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广东高考真题)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2.(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休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这说明
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全面渗透 B.汉胡文化交流有利隋唐文化包容性发展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濒临消失
3.(2021·北京市海淀区精华培训学校高三三模)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4.(2021·湖北高三)有学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沙尘暴9次,霜、雹雪、冻灾害7次;与此同时,全国发生自然灾害116次,旱灾15次,沙尘暴15次,霜、雹、雪、冻灾害10次。材料可用于解释
A.北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北魏统治者迁都的必要性
C.平城地处边陲多种灾害并发 D.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5.(2021·江西高三三模)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6.(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三月考)唐朝中后期,随着广州入海夷道的发展,对外交通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道,广州、扬州、泉州三大港市成为外商云集之地。据此可知当时
A.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中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 D.传统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7.(2021·天津南开中学)《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
A.保证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B.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
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
8.(2021·山东高三)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占全国户数比例(%)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8 36.52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68 63.48
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 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
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 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
9.(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大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A.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 D.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10.(2021·浙江高三)贞观三年(629年),户部统计“中国人自塞外归及四夷前后降服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贞元三年(787年)时,“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朝廷劝其归国,如果不愿意可授予职位为唐臣,然而“胡客无一人愿归者”。材料从一个侧面说明唐朝时外国人可以在中国
①居住、做官 ②买地、经商 ③娶妻、成家 ④传教、免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1·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高三月考)974年,宋太祖在殿试时对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据此可知,宋太祖主持殿试的目的是
A.提供公平公正环境 B.抑制门阀士族势力发展
C.开创新的科举形式 D.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
12.(2021·重庆高三月考)《旧唐书》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袆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袆之,袆之日:“不经风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材料说明了
A.三省之间权力相互制衡 B.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三省制下皇权受到制约 D.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13.(2021·深州长江中学高三月考)唐代,门下省的职责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在没有得到门下省的签署之前,也不具有法律效令。这一设置意在
A.平衡三省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行政效率 D.防范君主专制
14.(2021·全国高三二模)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 D.完善中枢体制
15.(2021·安徽合肥一中高三)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 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16.(2021·浙江高考真题)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小纂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17.(2021·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18.(2021·江西高三月考)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19.(2021·山东高三三模)如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变。这反映了
时期 僧人名号命名特点
三国 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
东晋 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
隋唐 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
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B.佛教逐渐本土化
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 D.三教合一的盛行
20.(2021·湖北高三)唐代南禅寺、佛光寺塑像手法写实,表现了佛衣质感。菩萨衣着的覆盖面积极大地减少,胸膛、臂膀、手足等无不展现着一种裸露美。材料说明,唐代佛寺塑像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放 B.折射出佛教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2021·上海高三二模)不同的境遇
材料一 考古学者曾在西安发现了一块刻于9世纪前期的墓碑。依据碑文记载,墓主是李素,伊朗(波斯)贵族,妻子来自突厥部落。李素在广州长大,其父曾任广州港副总督。他师从当地的景教(基督教分支)教徒学习天文。育有六子,在不同部门供职。
——摘编自《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的遗迹》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准许外国商船贸易。外商抵达后,必须入居城外特许的商馆区内,并通过“十三行”进行贸易。清朝还对外商做了许多严格限制:商船进出港必须遵守规定时间,通商季节结束,即行离港,不准在港口过冬;外商入居城外商馆区后,不得随意出外,更不准入城等。
——摘编自《大学中国史》
(1)材料一中的墓主生活在中国的哪——朝代?他的家族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到中国的?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2)材料二中的“粤海关”位于哪一座城市?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外国人在中国的处境发生了哪些转变?
(3)你认为导致外国人在中国处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2.(2021·全国高三二模)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方志远著《国史通鉴》丛书部分书名,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及明清卷还在整理之中。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给即将出版的后续著作拟定一个书名,并说明拟定的理由。(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第2页,共2页
(
5
)
第5页,共5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广东高考真题)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B
【详解】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
2.(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休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这说明
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全面渗透 B.汉胡文化交流有利隋唐文化包容性发展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濒临消失
【答案】B
【详解】图片显示的是胡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为隋唐文化兼容并包奠定基础,B正确;胡汉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排除A;文字和图片内容均不涉及国家分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D项“消失”绝对化,排除。
3.(2021·北京市海淀区精华培训学校高三三模)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答案】B
【详解】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正确;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排除。故选B。
4.(2021·湖北高三)有学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沙尘暴9次,霜、雹雪、冻灾害7次;与此同时,全国发生自然灾害116次,旱灾15次,沙尘暴15次,霜、雹、雪、冻灾害10次。材料可用于解释
A.北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北魏统治者迁都的必要性
C.平城地处边陲多种灾害并发 D.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北魏统治者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材料强调了孝文帝改革前期都城平城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自然灾害是迁都原因之一,而不是农业生产被破坏,A错误;材料只是涉及自然灾害,而不是多种灾害并发,C错误;材料体现了“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D不是材料主旨。
5.(2021·江西高三三模)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族势力强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庶族在内的社会阶层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可以推知当时世族文化影响扩大,B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是在西汉时期,A项错误;宗法制度社会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C项错误;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是在唐宋时期,D项错误。
6.(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三月考)唐朝中后期,随着广州入海夷道的发展,对外交通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道,广州、扬州、泉州三大港市成为外商云集之地。据此可知当时
A.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中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 D.传统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答案】B
【详解】依据“随着广州入海夷道的发展,对外交通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道,广州、扬州、泉州三大港市成为外商云集之地”可知唐朝中后期我国对外贸易或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道,南方海外贸易日益发展,这也说明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外贸税收的信息,无从得出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A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的世界地位,C排除;对外贸易主要通道的转变,不代表传统陆上丝绸之路一定走向衰落,这也不是题干的主旨,D排除。故选B。
7.(2021·天津南开中学)《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
A.保证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B.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
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A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是指封建化,与材料不符,排除B;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
8.(2021·山东高三)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占全国户数比例(%)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8 36.52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68 63.48
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 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
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 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天宝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有关,说明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的迁移,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南方户数减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
9.(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大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A.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 D.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答案】C
【详解】铸钱减少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减少,之所以如此,源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C正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中叶后,A排除;材料与铜矿开采技术无关,B排除;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排除。故选C。
10.(2021·浙江高三)贞观三年(629年),户部统计“中国人自塞外归及四夷前后降服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贞元三年(787年)时,“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朝廷劝其归国,如果不愿意可授予职位为唐臣,然而“胡客无一人愿归者”。材料从一个侧面说明唐朝时外国人可以在中国
①居住、做官 ②买地、经商 ③娶妻、成家 ④传教、免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阅读题干描述,从“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如果不愿意可授予职位为唐臣”可推知①正确;从“买田宅,举质取利”可推知②正确;从“皆有妻子”并结合所学可推知③正确;④在题干描述中无相关信息。①、②、③符合,④排除。故答案为A,排除BCD。
11.(2021·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高三月考)974年,宋太祖在殿试时对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据此可知,宋太祖主持殿试的目的是
A.提供公平公正环境 B.抑制门阀士族势力发展
C.开创新的科举形式 D.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
【答案】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太祖认为科举制下的登科名级多被势家所取,因此开创殿试,革除积弊,主要是为了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A项正确;材料与限制门阀世族发展无关,B项排除;开创科举新形势是材料的表现,不是目的,C项排除;宋朝并不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D项排除。故选A。
12.(2021·重庆高三月考)《旧唐书》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袆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袆之,袆之日:“不经风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材料说明了
A.三省之间权力相互制衡 B.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三省制下皇权受到制约 D.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答案】C
【详解】由材料可知,宰相对不经凤阁鸾台的敕书表示质疑,这反映了三省体制下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与三省的关系,而不是三省之间的相互制衡,故排除A项;材料对政府的行政效率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13.(2021·深州长江中学高三月考)唐代,门下省的职责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在没有得到门下省的签署之前,也不具有法律效令。这一设置意在
A.平衡三省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行政效率 D.防范君主专制
【答案】B
【详解】根据“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在没有得到门下省的签署之前,也不具有法律效令”可以看出这么做主要是能更好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失误,B项正确;AC项都不是其意图,排除AC;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排除D。
14.(2021·全国高三二模)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 D.完善中枢体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掌管诏令的草拟颁发和对诏令的审核封驳,目的是使两个机构相互监督和协调,从而减少决策失误。但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各自不能“舍已从人”,运行不久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唐太宗又增设政事堂,让中书、门下两省先于政事堂共同议定,然后再去实行。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进而使中枢体制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未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两省,未反映三省分工,故C项错误。
15.(2021·安徽合肥一中高三)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 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三省由分立到逐渐合一的趋势,这提高中央政府工作效率,故选C;一体化不利于明确职权分工,排除A;三省分立,有利于官员间的彼此制约,排除B;一体化反映了相权的集中,相对于三省而言,对皇权集中有损害,排除D。
16.(2021·浙江高考真题)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小纂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属于楷书,故C正确;小篆盛行于秦代,故A错误;隶书盛行于汉代,故B错误;唐代的张旭、怀素精于草书,故D错误。
17.(2021·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婆罗门曲,经过一系列中国化的加工修改而成,说明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故选D;“趋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三教合一,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排除C。
18.(2021·江西高三月考)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结合所学可知,质子留学生大都是王室贵族,学习大唐文化有利于完善其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唐代尚未出现,故A项错误;“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唐与周边藩国是宗藩关系,不是平等交往,故D项错误。
19.(2021·山东高三三模)如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变。这反映了
时期 僧人名号命名特点
三国 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
东晋 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
隋唐 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
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B.佛教逐渐本土化
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 D.三教合一的盛行
【答案】B
【详解】根据“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等信息可得出,从三国时期到隋唐,佛教的僧人名号命名很多都以中国的山海地名命名,反映出佛教逐渐本土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历程,排除A;从材料的命名试并不能看出规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其他派别,不能体现三教合一的盛行,排除D。
20.(2021·湖北高三)唐代南禅寺、佛光寺塑像手法写实,表现了佛衣质感。菩萨衣着的覆盖面积极大地减少,胸膛、臂膀、手足等无不展现着一种裸露美。材料说明,唐代佛寺塑像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放 B.折射出佛教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精神面貌开朗、奔放、活泼。佛寺塑像以写实的手法展现着一种裸露美,体现了唐朝鲜明的时代特色,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寺塑像艺术,与市民文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佛寺塑像,无法体现佛教当时是否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佛寺塑像“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故D项错误。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2021·上海高三二模)不同的境遇
材料一 考古学者曾在西安发现了一块刻于9世纪前期的墓碑。依据碑文记载,墓主是李素,伊朗(波斯)贵族,妻子来自突厥部落。李素在广州长大,其父曾任广州港副总督。他师从当地的景教(基督教分支)教徒学习天文。育有六子,在不同部门供职。
——摘编自《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的遗迹》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准许外国商船贸易。外商抵达后,必须入居城外特许的商馆区内,并通过“十三行”进行贸易。清朝还对外商做了许多严格限制:商船进出港必须遵守规定时间,通商季节结束,即行离港,不准在港口过冬;外商入居城外商馆区后,不得随意出外,更不准入城等。
——摘编自《大学中国史》
(1)材料一中的墓主生活在中国的哪——朝代?他的家族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到中国的?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2)材料二中的“粤海关”位于哪一座城市?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外国人在中国的处境发生了哪些转变?
(3)你认为导致外国人在中国处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唐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
从墓碑上的时间可以判断。从史事看:广州是唐朝的重要港口,海上丝路的起点;当时唐朝对外开放,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供职为官;波斯与唐朝有往来;唐朝时景教已经传入中国。
(2)广州;材料一中(唐朝)外国人可在中国自由迁徙、经商、为官和学习,保持自己信仰;材料二(清朝)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在华的活动时间、地点、居住和生活等。
(3)唐朝时,中国正处在传统(或封建社会)社会上升时期,清朝处于传统社会走向衰落的后期。隋唐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创新制度,统治者自信、开明;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日益保守。唐朝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清朝虽处康乾盛世后期,但坚守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已落后于世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宽容、开放;清朝统治者自大保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能结合具体史实回答也可)。
【详解】(1)根据材料9世纪可判断墓主生活在唐代。根据唐朝的外交,可知他的家族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判断的理由可以从墓碑的时间判断,具体史实可以涉及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唐朝对外开放政策、唐朝与外来的交往及宗教的传播等角度进行作答。
(2)根据材料“外商抵达后,必须入居城外特许的商馆区内,并通过“十三行”进行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粤海关位于广州。根据材料一“依据碑文记载,墓主是李素,伊朗(波斯)贵族,妻子来自突厥部落。李素在广州长大,其父曾任广州港副总督。他师从当地的景教(基督教分支)教徒学习天文。育有六子,在不同部门供职”和材料二“外商抵达后,必须入居城外特许的商馆区内,并通过十三行进行贸易。清朝还对外商做了许多严格限制:商船进出港必须遵守规定时间,通商季节结束,即行离港,不准在港口过冬;外商入居城外商馆区后,不得随意出外,更不准入城等”进行对比,可知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变化,即材料一中(唐朝)外国人可在中国自由迁徙、经商、为官和学习,保持自己信仰;材料二(清朝)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在华的活动时间、地点、居住和生活。
(3)能够结合材料“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准许外国商船贸易”和所学唐朝、清朝等知识,从发展趋势、综合国力、政治制度、对外政策、在世界地位的变化回答。
22.(2021·全国高三二模)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方志远著《国史通鉴》丛书部分书名,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及明清卷还在整理之中。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给即将出版的后续著作拟定一个书名,并说明拟定的理由。(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书名:《盛世气象:隋唐五代卷》
理由:从已经出版的三本书来看,书名主要是从每一断代的总体社会特征入手进行高度的概括;政治上,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科举制兴起并发展,制度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对外贸易海陆并举;文化上,兼收并蓄,三教合流,唐诗盛极一时;科技上,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对外关系上,中外交流频繁,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圈”。
综上,盛世气象准确地概括了隋唐五代主要的时代特征,用它为书名更能吸引读者。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选定一个历史时期拟定书名进行论述。根据“天下大势”、“山河万里”、“乡关何处”等信息可知书名主要是从每一断代的总体社会特征入手进行高度的概括;所以应该从一个历史时期各方面的特征进行总结概括得出书名。如选定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科举制兴起并发展,制度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对外贸易海陆并举;文化上,兼收并蓄,三教合流,唐诗盛极一时;科技上,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对外关系上,中外交流频繁,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圈”。所以可以确定书名为《盛世气象:隋唐五代卷》。选定其他历史时期进行概括拟定书名亦可。
第2页,共2页
(
9
)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