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版高中化学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3.2.3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鲁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1-12版高中化学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3.2.3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鲁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9-09 20:3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1.浓硝酸为什么常是黄色?如何除去浓硝酸的黄色?是否可以加水?浓硝酸如何保存?
提示:浓硝酸易分解产生NO2,NO2溶于水显黄色;因为当NO2和O2体积比为4∶1时可发生如下反应:4NO2+O2+2H2O ==== 4HNO3,故可向浓硝酸中通入空气或氧气消除浓硝酸的黄色;不能加水,因为加水后将使浓硝酸的浓度降低;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
2.Fe、Al均能和稀HNO3、浓HNO3反应,二者有何异同?
(1)与浓HNO3反应
提示:Fe、Al等金属跟浓HNO3在常温下发生钝化现象。钝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在加热条件下剧烈反应,HNO3被还原为NO2。
(2)与稀HNO3反应
提示:Fe、Al与稀HNO3能反应,但无H2生成,如Fe与稀HNO3反应时被氧化为+3价的Fe。但如果Fe过量可把Fe3+还原为Fe2+,HNO3的还原产物是NO。
Fe+4HNO3(稀)==== Fe(NO3)3+NO↑+2H2O
Fe+2Fe(NO3)3 ==== 3Fe(NO3)2
(3)上述反应中,硝酸起什么作用?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①强氧化性:HNO3中+5价的氮元素有很强的得电子能力,将Fe氧化为高价态的Fe3+。
②酸性:生成了盐类物质Fe(NO3)3、Al(NO3)3。
3.浓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2,稀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是否硝酸越稀氧化性越强?
提示:不是,氧化性强弱不是看本身化合价变化多少,而是看它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浓硝酸与Cu更易反应,氧化性更强。
例题 有关硝酸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浓硝酸被Cu还原为NO2,而稀硝酸被Cu还原为NO,因此,稀硝酸的氧化性强
B.硝酸与FeO反应生成Fe(NO3)2和水,与Fe反应生成
Fe(NO3)2和H2
C.浓硝酸、稀硝酸都只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D.浓硝酸因分解放出的NO2又溶解于硝酸中而呈黄色
【规范解答】选D。
有关硝酸的性质总结
(1)硝酸浓度越大,越易分解
(2)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解于硝酸中而使硝酸显淡黄色,除去的方法是通入足量的氧气
(3)硝酸通常用棕色试剂瓶密封保存置于冷暗处
(4)硝酸与金属反应时,一般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参加反应的硝酸部分被还原,还有一部分仍以NO3-形式存在。
(5)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过程中,浓度逐渐减小,还原产物有可能是NO2和NO的混合物,最终溶液中仍有NO3-。
守恒法在硝酸与金属反应计算中的应用
硝酸和金属反应时,随着反应情况不同,产物不同,有时甚至出现多种产物混合现象。(如NO,NO2混合;Fe2+,Fe3+混合等),采用守恒法解决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示例】将32.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11.2 L。请回答:
(1)在标准状况下,生成的NO的体积为多少?NO2的体积为多少?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 mL
a 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多少?
探究:请结合示例问题探究守恒法在硝酸与金属反应计算中
的应用。
1.电子守恒法:指得电子总数与失电子总数相等或化合价
升高总数与化合价降低总数相等。试用电子守恒法解示例
第一个问题。
提示:由电子守恒式可得3×n(NO)+n(NO2)=2×n(Cu)
解得V(NO)=5.8 L所以V(NO2)=11.2 L-5.8 L=5.4 L
2.原子守恒法:在硝酸与金属的计算中,最常用的是氮原
子守恒,其计算式为:n(HNO3)=n(NO3-)+n(还原产物中氮原
子)
请结合氮原子守恒计算式,解示例第二个问题。
提示:原HNO3中的NO3-一部分变成气体(0.5 mol),另一部
分变为NaNO3,其物质的量为V·a×10-3mol,
所以n(HNO3)=(V·a×10-3+0.5)mol
c(HNO3)=
3.一定量的Fe和一定量的HNO3反应后,经检测知道产物主要有Fe(NO3)2、Fe(NO3)3和NO,请结合以上探究,运用电子守恒和氮原子守恒写出两个等量关系式。
提示:电子守恒:3×n(NO)=2×n(Fe2+)+3×n(Fe3+)
氮原子守恒:n(HNO3)=n(NO)+2×n(Fe2+)+3×n(Fe3+)
1.(2011·深圳高一检测)在实验室里,下列储存药品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B.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C.新制氯水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D.碱石灰保存在细口瓶中
【解析】选D。见光分解的药品放在棕色试剂瓶中保存,固体试剂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试剂放在细口瓶中。
2.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
B.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而浓硝酸则使金属钝化
【解析】选C。浓稀硝酸都属于强酸,因此A选项错误;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氮,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因此B选项错误;稀硝酸属于强氧化性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会放出氢气,因此D选项错误。
3.(2011·柳州高一检测)下图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 )
【解析】选B。A选项中干燥氨气应该用干燥管盛碱石灰,并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因此A项错误;B选项中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因此B项正确;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因此C选项错误;二氧化氮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D项错误。
4.往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
A.颜色变浅 B.逐渐变为红色
C.没有改变 D.变为棕黄色
【解析】选D。Fe2+和NO3-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但加入稀盐酸后,NO3-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强氧化性(即可认为H+与NO3-结合成了HNO3),把Fe2+氧化为Fe3+,溶液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
5.在下列反应或处理方式中,分别体现或利用了硝酸的什么性质,请把有关的字母填在题后的空白处:
A.酸性 B.氧化性 C.挥发性 D.不稳定性
①石蕊试液滴入浓硝酸中显红色,放置后又变无色______。
②碳酸钙放入硝酸中,可以溶解并放出气体________。
③浓硝酸可使铁、铝产生钝化现象,是因为浓硝酸具有_________。
④浓硝酸要避光保存在阴凉处,是因为浓硝酸具有_______。
⑤打开浓硝酸的瓶盖,可见到白雾,是因为浓硝酸具有__________。
【解析】①酸性使石蕊变红,氧化性使石蕊被氧化而变无色。②硝酸酸性强于碳酸,是强酸制备弱酸。③常温下,铝、铁在浓硝酸中钝化。④浓硝酸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分解。⑤浓硝酸具有挥发性。
答案:①A、B ②A ③B ④D ⑤C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
A.测定密度 B.放入硝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解析】选D。真金的密度大,假的密度小;真金不会和硝酸、盐酸反应而假的可以;二者外观相似。
2.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湿润后贴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硝酸溶液、98%的硫酸溶液、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变成( )
A.白、红、白 B.红、黑、白
C.红、红、红 D.白、黑、白
【解析】选D。浓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会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由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有色物质氧化而使试纸退色;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会使试纸变黑;新制氯水会使试纸先变红后退色。
【举一反三】分别向Na2O2、稀硝酸、浓氨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最后溶液呈现的颜色分别是( )
A.蓝色、红色、蓝色 B.无色、蓝色、红色
C.无色、无色、蓝色 D.无色、红色、蓝色
提示:选D。Na2O2有漂白性,使紫色退去;稀硝酸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氨水显碱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3.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与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成气泡快慢:两者相同
B.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
C.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
D.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前者多,后者少
【解析】选B。浓度越大,反应越快,浓HNO3反应快,产生
气泡快,A错。相同的铜,消耗硝酸的量分别为Cu~
HNO3(稀),Cu~4HNO3(浓),B对。浓硝酸反应时生
成红棕色的NO2,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C错。相同质
量的Cu全部反应,转移电子数相同,D错。
4.(2011·安庆高一检测)将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但当加入某物质后,铜粉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且有气体逸出,此物质是( )
A.Na2CO3 B.KNO3 C.NaOH D.HCl
【解析】选B。因铜的活动性比氢弱而铜与稀硫酸不能发生反应,但在加入硝酸盐后因引入NO3-,使得发生下列反应:3Cu+2NO3-+8H+ ==== 3Cu2++2NO↑+4H2O,使溶液呈蓝色且有气体逸出。故正确答案为B。
5.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金属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
A.NO2 B.NO C.N2O D.N2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HNO3的氧化性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由于金属未知,HNO3浓度范围未知,此题的突破口应在“还原产物单一”、“单质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守恒来解题。设氧化产物中金属的化合价为
+n,HNO3的还原产物中N的化合价为x,则:2×(n-0) =1×(5-x),即x=5-2n。讨论:①当n=1时,x=3,为N2O3,未在选项中出现。②当n=2时,x=1,为N2O,选项C符合题意。③当n=3时,x=-1,无此价态氮的化合物。由于金属阳离子一般不出现+4价或以上的价态,故不再讨论。
6.(2011·重庆高一检测)将3.2 g铜投入到一定物质的量
浓度的硝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氮和一
氧化氮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共0.08 mol,原溶液中硝酸的
物质的量为( )
A.0.08 mol B.0.18 mol C.0.13 mol D.0.05 mol
【解析】选B。在铜与硝酸的反应中,硝酸起氧化性和酸性
两种作用。由氮原子守恒可知:n(HNO3)=n(气体)+2×
n[Cu(NO3)2],所以有:n(HNO3)=0.08 mol+2×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7.(12分)(2011·济南高一检测)将红热的黑色固体单质甲放入一久置呈黄色的浓溶液乙中,充分反应后,产生由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A,A在常温下不与空气作用,将A做如下的实验:
(1)推断各物质的化学式:
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
A: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2)写出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解析】中学阶段所学的黑色固体单质只有碳单质,因此甲为C;能够与红热的碳反应的,久置呈黄色的溶液为浓硝酸,因此乙为浓硝酸;碳与浓硝酸反应产生CO2与NO2,因此混合气体A为CO2与NO2的混合气体;CO2与NO2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后,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难溶于水的NO,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因此CO2与NO从水中逸出,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因此B为CaCO3,C为NO;CO2与NO2的混合气体通过的水中含有HNO3,将单质丙放入其中,产生蓝色溶液D,中学阶段的蓝色溶液为含有Cu2+的溶液,因此该溶液为Cu(NO3)2。
答案(1)甲:C 乙:HNO3 丙:Cu A:CO2与NO2
B:CaCO3 C:NO D:Cu(NO3)2
(2)C+4HNO3(浓) CO2↑+4NO2↑+2H2O
加热
====
8.(14分)(2011·秦皇岛高一检测)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1)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实验现象为_________。
(2)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
(3)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
(4)若将12.8 g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消耗完时,共产生气体5.6 L(标准状况下)。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______。
【解析】(1)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 ==== Cu(NO3)2+2NO2↑+2H2O。(2)铜跟浓硝酸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浓度不断减小,故反应最后阶段发生的是铜与稀硝酸的反应。(3)反应停止后,反应体系中有:Cu、Cu2+、NO3-,加入稀硫酸后,H2SO4电离出H+,又“生成了HNO3”,故又会有Cu溶解。(4)产生的5.6 L气体是NO2和NO的混合气体。根据N原子守恒可算出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再根据Cu的量可算出显酸性的HNO3的物质的量[Cu反应后转化为Cu(NO3)2,故显酸性
的HNO3的物质的量应为Cu的物质的量的2倍]。消耗HNO3的
总物质的量=起酸作用的HNO3物质的量+被还原(起氧化剂
作用)的HNO3的物质的量。铜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起酸性作用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0.2 mol×2=
0.4 mol,NO2和NO的总物质的量为: 0.25 mol,
则起氧化剂作用的HNO3(即被还原的HNO3)总物质的量为
0.25 mol,故总共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0.4 mol+0.25 mol=0.65 mol。
答案:(1)Cu+4HNO3(浓) ==== Cu(NO3)2+2NO2↑+2H2O
铜片逐渐溶解,溶液逐渐变蓝色,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2)3Cu+8HNO3(稀) ==== 3Cu(NO3)2+2NO↑+4H2O
(3)加入稀硫酸后,H2SO4电离出H+,与原溶液中的NO3-构成强氧化性条件(即相当于溶液中又“生成了稀硝酸”),因此Cu又会溶解,铜片上产生气泡 (4)0.65 mol
【规律方法】硝酸与金属反应后的产物与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