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新中国成立前,“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为了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 (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关于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时间是1946年7月
B.颁布地点是陕西西安
C.此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
D.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3.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 )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从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材料评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 )
A.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解放军发动战略大决战
5.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 ( )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D.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6.《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而进行的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 )
A.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C.解放了东北全境
D.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7.“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8.毛泽东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9.电影海报是影片上映前推出的一种招贴形式,用于介绍和推广电影。以下事件中反映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说明 (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1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3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小星同学在复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时,设计了时间轴梳理史实,并搜集了材料进行分析,请你协助他完成。
【史实梳理】
(1)结合所学知识,将时间轴上的相关史实补充完整。
① ;② ;
③ ;④ ;
⑤ ;⑥ ;
⑦ 。
【材料分析】
材料一 “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它“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摘编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勒士评论报》
材料二 三大战役的胜利同样离不开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斗争艺术。……如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淮海战役,毛泽东制定了“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平津战役中……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摘编自贾丽云等《毛泽东领导的三大战役及其当代启示》
(2)依据材料一、二,归纳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感悟升华】
(3)学习了“人民解放战争”这段历史,请谈谈你的收获和感想。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蒋介石攻占张家口并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和谈大门被关死。中共中央下定决心以战争手段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在党内指示中第一次以“人民解放战争”代替之前的“自卫战争”。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表
1946年7月 1947年7月 1948年7月 1949年2月 1949年12月
人民解放军 130万 190万 280万 358万 470万
国民党军队 430万 380万 365万 204万
材料三 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国民党傅作义集团已完全陷于绝境。为了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90万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的震慑下,在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和北平许多开明人士的敦促下,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率部起义,接受了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随后,北平和平解放。
(1)据材料一,指出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1分)
(2)据材料二中表格信息,指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原因。(提示:需答对4个原因。6分)
(3)从材料三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分)
答案
1.B 2.D 3.D 4.C 5.B 6.C 7.D 8.D 9.D 10.C
11.(1)①重庆谈判;②中原解放区;③重点;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⑤中国土地法大纲;⑥辽沈;⑦南京。
(2)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斗争艺术。
(3)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国民党政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战争中至关重要等。
12.(1)人民。
(2)趋势:初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人民解放军人数不断增长并迅速反超国民党军队。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战略战术高超灵活;国民党军队起义;三大战役等战役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农民踊跃参军;等等。
(3)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军队已完全陷于绝境;共产党人具有远见卓识,重视和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傅作义对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