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专题训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专题训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1-04 12:0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专题训练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 cm。
(1)小明将该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上图所示,此时要得到一个清晰的蜡烛像,需要把光屏向________(选填“右”或“左”)移动。调整后,在光屏上成的蜡烛像是___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在做完(1)中的实验后,若固定蜡烛和光屏不动,凸透镜向_______(选填“右”或“左”)移动到另一位置,还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时所成的像是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各一个,火柴一盒。
(1)凸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2)帏涛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的蜡烛的像偏上(如图1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______(填“上”或“下”)调整。
(3)如图2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4)当烛焰距凸透镜4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的实像(填“缩小”或“放大”)。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柯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寻找蜡烛的像,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cm) 像的特点
1 20.0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16.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2.0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0 ?
(1)第4次实验中,小柯移动光屏只观察到模糊的圆形光斑。若要观察到此时所成的像,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此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
(3)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若第1次实验模拟的是正常眼球的成像情况,则换用透镜后的实验是在模拟___________的成像情况。
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抽水时,水透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最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成“远视”)。
(4)如图1所示为某同学的照片,图2是将图甲中的水透镜紧贴在照片,然后逐渐远离照片,透过透镜所能看照片的像,则在远离的过程中看到的顺序是______。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5.在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课外实验中,小明同学用水袋做成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水或吸水量来调节。
(1)在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透镜、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向水凸透镜内___________ (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将光屏向___________移动适当距离(选填“左”或“右”),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_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方。
(3)在上述(2)操作的基础上,张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小明保持光屏不动,发现当蜡烛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张老师所戴的眼镜是___________ 透镜,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__________眼 (选填“近视”或“远视”)。
6.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时:
(1)实验时,应调节烛焰、凸透镜与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上。
(2)当装置如上图甲所示时,光屏应该在___________区域内移动(选填“Ⅰ”或“Ⅱ”),烛焰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是倒立的、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右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
(4)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则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___________(选填“往下移”、“不变”或“往上移”)
(5)保持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小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住凸透镜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像是_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烛焰的上半部分,亮度变暗 B.烛焰的下半部分,亮度变暗
C.完整的烛焰,亮度变暗 D.完整的烛焰,亮度不变
7.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上/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______(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______(远离/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4)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______(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8.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______cm;
(2)小红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实验过程中凸透镜保持在光具座上50cm的位置处不变;将烛焰移动到光具座上的刻度为15cm位置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 ______、______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有 ______;
(3)小红同学对凸透镜成像做了进一步探究,让凸透镜和烛焰的位置保持不变,她将同学的近视眼镜放在透镜和蜡烛之间,如果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清晰,应将光屏向 ______移动。
9.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测量焦距: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现象说明了凸透镜对光具有_________作用,并可得出此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cm。
(2)如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_______,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
(3)当蜡烛距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依据此原理,人们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
(4)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原因是______。
(5)小明在图所示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老师要求他在凸透镜不动的情况下。让在光屏上的实像变大些,小明应当把蜡烛向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同时把光屏向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6)小明把爷爷的老花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7)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
(8)一位同学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先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的实像A,接下来改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B,光屏应该向______(“左”或“右”)移动。像B与像A比较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10.聪明的李小文和同学们一起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和光屏的中心位于___________;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节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的物距是___________cm,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2)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李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当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了,由此可知李老师的眼晴是___________(选填“近视眼”、“远视眼”或“正常眼”);如果光屏不动,将蜡烛向___________(选填“靠近透镜”、“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像也变清晰。
(3)烛焰成虚像时,人眼应该从___________(填“烛焰”或“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观察。
(4)小文和小明找到原因后,重新一起实验,测得几组数据,并根据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 线段AB为成像的物距倒数和像距倒数的对应关系,则他们所用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若用此凸透镜成像,当物体距焦点2cm时成的像一定是___________的像。
(5)小文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匀速的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丙图中的(________)
(6)小文继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并逐渐增大玻璃杯到书本的距离,尝试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像不可能是___________(选填“A”、“B”、“C”或“D”)。在书本逐渐远离玻璃杯子的过程中,依次看到的像是图中的___________(选填“A”、“B”、“C”或“D”)
参考答案
1.左 倒立 缩小 照相机 左 倒立 放大
2.会聚 上 10 缩小 远离
3.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8cm 近视眼
4.8.0 能 近视 B
5.缩小 注入 左 前 凹 近视
6.在同一高度 Ⅰ 缩小 照相机 右 变大 右 往上移 C
7.下 缩小 靠近 变小 完整的像
8.10 倒立 缩小 照相机 右
9.会聚 10 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缩小 实 照相机 此时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 靠近 远离 靠近 上 左 变小
10.同一高度 40.0 照相机 远视眼 靠近透镜 光屏 10 正立放大的虚像 C B 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