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城市化1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城市化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9-09 20: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城市化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课程总体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新课标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3、《城市化》的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在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二主要介绍的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人口迁移、城市化、工农业生产和地域联系等,而城市化这部分内容正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课内容对学生的价值
(1) 就目前来说,对其认识社会有帮助。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现实,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地理所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是很实用的一门学科,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2)就学生的未来而言,意义更加深远。
城市化是伴随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也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良好地理素质,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本课内容的教学价值
城市化的内容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典型的规律,依据前西德教育专家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具有“范例性的,适合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教材及其使用
1、 中图版教材内容编排上分三部分:
学生探索——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城市化的内涵
正文内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研究——中国的城市郊区化
2、教材的使用: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适当取舍与拓展
五、学情分析
1、 已经对新的学习方式有所适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有热情,易于调动情绪,在教师引导下,可以适当完成一些自主学习任务。
2、 部分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不愿在地理上多花时间,课外研究学习不积极;对新的学习方式不以为然,仍然表现为被动的依赖心理;学生素质不一,有些教学过程实施时存在时间上的局限。
六、课程目标实现的方案
1、 基本思路——根据上述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如下所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2课时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达到课标基本要求;
第3课时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应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之我见”研讨课。
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现式
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材料分析、绘图分析、阅读归纳、经验总结、课题研究
教师协助促进——创设情境、思维牵引、方法指导、课堂调控
4、课程目标实现过程(第1课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u.com)
以课标为准。凸显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获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
(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学生自己利用有关的图、表、文字资料、数据,采用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老师的协助之下,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过程与方法
发现并掌握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基本知识
课程标准
知识生成
联系生活实际,对城市化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或对中国城市化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学习价值的提升,情感价值观的进一步培养
高考资源网(www.)
www.
来源:高考资源网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