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课后巩固
一、单选题(共15题)
1.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B. 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D. 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2.化学实验室中不用张贴的是( )
A. B. C. D.
3.下列关于使在空气中燃着的蜡烛熄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使蜡烛隔绝空气 B. 必须把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C. 必须使蜡烛隔绝空气并降温至它的着火点以下 D. 把蜡烛移到盛氧气的瓶中
4.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下列说法错误的( )
A. 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
C. 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D.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5.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对下列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 “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熔点很高
B. “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D. “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的化学原理相同
6.面粉生产车间严禁吸烟的主要原因是( )
A. 保护环境 B. 防止火灾 C. 防止爆炸 D. 保护工人免受尼古丁的危害
7.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食物变质 B. 动植物呼吸 C. 钢铁生锈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 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
C. 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 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9.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油锅着火,倒入冷菜 B. 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 室内起火,开窗通风 D. 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10.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
⑥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11.燃着的火柴在空气中用力甩一下能熄灭,其原因是()
A. 供给的氧气减少 B. 火柴棍的着火点降低
C. 火柴棍受到的阻力增大 D. 温度降到火柴棍的着火点以下
1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物质在空气中都能燃烧 B. 面粉厂出现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C. 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D. 燃料完全燃烧时都会生成二氧化碳
13.买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翻在桌子上燃烧起来,最简单合理的灭火方法是( )
A. 用湿抹布盖灭 B. 用灭火器扑灭 C. 用嘴大力吹灭 D. 泼水
14.若燃烧的酒精灯不慎打翻,可用湿抹布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 隔绝空气 B. 清除可燃物 C. 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 D. 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15.下列有关易燃、易爆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搬运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
B. 生产酒精的车间里,只要不影响工作,个人可以吸烟
C. 煤矿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措施
D. 在有易燃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二、填空题(共5题)
16.关于木炭、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 。
(2).木炭在集气瓶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原因是 。
17.酒精火锅方便卫生,使用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火锅酒精炉添加酒精,防止 , 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其灭火原理是 。
18.
(1)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
①可燃物;②________;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________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3)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
19.撒落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了应用________扑灭,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
20.“水”在化学实验室中是经常用到的一种试剂,以下图示实验中都用到了水。
(1)如图甲,用此装置收集氧气前要将集气瓶中灌满水,其目的是________。
(2)如图乙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进行到“B”环节可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A烧杯中“80℃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
三、综合题(共5题)
2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试从微观的角度说明这一宏观现象: ;
(2).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 。
22.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因为受压时氧气分子间的________减小;
(2)CH4充分燃烧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3)炒菜时锅里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
23.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请回答:
(1).生活中关闭煤气阀门的灭火原理是
(2).现在广泛使用的清洁燃料是天然气,其主要成分燃烧的方程式为
(3).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
B. 被围困在火灾区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 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D. 夜间发现燃气泄漏应关闭阀门,立即开灯检查。
24.今年“3·15”晚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谣言进行了破解。
(1).专家批驳了“可燃面条是问题食品”的谣言。面条由面粉制得。面粉不仅能燃烧,而且分散在空气中遇明火还可能发生爆炸。
①根据面粉能燃烧的事实,推知面粉具有 ;
②面粉厂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2).科研人员模拟人体内部环境,使用西红柿和蟹肉进行实验,发现蟹肉中微量的有机砷(C3H11AsO2)没有转化为有毒的砒霜(As2O3),证实“食物相克:西红柿和螃蟹一起吃会产生砒霜”是谣言。
①在西红柿和蟹肉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②若有机砷转化为砒霜,该转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③As2O3中砷元素的质量分数 (列计算式即可)。
25.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
(2).放学回家,妈妈正在煎鱼,一开门就闻到香味,这是因为 ;
(3).用微观观点解释测最体温时体温计中汞柱上升的原因 ;
(4).铁锅里的油突然着火了,妈妈立即盖上锅盖灭火,其原理是 。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2.【答案】 A
3.【答案】 A
4.【答案】 C
5.【答案】 B
6.【答案】 C
7.【答案】 D
8.【答案】 A
9.【答案】 A
10.【答案】 A
11.【答案】 D
12.【答案】 B
13.【答案】 A
14.【答案】 A
15.【答案】 B
二、填空题
16.【答案】 (1)防止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2)氧气中氧气的纯度比空气中的高
17.【答案】 失火(其他合理答案均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18.【答案】 (1)氧气(空气)
(2)湿抹布
(3)
19.【答案】 湿抹布(或细沙);隔绝氧气(或空气)
20.【答案】 (1)排净瓶内空气,是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2)试管内液面上升至约占试管内空气体积的1/5;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三、综合题
21.【答案】 (1)分子在不断运动
(2)隔离可燃物
22.【答案】 (1)间隔
(2)CH4+2O2 CO2+2H2O
(3)隔绝氧气
23.【答案】 (1)隔离可燃物
(2)CH4+2O2 CO2+2H2O
(3)A,D
24.【答案】 (1)可燃性;严禁烟火(合理即可)
(2)蟹肉;化学变化; ×100%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25.【答案】 (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4)隔绝空气(或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