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综合测试卷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综合测试卷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1-04 11: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综合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笔在水中发生了“折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2.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学生用手机上网课,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患上近视眼。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①
3.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形成原因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B. “皮影”——在幕布上的影子
C.景物在车后视镜的像
D.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放大的像 B.一定是缩小的像
C.一定是等大的像 D.一定是不成像
5.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B.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传播方向不一定会发生偏折 D.反射和折射不会同时发生
6.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B.从鱼缸侧面看鱼,发现鱼会变大
C.“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D.漫步在龙港公园的林荫小路上,看到岸边垂柳在水中的倒影
7.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将物体放在主光轴距透镜焦点5cm处,所成的像一定是(  )
A.正立的 B.倒立的 C.放大的 D.虚像
8.如图所示,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C.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9.使用光学仪器时常常需要调节,下列哪项措施是不正确的(  )
A.用放大镜看地图时,为了放得大些,应将放大镜与地图之间的距离调大些
B.照相机对着某人照相时,底板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全身像,如果要拍出清晰的半身像,要将照相机向他适当移近一些距离
C.摄影记者先给大会主席台拍了一个特写镜头,为了拍摄主席台全景,他后退了好几步,然后将照相机暗箱长度调短一些
D.如果幻灯机银幕上呈现的清晰画面太小,那么,应将幻灯机往前移动一定距离,同时将幻灯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调短一些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想再模拟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应将(  )
A.蜡烛和光屏都远离透镜 B.蜡烛和光屏都靠近透镜
C.蜡烛靠近透镜且光屏远离透镜 D.蜡烛远离透镜且光屏靠近透镜
1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物体与凸透镜相距u=8cm时,经凸透镜成正立的像;当物体距凸透镜u=12cm时,成倒立的像。则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凸透镜u=20cm时,成放大的实像
B.当物体距凸透镜u=20cm时,成缩小的实像
C.当物体距凸透镜u=16cm时,成缩小的实像
D.当物体距凸透镜u=16cm时,成放大的实像
12.小明同学将两个半径合适的圆形空心硬纸筒恰好套在一起,小纸筒可以在大纸筒内自由移动,在一端A蒙上一层半透明纸,在纸筒的另一端B处嵌了一个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如图所示,组成了一个简单照相机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室外,端朝着较暗的室内
B.眼睛应对着端向筒内观察,可以看到A端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否清晰
C.如果观察到的像模糊不清,只有调节的距离才可调出清晰的像
D.如果在A端半透明纸上观察到了某物体清晰缩小的像,该物体离端的距离一定比此时的距离大
13.某同学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拍照时花菜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一定会聚在焦点上
B.凸透镜有一个焦点,凹透镜有两个焦点
C.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D.经凹透镜折射的光线,一定是发散光线
15.把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红用此凸透镜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一次实验时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光屏未画出),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然后再移动蜡烛、光屏继续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结果准确的是(  )
A.第一次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第一次实验的成像规律可应用于幻灯机
C.将蜡烛从图中位置向25cm刻度处移动的过程中,光屏上得到的像逐渐变大
D.当物距为10cm时,光屏上得到等大的像
二、作图题
16.甲图是渔民叉鱼的场景,请在乙图中完成渔民看到鱼在水中的像的光路图,同时标出入射角i;其中B代表渔民看到的鱼,A代表鱼的实际位置。
三、填空题
17.湖水中有树的倒影和游动的鱼,其中“倒影”是光的______现象,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_______现象。
18.在旅游景区或森林里,不能随意丢弃矿泉水瓶。因为当瓶子装有水或雨水时,相当于___________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能将阳光聚在一起,会点燃枯草、枯叶,引发火灾。
19.小杨同学站在平面镜前 2m处,他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距平面镜___________m。周末他漫步在湖边,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_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湖中央的大喷泉,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
20.视觉的产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眼球内部,各种器官和组织组成了眼球的折光系统,整个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______镜。若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示),根据该图,这个人需配戴装有______的眼镜加以矫正。
21.如图所示是一条鱼跃出水面,咬食荷花的情景,鱼在水中看到荷花,是因为此时光从______斜射入______中(前两空均选填“空气”或“水”);鱼要准确地咬到荷花,应该跃向看到的荷花的______(选填“下方”“上方”或“本身”)位置。
22.如图所示,是小明的一架焦距不变的照相机,其镜头对光线有_____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用这架相机拍照时,若拍完远景再拍近景,镜头需要向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胶片的方向移动;胶片上所成的像与显微镜的目镜所成的像,它们的性质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3.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靠近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虚像;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稍稍移动,可以看到笔的像______(选填“变长”或“变短”),继续向远处移动,可以看到“笔尖”反向像________(选填“先变长后变短”或“先变短后变长”),所成像的为_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24.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靠近书本观察文字,发现通过________透镜看到的文字是缩小的。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通过目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25.幻灯机与投影仪的不同是它直接把像水平投到屏幕上,不需平面镜反射光。为了看到正立的像,应把幻灯片______(选填“倒”或“正”)放。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将幻灯机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屏幕,并将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26.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折射角为∠___________(选填“1”、“2”或“3”),分界面为___________(选填“①”“②”),分界面的___________方为玻璃。(选填“上”“下”“左”“右”)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将变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7.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组装调整实验器材时,要使烛焰和_______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若烛焰在凸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________)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3)接下来,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一个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则所成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____。
28.如图甲所示是实验室常见的可吸附在磁性黑板上的柱状凸透镜,图乙是可同时发出三条激光的激光源。
(1)小明将图乙光源开关打开,从右向左射到柱状凸透镜上,观察到如图丙所示现象发现,除在透镜左侧有二条光线会聚于D点外,仔细观察还发现,在凸透镜右边还有一些“较细”的光线,其中光线AB是入射光线OA经凸透镜_______形成的;光线EF是入射光线OA经凸透镜先折射再_______,最后_______(以上三空均选填“反射”、“折射”或“直线传播”)形成的。
(2)如图丁,小明在光具座上打开“F”光源,透过该柱状透镜观察“F”光源,改变柱状凸透镜到“F”光源距离,可能观察到戊图中的______。
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红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cm;
(2)如图乙蜡烛位置,调节光屏刚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
(3)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______(选填“A”、“B”或“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
(4)图丁中,点燃蜡烛,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填“光屏远离透镜”或“蜡烛靠近透镜”);
(5)小红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光屏上像的大小
1 60 12 缩小
2 30 15 缩小
3 20 20 等大
4 15 30 放大
5 12 60 放大
你认为小红同学的实验过程是否全面?请提出你的看法(只需写出一种);
答: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D
4.A
5.C
6.B
7.C
8.C
9.D
10.D
11.D
12.D
13.A
14.C
15.C
16.
17.反射 折射
18.凸透 会聚
19.2 虚 色散
20.凸透 凹透镜
21.空气 水 下方
22.会聚 远离 不同
23.正立 变长 先变长后变短 实
24.凹 虚
25.倒 远离 减小
26.2 ② 上 大
27.光屏 A 小
28.反射 反射 折射 AC
29. 放大 投影仪 光屏远离透镜 否;他只记录了像的大小,没有记录像的正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