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版高中化学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1.1走进化学科学(鲁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1-12版高中化学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1.1走进化学科学(鲁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9-09 20: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1.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所以有人认为利用化学反应可以将“水变为油”,可以“点石成金”,你认为能否实现?
提示:这种想法是无法实现的。化学的创造性必须符合化学的基本原理,即原子守恒。水与油的元素组成并不完全相同,石与金的组成元素也不相同,故无法实现。
2.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联系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哪些方面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
提示:(1)各种化肥、农药的使用,促进了粮食的增产;
(2)某些药品的合成,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改善和丰富了食物的色、香、味等;
(4)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以保护我们的皮肤,也使我们变得更加美丽;
(5)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以及硅材料的应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6)新型燃料电池的使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优美。
例1 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它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
B.人们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制造出新的原子和分子
C.化学反应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化学家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制造出“第二自然界”
【规范解答】选B。化学反应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即能够得到新的分子,但根据原子守恒知,化学反应不可能得到新原子,故B选项错误。
【互动探究】化学反应中为什么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提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
2.化学反应必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包含有哪几个论点?从现代化学的观点看,这些论点中,不确切的有哪些?
提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主要包含下列三个论点:(1)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是微小的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3)同种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从现代物质结构观点看,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三个论点都是不确切的。(1)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道尔顿没有把原子和分子区别开来;
(2)现代科学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对于(3),由于同种元素存在不同种原子,例如12C和14C,它们在质量和物理性质上都存在差异。
例2 奥地利裔科学家瓦尔特·科恩教授和英国的约翰·波普教授是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是运用实验和理论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C.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规范解答】选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是,近年来理论推导和大型计算机的仿真计算也已经成了研究化学的新手段。这说明化学实验已经不再是研究化学的惟一手段。
【互动探究】未来化学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提示:(1)解决能源和资源问题;(2)研究新型材料;(3)解决环境问题;(4)在分子水平上解决疾病的病理问题。
1.化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中心科学”。
2.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且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人类开始化学实践活动是从下列哪项活动开始的( )
A.使用火 B.制陶瓷 C.酿酒 D.炼丹
【解析】选A。燃烧是化学反应,故人类使用火是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2.20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
【解析】选D。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制造陶器,到唐宋时期,制陶水平已经很高。其余各项都是20世纪的成就。
3.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
A.这种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八宝粥不含任何糖类物质,适用于任何人群
C.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解析】选D。A项中水就是化学物质;B项中八宝粥中的淀粉就是糖类物质;C项中氮、磷属于常量元素;D项中,水占人体质量的2/3,所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4.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分析和测试物质结构、跟踪化学反应过程的技术。下列不属于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的是( )
A.X-射线 B.天平
C.质谱 D.核磁共振
【解析】选B。十八世纪时拉瓦锡已经开始使用天平进行化学研究了。
5.(2011·长春高一检测)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图,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爆炸及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实验中不断鼓入空气,会把面粉吹起来,使金属筒内充满面粉,一旦遇到明火引起燃烧,就可能发生爆炸。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才可能发生的,去掉金属盖使空间扩大了,就不容易发生爆炸,而蜡烛没有点燃根本就不会发生爆炸。
答案:(1)使面粉充满金属筒
(2)①② (3)严禁烟火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下列科研成果不是由我国发明或创造的是( )
A.世界上第一个由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
——结晶牛胰岛素
B.黑火药和造纸
C.发现元素周期律
D.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解析】选C。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2.借助于化学方法,分子是可以再分的,而原子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为更小的微粒。下列实验事实最能体现上述论点的是( )
A.食盐固体溶于水消失
B.盛浓盐酸的试剂瓶打开冒白雾
C.干冰露置在空气中逐渐消失
D.红色氧化汞粉末受热分解成氧气和汞
【解析】选D。化学反应过程就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组合成分子的过程。A、B、C都属于物理变化,D是化学变化,故D最能支持上述论点。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海水晒盐
C.用汽油作溶剂清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选D。液态空气和海水中本来就含有氧气和食盐,只不过是把它们分离出来;C选项中的油污原来沾在衣服上,现在溶解在汽油中,油污本身并没有变化;光合作用把CO2和H2O转化成淀粉和O2,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
【规律方法】判断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方法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其化学性质就由哪种微粒保持,而其物理性质必须有大量的微粒聚集成宏观的物质才能体现出来。当物质发生变化时,如果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则该变化为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当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
4.为了体现亚运会绿色环保的主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潮流”采用了低碳环保、纯度达90%以上的商品丙烷(用R表示)作为燃料。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5O2 ==== 3CO2+4H2O,则丙烷的化学式为( )
A.C3H8 B.C3H4
C.C3H8O D.C3H8O2
【解析】选A。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保持不变,得R中必含C、H两种元素;由反应前后原子总数没有增减,得R中应该有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故选A项。
5.以下几种常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些不法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气、废液、废渣,我们可以用化学知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B.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C.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科学
D.所有的化学物质都对人体有害,所以不能与它们有任何接触
【解析】选D。A项中,我们可以按绿色化学的要求,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而不产生废物;B项中,我们可以利用化学知识开发新的能源;D项中,化学物质并不是都对人体有害,例如我们喝的水就是化学物质。
【举一反三】若将C项改为,“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原子和制造原子”,该项还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化学只能认识原子、分子,制造新分子,不能制造原子。
6.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将成为新能源
B.可燃冰使用方便,清洁卫生
C.可燃冰实质是水变成的固态油
D.在海底和冻土层可能存在可燃冰
【解析】选C。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相似,所以C不对。可燃冰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天然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废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故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再结合题干信息可判断A、B、 D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7.(10分)(2011·西宁高一检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了“水法炼铜”,是湿法冶金的起源,这在世界化学史上是一项重大贡献。早在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里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可能是碳酸铜一类物质,把其溶于酸中(如硫酸)得溶液,当把铁粉投入此溶液时即可得铜。
(1)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写出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上的“青铜器时期”早于“铁器时期”,而近百年才大量使用铝制品,试分析人类使用这些金属的时间的历史事实与金属活泼性和冶炼难易的联系: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碳酸铜难溶于水但溶于酸发生反应:
CuCO3+ H2SO4 ==== CuSO4+CO2↑+H2O,再加入铁粉可发生置换反应:Fe+ CuSO4 ==== FeSO4+Cu。
(2)由题意可知,人类开始使用金属的顺序从早到晚为Cu、Fe、Al,比较它们的活泼性可得如下结论:金属越不活泼,越易冶炼,开始使用的时间越早。
答案:(1)CuCO3+H2SO4 ==== CuSO4+CO2↑+H2O,
Fe+ CuSO4 ==== FeSO4+Cu
(2)金属越不活泼,越易冶炼,开始使用的时间越早
8. (16分)据报道,某女士骑自行车随助力车行走,因大雾堵车,在许多助力车排放的尾气中待久后突然晕倒,路人急将其送往医院抢救。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看报后组织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请你思考:
(1)该女士昏倒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中某同学为解决助力车污染空气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中的有毒成分;②用灼热的氧化铜把尾气中的有毒成分反应掉;③控制助力车的数量;④改进助力车发动机的结构,提高汽油燃烧效率。你认为切实可行的是______,试分析不可行建议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解析】(1)助力车的燃料是汽油,其尾气中含有一定量的CO等有毒气体。堵车的路口处车多,含CO的浓度大,CO极难溶于水,在大雾中CO不易扩散,故人在此处待久了会因大量吸入CO中毒昏倒。
(2)①CO不与NaOH溶液反应,故此法无效;②灼热的氧化铜能处理尾气中的CO,但此装置安装在车上不可行;③、④两条建议在城市可行。
答案:(1)路口许多助力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CO等有毒气体,在大雾中难以扩散。人在其中待久后因大量吸入CO,CO阻碍了O2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缺氧昏倒
(2)③④ ①NaOH溶液与CO不反应;②能反应除去CO,但不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