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基础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八王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内战。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A.晋怀帝 B.晋惠帝 C.晋文帝 D.晋武帝
2.魏晋时期民族内迁中原的北方民族不包括
A.女真 B.鲜卑 C.匈奴 D.氐族
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内迁开始于
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4.以下示意图是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的政局演变过程,它反映了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5.“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中把都城设在洛阳的是
①东汉 ②西晋 ③东晋 ④曹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最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是
A.魏 B.吴 C.东晋 D.西晋
7.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部分朝代的更替情况,其中口中的朝代应是
A.秦、隋 B.西晋、唐 C.秦、西晋 D.秦、元
8.“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中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是由谁来完成的
A.秦始皇 B.司马炎 C.汉武帝 D.曹操
9.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 ②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③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 ④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暴政
A.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其中不包括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蒙古族
11.一旦气候变冷,漠北少数民族的畜牧业必然受到影响,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于是不得不进攻中原,向南迁移,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 中国战争关系研究》。由此可以推断
A.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与气候变化无关
B.气候变冷和食物短缺是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根本原因
C.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暖时期
D.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政权更替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3.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是西晋与秦朝的相同之处
A.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B.都是在少数民族的进攻下灭亡的
C.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都不长 D.都是一个统一的王朝
14.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北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B.民族交融和江南的开发
C.江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D.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15.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只维持不到40年。其走向衰落的标志是
A.游牧民族內迁 B.匈奴起兵反晋 C.八王之乱 D.洛阳失陷
16.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A.西汉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17.两晋时期,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材料反映了两晋时期
A.对外交往频繁 B.民族交融现象 C.社会生活丰富 D.政治局势动荡
18.西晋初年实行分封诸王的措施,最终使得诸王势力日益强大,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民众反抗 C.政治腐化 D.“五胡”内迁
19.三国建立实现了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西晋的建立完成了国家统一。西晋的建立者以及该政权完成统一的标志分别是
A.司马炎、西晋灭蜀 B.司马炎、西晋灭吴 C.司马睿、西晋灭蜀 D.司马睿、西晋灭吴
20.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1.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诗中所述的秦王是谁?写出“秦王扫六合”的完成时间。
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家思想的地位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哪一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哪一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22.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舟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初几任皇帝最为重视的就是国之命脉农业的发展。汉文帝曾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农桑。
——《汉书》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统治措施?材料中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3.根据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下图
(1)哪一战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材料二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 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苏)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2)从材料二中得出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请你分析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请你举两例说明“移风易俗”的具体表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材料二: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间割器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么?
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5.B
6.D
7.C
8.B
9.C
10.D
11.D
12.C
13.B
14.B
15.C
16.B
17.B
18.A
19.B
20.D
21.(1)嬴政(或秦始皇)公元前221年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3)赤壁之战、西晋
(4)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2.(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生产方式:牛耕
(2)措施:注重农业发展,提倡以农为本。“文景之治”。
(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
(4)因素:生产工具革新;统治者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
23.(1)赤壁之战
(2)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说汉话等 穿汉服等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4)国家的局部统一、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交融
24.(1)北方战乱频繁;后果:北方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