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基础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人口大迁徙时期,请问民族流动的趋向是
A.从北方向南方流动 B.从南方向北方流动
C.从北方向东流动 D.从南方向西方流动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米饭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产量提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喜欢吃面食
3.《三字经》中诵到“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其中“都金陵”是指
A.洛阳 B.成都 C.建康 D.西安
4.《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独江东(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差(大致)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材料表明江南得到开发因素的是
A.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资治通鉴》记载:“(西晋灭亡后)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 B.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C.导致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标志着南方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6.据记载,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A.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 B.南方民族大融合 C.南方饮食结构的变化 D.中原人口的南迁
7.《中国史纲要》中说:“晋永嘉之后,北人南迁者携其桑蚕技术,促使江南桑蚕缫丝事业的兴起,丝织业原来不发达的南方地区已发展位丝织品的重要产地。”材料主要说明
A.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开发的表现
C.江南地区商业的繁荣 D.江南地区手工业的进步
8.《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南朝《宋书》记载的江南却是从“地广野丰,数郡忘饥”。说明魏晋以来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促进开发的因素有
①孝文帝改革②中原人大量南迁③自然条件优越④社会相对安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汉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南经济开发的最重要原因是
A.社会安定 B.资源丰富 C.北人南迁 D.重视农业
10.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直奔似永嘉”,折射了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永嘉南渡”的客观积极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南北人口结构达到平衡
C.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12.南京的六朝博物馆是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博物馆。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大多属于
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3.“王与马,共天下”是对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东晋
14.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D.南方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
15.东晋皇帝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大臣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个故事反映出东晋
A.奢侈腐败 B.君弱臣强 C.政治清明 D.中央集权
16.汉朝时苏南浙江一带设有稽郡北部31县,到了西晋增至5郡57县,等到了唐朝前期已增至13州74县。由此可推断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郡县增置主要是由于地方动乱
C.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 D.浙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1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景象,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①南方战乱较少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 ④北人南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伴随着陈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凋零,中国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材料中的“分裂局面”是指
A.春秋战国 B.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辽宋夏金
19.《二十四史》中有十一部都是关于一段历史的,即一志二史八书:《三国志》、《南史》、《北史》、《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这段历史是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20.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A.西汉与东汉 B.北魏与东魏 C.西晋与东晋 D.前秦与后秦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统编七年级(上)教科书
材料三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手工艺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制盐、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与城市的繁荣。南朝时期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城市。
——摘编自统编七年级(上)教科书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22.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还。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发展起来。
﹣﹣摘自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描述的水利工程是:修建于;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水利工程的建成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选做题:
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方。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现实价值?
②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上所述,归纳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分裂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军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莫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材料一中的官渡之战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曹操完成北方统-的措施。
材料二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口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目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中学比较安定。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的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任城王传》
(3)材料一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远古时期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种植农作物的技术,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进步。
——《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长江流域有代表性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名称。并分析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大江大河流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弊政),与民休息,凡事简易……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汉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初为扭转秦朝弊政推行了哪一政策?文景时期,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推动农业生产?
材料三 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材料三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与“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B
6.D
7.D
8.D
9.C
10.C
11.D
12.B
13.D
14.A
15.B
16.C
17.B
18.B
19.B
20.C
21.(1)播种工具。灌溉工具。
(2)实现局部统一;各国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关系改善;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
(3)原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4)社会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口迁徙;劳动力增加等。(任答两点即可)
22.(1)都江堰;战国时期(或秦国);影响: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成为“天府之国”。
(2)①起点:长安。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价值: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②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环境安定;南方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南方统治者注重农业发展。
(3)因素:生产工具的创新,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水利工程等。
23.(1)曹魏政权(或魏)。措施:“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组织军民屯田;取得官渡之战胜利。
(2)北方人的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北人民共同努力。
(3)迁都洛阳。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4.(1)河姆渡遗址;当时生产力低下,大江大河流域取水、灌溉方便(意思相近即可)。
(2)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3)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