苏丹国苏丹阿拉乌德丁 卡尔吉(1296—1316年在位)时,田赋征收扩大到整个北印度。这反映出( )
A.笈多帝国的政局日趋稳定 B.德里苏丹国逐渐废除了落后的种姓制
C.帝国境内的民族压迫严重 D.外来征服者在印度的统治不断巩固
17.(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1375年,在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马里国王曼萨 穆萨一手拿着金权杖,一手拿着金块,地图上对其的解说为:这个黑人皇帝,因其国家黄金之富有,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和显贵的皇帝。这表明当时
A.西非的文明发展程度高于欧洲 B.欧洲人对非洲极力殖民
C.马里国家的名声远播至欧洲 D.曼萨 穆萨仰慕欧洲文化
18.(2021·全国)下图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版画《沙漠商队》,描绘了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古城廷巴克图的情景。这幅绘画可以佐证( )
A.西非对外贸易发达 B.桑海成为西非霸主
C.东非出现城市国家 D.埃及文明影响深远
19.(2021·全国)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A.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 B.阿兹特克人国家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20.(2021·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美洲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这反映了美洲文明
A.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2021·全国)中古世界各大洲文化的多元性
材料一 13世纪初,拜占庭文化再次出现西传的高潮。……这个时期,大批珍宝、文物、图书和艺术品在西欧各国广泛传播。诸如玻璃制造、地图绘制等科学技术,也于同期从拜占庭帝国传入西欧。拜占庭文化西传的最后高潮出现在14世纪以后,这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扩张引起地区性局势动荡,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史料二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给以后西欧文艺复兴带来很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学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拜占庭文明传播的区域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史料,指出阿拉伯人对待外来文化成果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22.(2021·辽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往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中,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但通过对11到13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考察,可以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批判和认识。
——朱明《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第2页,共2页
(
1
)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