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高中高三开学考试)建国初,一支国民党军残部几千人窜入缅甸境内并盘踞十年之久,且不时越界对云南边境进行骚扰破坏活动,而缅方却无力将其驱逐出境。在此期间,国内曾有一部分人多次主张越境追击以绝后患,但周恩来均予以坚决制止。周恩来此举旨在
A.保证万隆会议顺利进行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避免激化朝鲜战场形势 D.防止开国大典节外生枝
【答案】B
【详解】“一支国民党军残部几千人窜入缅甸境内并盘踞十年之久,且不时越界对云南边境进行骚扰破坏活动”已经构成了外交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周恩来坚决制止越境追击,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万隆会议是一场讨论亚非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国际会议,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关系,与朝鲜战争无关,排除C;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与“建国初”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1·全国高三月考)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做出的估计是: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声东击西的战术,目的是要把西方的力量牵制在远东,然后在西欧发动总攻。据此可知,美国出兵朝鲜的战略意图是
A.壮大自己的海外势力 B.遏制苏联的势力膨胀
C.获取在东亚的战略点 D.防止东亚共产主义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做出的估计是: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声东击西的战术”等信息可知,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对外扩张战略的组成部分,为了遏制苏联的势力扩张,美国才出兵朝鲜,说明美国出兵朝鲜的战略意图是遏制苏联的势力膨胀,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苏联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声东击西的战术,因此美国出兵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即遏制苏联的势力膨胀,而不是壮大自己的海外势力,排除A项;美国认为朝鲜战争的目的是苏联要把西方的力量牵制在远东,然后在西欧发动总攻,因此美国出兵苏联的目的是遏制苏联势力膨胀,而不是为获取在东亚的战略点,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势力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因此美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为遏制苏联势力的膨胀,而不是防止东亚共产主义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1·北京高考真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关于民族问题的政策,因而派遣专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正确;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很深,因此该团旨在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清除,①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①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2021·九龙坡区·重庆市育才中学)《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 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答案】C
【详解】《人民日报》的社论认为毛泽东访问苏联“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这说明当时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在意识形态方面是一致的,体现了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项正确;中苏两国签订条约意味着两国结盟,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当时两国结盟的结论,排除A项;通过题干看不出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D错在“完全”,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1·广东高三月考)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稳步推进。由农业及副业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40%左右,而国家对农业投资比重仅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7.1%。上述现象表明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C.农业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详解】据题意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农业投资少,但从农业上获取的多,说明国家是通过在农业上获取发展资金以发展工业,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工业化的需要,故选D项;国民经济恢复在“一五”计划开展前已经完成,排除A项;此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和改革,排除B项;“停滞不前”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项。
6.(2021·云南昆明市·昆明一中)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农村人均消费粮食从1949年的370斤增加到1952年的440斤;另一方面,1953年城镇人口已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私商炒作粮价和囤积粮食,也造成粮食形势吃紧。为此,中共中央决定
A.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B.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C.提出精简城镇人口方针 D.加快争取苏联的援助
【答案】A
【详解】1953年,面对粮食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的局面,陈云领导中财委制定了8种可能的八法,党中央最后选择了最符合当时国情的统购统销政策,故A正确;B项主要是工业的,与材料中的粮食问题没有直关系,排除B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项;D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1·安徽高三月考)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发文指出:“社会主义是实行经济核算的计划经济……让全社会成为一个大核算单位是不能的。全社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经济计划,具体的经济核算单位则必须划小,至少以每个生产企业为单位进行核算,巨大的生产企业,其具体核算单位还必须划小。”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A.指出“一五”计划凸显经济体制弊端 B.提倡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C.阐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D.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答案】C
【详解】1957年,顾准指出三大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企业以具体的生产单位进行核算,强调经营活动中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没有凸显经济体制弊端,排除A项;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是在 1978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1·河北高三月考)进入21世纪,西方的“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都显示出制度弊端。在2017年世界政党大会上,多国领导人普遍表示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政党的成功经验对于他们领导自己的政党和促进本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见
A.中国政党制度能纾解人类政党难题 B.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得到西方国家认同
C.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较大 D.国际社会均在效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答案】A
【详解】面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上的认同度和赞誉度不断提升,这说明中国的多党合作制能为破解多党政治顽疾和解决人类政治制度与政党建设难题提供优选方案,能推动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的多国并不表明其就是西方国家,故排除B项;中国在积极争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并非话语权较大,故排除C项;D项夸大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影响,故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1·广东高三月考)“一五”时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实际实施建设的项目中仅有9个项目布局在东部地区。从城市层面来看,工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西部地区的包头、西安、兰州、成都以及中部地区的洛阳、太原、武汉、株洲等城市。这种布局
A.保障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C.兼顾了协调区域发展与国防建设的需要 D.基于“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决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有大量的重工业和国防项目,同时侧重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而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A项错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故B项错误;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项错误。故选C项。
10.(2021·淮安市车桥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下图为辽宁省居民购买力折线图(来源:辽宁省计委1961年工业汇报提纲)。这一时期辽宁居民购买力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高”在了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三大改造完成早
C.免于大跃进影响 D.居民商业意识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1957年,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的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 基础,而作为东北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得到了优先和快速的发展,因此辽宁的居民购买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A;三大改造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所以不会使得辽宁居民购买力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排除B;大跃进作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在1958年发生,辽宁也不能幸免,故排除C;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商品经济是排斥的,故排除D。
11.(2021·全国高三月考)以下两幅图来自美国《时代》周刊。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
A.美苏冷战加剧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中苏关系恶化 D.中美合作对付苏联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可知,图一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图二是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二者均表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项正确;美苏冷战加剧、中苏关系恶化是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不是“中美合作对付苏联”,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1·辽宁高三开学考试)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的熊猫外交主要发生在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在1972年将熊猫赠送给美国,1973年赠送给法国,1974年赠送给英国,1975年赠送给墨西哥,1978年赠送给西班牙。这反映了
A.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B.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国力
C.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 D.与中国结盟成为世界潮流
【答案】C
【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国的熊猫外交突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开始面向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再局限于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发生变化,故选C项;熊猫外交只能说明中国的外交对象,不能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排除A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B项;中国向这些国家赠送熊猫,但这些国家并没有与中国结盟,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1·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高三月考)1963年,毛泽东提出了“两步走”战略构想,即“第一步,搞15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15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这则材料可用来说明
A.“一五”计划的理论背景 B.极左思潮泛滥的严重影响
C.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 D.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毛泽东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相对之前的工业计划更加的务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故选C项;“一五”计划在1957年就已经完成,排除A项;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是符合实际的,并不是极左思想泛滥影响的结果,排除B项;毛泽东提出的不是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中国农民曾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袁隆平的一生,见证了“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以下选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新中国成立后,袁隆平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开拓者
②文革期间,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③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袁隆平指明了科研方向
④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1973年),袁隆平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属于农业领域的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②正确,①错误;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③错误;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正确。由此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漫画名为《快马加鞭》,漫画中已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7年"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到"1958年"手上。"1958年"骑着骏马,一手接棒,一手快马加鞭向着"十五年赶上英国"的目标迈进。该漫画反映了
A.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热情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场景 D.人们改变落后现状的迫切要求
【答案】D
【详解】根据"十五年赶上英国"及时间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大跃进运动的体现,反映出人们改变落后现状的迫切要求,D项正确,排除C;当时已经不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一五计划已经结束,排除B。
16.(2021·湖南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据国家公安部、国家统计局统计。1963年我国出生人数达3000万,真的多。现在总人数翻番了,但2020年出生人数1003.5万,仅1963年的三分之一了,1963年我国出生人口出生这么多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政策的影响 B.儒家思想“多子多福”影响
C.国家文化政策的影响 D.国家在当时已放开二胎的影响
【答案】A
【详解】据材料“1963年我国出生人数达3000万,真的多。现在总人数翻番了,但2020年出生人数1003.5万,仅1963年的三分之一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963年的人口增长比2020年多三分之二,这是因为1960年冬八字方针的提出,我国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有利于人口的增长,A正确;儒家思想自始至终是我国传统思想,今天的中国更加注意宣传传统文化,故B与题意无关;文化政策与人口出生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放开二胎是当今的政策,故D错误。
17.(2021·江西高三月考)1958年,山东省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由原来的336707人次增加到264O000人次,提高了684%。浙江省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由原来的475141人次增加到2385705人次,比原来提高402%。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 B.图书馆领域积极贯彻双百方针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图书馆领域 D.人民群众的图书借阅热情高涨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山东省和浙江省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目标,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图书馆领域,使得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猛增,故C项正确;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增加,并不能体现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双百方针”,故B项错误;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增加,无法体现人民群众的图书借阅热情高涨,故D项错误。
18.(2021·沙坪坝·重庆八中高三其他模拟)2021年4月29日11时,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里程碑式的发展。“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反映出
①中国主导载人航天领域发展 ②国力提升助力航天工程发展
③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卓有成效 ④我国长期重视发展科技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反映出国力提升助力航天工程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卓有成效、我国长期重视发展科技事业,故②③④正确,所以选D;中国积极参与航天领域的开发,但还达不到主导地位,所以①错,排除ABC。
19.(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1964年至1978年,国家投资2053亿元、调动数百万人开展“大三线建设",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起“小而全”的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据此可知“大三线建设”
A.优化了我国的经济布局 B.改变了中西部落后面貌
C.打破了中苏的外交僵局 D.调整了我国的工业结构
【答案】A
【详解】1964年至1978年在西南地区工业化建设推动了该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我国的经济布局,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1964年至1978年中苏关系处于恶化阶段,排除C;材料内容涉及的是经济区域布局而非工业结构,排除D。
20.(2021·江西抚州市·高三月考)下图《千言万语》是郭全忠乡土现实主义水墨画的代表作。1973年6月9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总理来到了阔别已久的延安,和当地百姓拉家常。总理当时的心情主要是
A.喜极而泣 B.依依不舍 C.感激不尽 D.愧疚难过
【答案】D
【详解】1973年文革期间,当时人民生活普遍困难,延安由于地理条件情况更甚。看到革命老区的群众依然和原来一样生活艰苦,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心情应当是愧疚难过,D正确;喜极而泣、意义不舍、感激不尽与材料时间和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B、C。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2021·广东惠州·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筑路要求。多数官员认为修铁路将惊动山川之神招致早潦之灾,故修铁路“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成为清政府朝野上下的共识。1872年英商在天津租界内建了一条铁路,试车当日“观者甚多”“观者皆称美”,大家“欣喜而散”。19世纪70年代,在华传教士和一般西人所办的刊物中,频频出现详尽介绍铁路工程及样式的文章,使铁路渐成热门话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修建铁路视为救国利器。自1897年到1903年,清政府通过抵押路权等方式向西方列强借债4.59亿元用于修筑铁路,并鼓励华商投资筑路。
——摘编自李书领《试论晚清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发展铁路事业。20世纪50年代初,铁路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治部的领导下,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铁路建设中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铁路建设中融入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设铁路”精神。同时,党中央果断地调动人民军队,集中最精干的力量开拓建设铁路。规划于清末的成渝铁路,1950年正式开工后只用两年就全线贯通。新中国废除了旧中国铁路分散管理的体制,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新体制,有利于统一调配、保证重点。
——摘编自姜尧《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的铁路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对修筑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铁路建设的经验。
【答案】(1)态度变化:从拒绝到接受
原因:
拒绝:陈旧传统观念的禁锢;认为修铁路便利列强侵略。
接受:列强在租界修筑铁路的演示作用;西方在华刊物有关铁路知识的宣传普及;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2)经验:贯彻党在铁路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重视思想教育融入铁路建设中;调动人民军队开拓建设铁路;采用集中统一管理方式。
【详解】(1)根据材料从““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到“清政府通过抵押路权等方式向西方列强借债4.59亿元用于修筑铁路,并鼓励华商投资筑路”可以得出国人对修筑铁路态度从拒绝到接受。从“惊动山川之神”“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可看出拒绝的原因有陈旧传统观念的禁锢、认为修铁路有利于列强侵略中国等。从试车当日“观者甚多”“观者皆称美”“刊物中,频频出现详尽介绍铁路工程及样式的文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修建铁路视为救国利器”可得出列强在租界修筑铁路的演示作用;西方在华刊物有关铁路知识的宣传普及;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全面爆发,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2)从材料中可概况得出中国共产党在铁路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分别从党的领导、思想教育、军队筑路、集中管理等方面来回答。
22.(2021·贵州毕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的内容植根于社会变迁和本国经济发展之中,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封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编自张骞文《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论证:运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制定并推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史实,展开说明;最后明确,当前社会动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作用,是重要路径等。
要求:论题明确,论证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知识,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详解】论述: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拟定一个与社会动员相关的论题,如依据材料中“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的内容植根于社会变迁和本国经济发展之中,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等信息,拟定论题“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拟定论题后,根据材料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义国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上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知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三个统一战线的名称、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阐述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的原因、内容和结果,说明其在中国近代现代革命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升华,说明社会动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第2页,共2页
(
1
)
第1页,共10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高中高三开学考试)建国初,一支国民党军残部几千人窜入缅甸境内并盘踞十年之久,且不时越界对云南边境进行骚扰破坏活动,而缅方却无力将其驱逐出境。在此期间,国内曾有一部分人多次主张越境追击以绝后患,但周恩来均予以坚决制止。周恩来此举旨在
A.保证万隆会议顺利进行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避免激化朝鲜战场形势 D.防止开国大典节外生枝
2.(2021·全国高三月考)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做出的估计是: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声东击西的战术,目的是要把西方的力量牵制在远东,然后在西欧发动总攻。据此可知,美国出兵朝鲜的战略意图是
A.壮大自己的海外势力 B.遏制苏联的势力膨胀
C.获取在东亚的战略点 D.防止东亚共产主义化
3.(2021·北京高考真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4.(2021·九龙坡区·重庆市育才中学)《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 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5.(2021·广东高三月考)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稳步推进。由农业及副业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40%左右,而国家对农业投资比重仅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7.1%。上述现象表明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C.农业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6.(2021·云南昆明市·昆明一中)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农村人均消费粮食从1949年的370斤增加到1952年的440斤;另一方面,1953年城镇人口已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私商炒作粮价和囤积粮食,也造成粮食形势吃紧。为此,中共中央决定
A.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B.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C.提出精简城镇人口方针 D.加快争取苏联的援助
7.(2021·安徽高三月考)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发文指出:“社会主义是实行经济核算的计划经济……让全社会成为一个大核算单位是不能的。全社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经济计划,具体的经济核算单位则必须划小,至少以每个生产企业为单位进行核算,巨大的生产企业,其具体核算单位还必须划小。”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A.指出“一五”计划凸显经济体制弊端 B.提倡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C.阐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D.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8.(2021·河北高三月考)进入21世纪,西方的“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都显示出制度弊端。在2017年世界政党大会上,多国领导人普遍表示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政党的成功经验对于他们领导自己的政党和促进本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见
A.中国政党制度能纾解人类政党难题 B.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得到西方国家认同
C.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较大 D.国际社会均在效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9.(2021·广东高三月考)“一五”时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实际实施建设的项目中仅有9个项目布局在东部地区。从城市层面来看,工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西部地区的包头、西安、兰州、成都以及中部地区的洛阳、太原、武汉、株洲等城市。这种布局
A.保障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C.兼顾了协调区域发展与国防建设的需要 D.基于“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决策
10.(2021·淮安市车桥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下图为辽宁省居民购买力折线图(来源:辽宁省计委1961年工业汇报提纲)。这一时期辽宁居民购买力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高”在了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三大改造完成早
C.免于大跃进影响 D.居民商业意识强
11.(2021·全国高三月考)以下两幅图来自美国《时代》周刊。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
A.美苏冷战加剧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中苏关系恶化 D.中美合作对付苏联
12.(2021·辽宁高三开学考试)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的熊猫外交主要发生在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在1972年将熊猫赠送给美国,1973年赠送给法国,1974年赠送给英国,1975年赠送给墨西哥,1978年赠送给西班牙。这反映了
A.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B.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国力
C.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 D.与中国结盟成为世界潮流
13.(2021·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高三月考)1963年,毛泽东提出了“两步走”战略构想,即“第一步,搞15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15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这则材料可用来说明
A.“一五”计划的理论背景 B.极左思潮泛滥的严重影响
C.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 D.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14.(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中国农民曾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袁隆平的一生,见证了“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以下选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新中国成立后,袁隆平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开拓者
②文革期间,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③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袁隆平指明了科研方向
④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漫画名为《快马加鞭》,漫画中已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7年"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到"1958年"手上。"1958年"骑着骏马,一手接棒,一手快马加鞭向着"十五年赶上英国"的目标迈进。该漫画反映了
A.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热情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场景 D.人们改变落后现状的迫切要求
16.(2021·湖南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据国家公安部、国家统计局统计。1963年我国出生人数达3000万,真的多。现在总人数翻番了,但2020年出生人数1003.5万,仅1963年的三分之一了,1963年我国出生人口出生这么多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政策的影响 B.儒家思想“多子多福”影响
C.国家文化政策的影响 D.国家在当时已放开二胎的影响
17.(2021·江西高三月考)1958年,山东省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由原来的336707人次增加到264O000人次,提高了684%。浙江省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由原来的475141人次增加到2385705人次,比原来提高402%。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 B.图书馆领域积极贯彻双百方针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图书馆领域 D.人民群众的图书借阅热情高涨
18.(2021·沙坪坝·重庆八中高三其他模拟)2021年4月29日11时,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里程碑式的发展。“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反映出
①中国主导载人航天领域发展 ②国力提升助力航天工程发展
③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卓有成效 ④我国长期重视发展科技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1964年至1978年,国家投资2053亿元、调动数百万人开展“大三线建设",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起“小而全”的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据此可知“大三线建设”
A.优化了我国的经济布局 B.改变了中西部落后面貌
C.打破了中苏的外交僵局 D.调整了我国的工业结构
20.(2021·江西抚州市·高三月考)下图《千言万语》是郭全忠乡土现实主义水墨画的代表作。1973年6月9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总理来到了阔别已久的延安,和当地百姓拉家常。总理当时的心情主要是
A.喜极而泣 B.依依不舍 C.感激不尽 D.愧疚难过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2021·广东惠州·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筑路要求。多数官员认为修铁路将惊动山川之神招致早潦之灾,故修铁路“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成为清政府朝野上下的共识。1872年英商在天津租界内建了一条铁路,试车当日“观者甚多”“观者皆称美”,大家“欣喜而散”。19世纪70年代,在华传教士和一般西人所办的刊物中,频频出现详尽介绍铁路工程及样式的文章,使铁路渐成热门话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修建铁路视为救国利器。自1897年到1903年,清政府通过抵押路权等方式向西方列强借债4.59亿元用于修筑铁路,并鼓励华商投资筑路。
——摘编自李书领《试论晚清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发展铁路事业。20世纪50年代初,铁路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治部的领导下,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铁路建设中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铁路建设中融入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设铁路”精神。同时,党中央果断地调动人民军队,集中最精干的力量开拓建设铁路。规划于清末的成渝铁路,1950年正式开工后只用两年就全线贯通。新中国废除了旧中国铁路分散管理的体制,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新体制,有利于统一调配、保证重点。
——摘编自姜尧《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的铁路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对修筑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铁路建设的经验。
22.(2021·贵州毕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的内容植根于社会变迁和本国经济发展之中,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封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编自张骞文《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第2页,共2页
(
1
)
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