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二单元 生物实验探究题
1.小李在探究影响鱼呼吸速率(即鱼每分钟开闭鳃盖的次数)
(1)请你补全小李的猜想:
如①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度有关;② 。
(2)小李为研究水温对鱼呼吸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五条相同的金鱼放在不同的水温下(其他条件相同),测出每分钟鱼呼吸的次数,请你分别写出测量水温和时间的仪器: 、 。
(3)小李在实验中得到四组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如表:
温度(摄氏度) 18 20 22 24
呼吸速度(次/分) 92 98 106 116
请你在图中画出鱼呼吸速率与水温的关系图。
(4)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写出你所得到的结论: 。
2.针对塑料袋以及一次性塑料泡沫餐具被人们随意丢弃而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以大豆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实验,探究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回答探究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不利影响。
实验材料:2粒大豆种子、2个栽种盆、土壤、塑料袋、直尺。
操作方案:①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栽种盆分别标号为A、B,在A盆中放入普通土壤,B盆中放入等量的加入若干塑料袋的土壤。
②将两粒相同的饱满的大豆种子分别栽种在A、B两个盆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定时浇水,培养一段时间。
③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定期测量A、B两组植株的高度(如图一);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A、B两组植株根系(如图二)。
实施计划:依据计划,按步骤完成探究活动。
(1)本实验变量是 。
(2)由图一可得出实验结论为: ,A盆豆苗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
(3)本实验中只用了两粒种子,虽然都萌发生长,但是存在不合理之处,因为这种操作使实验 。
(4)改进实验后,同学们仍发现塑料袋污染的土壤中,植物生长迟缓甚至死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5)由图二的实验结果分析,你觉得导致这一实验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3.某研究机构对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和哺乳类进行调查。他们在大围山选择了40个位点设置红外相机,当有动物经过各位点时,相机会自动拍照记录。根据所拍摄照片,这次调查发现了哺乳类5目10科15种,其中食肉目有9种;鸟类7目19科55种,其中雀形目有40种。调查还统计了不同植被类型中鸟类和哺乳类的物种数,结果如下表。
植被类型 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 灌丛和灌草丛
鸟类物种数 39 29 14 32
哺乳类物种数 12 11 9 11
(1)本次调查能否记录下大围山所有的鸟类和哺乳类?
(2)本次调查统计的物种总数为 。鸟的种类在 (填植被类型)中最多。
(3)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 ,是动物生存的基础。
(4)请将阔叶林中哺乳类的物种数转化为柱状图补充在图中。
4.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模拟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并测得以下数据:
干细沙的温度 湿泥土的温度
表面 26℃ 24℃
2cm深处 24℃ 23℃
4cm深处 22℃ 22℃
6cm深处 20℃ 21℃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 。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其中的一条结论: 。
(3)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吗? 。
5.小丽是一个爱观察的初中生,一天,她发现在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有一些小孔,就问妈妈,小孔有什么作用.妈妈告诉她.这些小孔叫做气门,是蝗虫呼吸的器官.小丽有些怀疑: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部和腹部吗?会不会在头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去告诉小丽答案吧!
假 设
设计实验
实验结果: .
6.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为什么会这样?请帮助他们完成分析与探究过程。
(1)分析并作出假设:
水体表层氧含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呼吸,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可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计划:
①取甲、乙两个烧杯加入等量的水。
②取草履虫放入两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 。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据此可得出结论: 。
7.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同学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苔藓植物的根是否具有吸水的能力。请你帮忙完成实验。
(1)提出问题:苔藓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吗?
(2)做出假设: 。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取一烧杯清水,向里面滴一滴红墨水。
②准备两个培养皿,分别倒入少量稀释过的红墨水,编号为A和B。
③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苔藓植物,分为两份,一份放入A培养皿,让根与液面接触,而不要让叶片与液面接触;一份放入B培养皿让根不与液面接触,而叶片与液面接触。
④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中设置B培养皿的作用: 。
(4)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5)结论: 。
8.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知识后,小珂对环节动物蚯蚓产生了兴趣,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于是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甲、乙两个同规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湿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经烘干的同种土壤,然后在甲、乙两杯中同时各放入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同种蚯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10条蚯蚓而不是1条蚯蚓做实验,其目的是 ;
(2)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
(3)小珂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刚好覆盖土壤,发现蚯蚓都钻出了土壤,这与雨后大量蚯蚓钻出地面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你的猜想是: 。
9.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影响,他们搜集了一些资料,根据当地政府的生物多样性报告,研究了近二十年来当地稻田青蛙数量的变化。根据报告中的数据,做成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图线。
(1)根据图线中青蛙数量变化规律,请预测该地区2010年每亩稻田中青蛙的数量为 。
(2)通过调查和走访,研究小组同学了解到当地存在以下情况:①降雨量逐年减小;②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小;③工厂化水平大幅提高,兴建了许多造纸厂;④农业生产上大量施用了化肥和农药。你认为 (填序号)有可能造成当地青蛙数量的变化。
(3)该兴趣小组还认为除草剂的使用有可能是造成青蛙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他们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研究步骤如下:
第1步,将常用的稻田除草剂“稻草隆”配制成浓度为25毫克/升的溶液。
第2步,在溶液中投入30尾蝌蚪,观察蝌蚪的反应,每隔24小时记录一次。
结果如下表所示:
投放蝌蚪(尾) 蝌蚪存活数量(尾) 最后存活数(尾) 存活率(%)
24时 48时 72时 96时 120时 144时
30 29 27 25 21 17 12 12
由此,他们得出结论:除草剂“稻草隆”影响了蝌蚪的生存。
①请计算一下,表格中空格处的数据是 。
②该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
③该实验存在的一个缺陷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小李在探究影响鱼呼吸速率(即鱼每分钟开闭鳃盖的次数)
(1)请你补全小李的猜想:
如①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度有关;② 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度无关 。
(2)小李为研究水温对鱼呼吸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五条相同的金鱼放在不同的水温下(其他条件相同),测出每分钟鱼呼吸的次数,请你分别写出测量水温和时间的仪器: 温度计 、 秒表 。
(3)小李在实验中得到四组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如表:
温度(摄氏度) 18 20 22 24
呼吸速度(次/分) 92 98 106 116
请你在图中画出鱼呼吸速率与水温的关系图。
(4)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写出你所得到的结论: 鱼呼吸呼吸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1)请你补全小李的猜想:“如①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度有关”;②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度无关。
(2)测量水温和时间的仪器:温度计、秒表。
(3)小李在实验中得到四组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如表:
温度(摄氏度) 18 20 22 24
呼吸速度(次/分) 92 98 106 116
以温度为横坐标、呼吸速度为纵坐标,如(18,92)、(20,98)、(22,106)、(24,116)确定4个点,然后顺次连接,如图:
,
(4)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写出你所得到的结论:鱼呼吸呼吸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故答案为:(1)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度无关
(2)温度计;秒表
(3)
(4)鱼呼吸呼吸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2.针对塑料袋以及一次性塑料泡沫餐具被人们随意丢弃而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以大豆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实验,探究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回答探究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不利影响。
实验材料:2粒大豆种子、2个栽种盆、土壤、塑料袋、直尺。
操作方案:①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栽种盆分别标号为A、B,在A盆中放入普通土壤,B盆中放入等量的加入若干塑料袋的土壤。
②将两粒相同的饱满的大豆种子分别栽种在A、B两个盆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定时浇水,培养一段时间。
③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定期测量A、B两组植株的高度(如图一);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A、B两组植株根系(如图二)。
实施计划:依据计划,按步骤完成探究活动。
(1)本实验变量是 塑料废弃物 。
(2)由图一可得出实验结论为: 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A盆豆苗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对照作用 。
(3)本实验中只用了两粒种子,虽然都萌发生长,但是存在不合理之处,因为这种操作使实验 偶然性增大 。
(4)改进实验后,同学们仍发现塑料袋污染的土壤中,植物生长迟缓甚至死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不利影响 。
(5)由图二的实验结果分析,你觉得导致这一实验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塑料污染,植物根系无法正常发育,导致植株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 。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生长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结合实验探究中的对照试验进行回答。
【解答】解:(1)该实验操作方案:①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栽种盆分别标号为A、B,在A盆中放入普通土壤,B盆中放入等量的加入若干塑料袋的土壤。其余条件相同,因此本实验变量是塑料废弃物。
(2)根据实验结果:A盆中豆苗生长发育良好,根系发达,B盆豆苗生长发育迟缓,根系短小,因此可以得出,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A盆中放入普通土壤,土壤没有发生变化,为对照组,起对照作用。
(3)因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且种子不处在休眠期。实验时如果取两粒种子偶然性太大。所以实验时为避免偶然性常取多粒种子,如10粒。
(4)改进实验后,同学们仍发现塑料袋污染的土壤中,植物生长迟缓甚至死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不利影响。
(5)根据图二可知,B盆植株由于塑料污染导致根系无法正常生长,从而使得植物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故答案为:(1)塑料废弃物
(2)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照
(3)偶然性增大
(4)土壤中的塑料废弃物对植物生长有不利影响
(5)由于塑料污染,植物根系无法正常发育,导致植株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合理即可)
【点评】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3.某研究机构对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和哺乳类进行调查。他们在大围山选择了40个位点设置红外相机,当有动物经过各位点时,相机会自动拍照记录。根据所拍摄照片,这次调查发现了哺乳类5目10科15种,其中食肉目有9种;鸟类7目19科55种,其中雀形目有40种。调查还统计了不同植被类型中鸟类和哺乳类的物种数,结果如下表。
植被类型 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 灌丛和灌草丛
鸟类物种数 39 29 14 32
哺乳类物种数 12 11 9 11
(1)本次调查能否记录下大围山所有的鸟类和哺乳类? 不能
(2)本次调查统计的物种总数为 70种 。鸟的种类在 阔叶林 (填植被类型)中最多。
(3)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 食物 ,是动物生存的基础。
(4)请将阔叶林中哺乳类的物种数转化为柱状图补充在图中。
【分析】(1)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
(2)植物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
【解答】解:(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某研究机构对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和哺乳类进行调查。他们在大围山选择了40个位点设置红外相机,随机选了40个点进行抽查,因此不能记录下大围山所有的鸟类和哺乳类。
(2)本次调查统计的物种总数为:15+55=70(种)。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鸟的种类在阔叶林中最多。
(3)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食物来源,是动物生存的基础。
(4)阔叶林中哺乳类的物种柱状图如下:
故答案为:
(1)不能;
(2)70种;阔叶林;
(3)食物;
(4)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调查法的概念、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知识。
4.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模拟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并测得以下数据:
干细沙的温度 湿泥土的温度
表面 26℃ 24℃
2cm深处 24℃ 23℃
4cm深处 22℃ 22℃
6cm深处 20℃ 21℃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 阳光 。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其中的一条结论: 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 。
(3)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吗? 沙子表面温度高,越向深处,温度越低,蝎子是为了降低体表的温度才藏在沙子里的 。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1)该实验是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的原因,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阳光。
(2)据表中数据可见: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
(3)据表中数据可见:沙子表面温度高,越向深处,温度越低,蝎子是为了降低体表的温度才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
故答案为:(1)阳光
(2)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其他合理结论均可)
(3)沙子表面温度高,越向深处,温度越低,蝎子是为了降低体表的温度才藏在沙子里的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5.小丽是一个爱观察的初中生,一天,她发现在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有一些小孔,就问妈妈,小孔有什么作用.妈妈告诉她.这些小孔叫做气门,是蝗虫呼吸的器官.小丽有些怀疑: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部和腹部吗?会不会在头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去告诉小丽答案吧!
假 设 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部和腹部
设计实验 取两只个体相似的活蝗虫,分别放进甲乙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将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浸没在水里,只露出胸、腹部;乙试管中的蝗虫的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只露出头部,然后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甲试管中的蝗虫存活,乙试管中的蝗虫死亡. .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蝗虫的呼吸器官是位于胸腹部的气管,解答时从蝗虫特点作出假设,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方面切入.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作出假设:对提出问题(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部和腹部吗?会不会在头部?) 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部和腹部
实验步骤:取两只个体相似的活蝗虫,分别放进甲乙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将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浸没在水里,只露出胸、腹部;乙试管中的蝗虫的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只露出头部,然后进行观察.
实验预期结果:甲试管中的蝗虫存活,乙试管中的蝗虫死亡.
故答案为:假设: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部和腹部
设计实验:取两只个体相似的活蝗虫,分别放进甲乙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将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浸没在水里,只露出胸、腹部;乙试管中的蝗虫的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只露出头部,然后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甲试管中的蝗虫存活,乙试管中的蝗虫死亡.
【点评】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6.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为什么会这样?请帮助他们完成分析与探究过程。
(1)分析并作出假设:
水体表层氧含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呼吸,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可作出假设: 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
(2)制订并实施计划:
①取甲、乙两个烧杯加入等量的水。
②取草履虫放入两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 不放置细纱网 。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据此可得出结论: 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1)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草履虫通过表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水体表层含氧量丰富;而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据此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2)①取甲、乙两个烧杯加入等量的水。
②取草履虫放入两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相同,要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③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故乙烧杯不放置细纱网。
(3)根据实验现象: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生活,可以得出结论: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1)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2)不放置细纱网;
(3)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点评】解题的而关键是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7.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同学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苔藓植物的根是否具有吸水的能力。请你帮忙完成实验。
(1)提出问题:苔藓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吗?
(2)做出假设: 苔藓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 。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取一烧杯清水,向里面滴一滴红墨水。
②准备两个培养皿,分别倒入少量稀释过的红墨水,编号为A和B。
③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苔藓植物,分为两份,一份放入A培养皿,让根与液面接触,而不要让叶片与液面接触;一份放入B培养皿让根不与液面接触,而叶片与液面接触。
④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中设置B培养皿的作用: 对照 。
(4)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A培养皿中苔藓植物的叶片颜色不变,B培养皿中苔藓植物叶片变红 。
(5)结论: 苔藓植物的根不能吸收水分,水分是苔藓植物根之外的结构吸收的 。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提出问题:苔藓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吗?
(2)做出假设:苔藓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取一烧杯清水,向里面滴一滴红墨水。
②准备两个培养皿,分别倒入少量稀释过的红墨水,编号为A和B。
③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苔藓植物,分为两份,一份放入A培养皿,让根与液面接触,而不要让叶片与液面接触;一份放入B培养皿让根不与液面接触,而叶片与液面接触。
④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中设置B培养皿起到对照的作用;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只起固定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苔藓植物通常具有茎、叶的分化,但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都没有输导组织,叶中没有叶脉,因此不能运输水分。因此,苔藓植物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所以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A培养皿中苔藓植物的叶片颜色不变,B培养皿中苔藓植物叶片变红;
(5)结论:苔藓植物的根不能吸收水分,水分是苔藓植物根之外的结构吸收的。
故答案为:
(2)苔藓植物的根不能吸收水分;
(3)对照;
(4)A培养皿中苔藓植物的叶片颜色不变,B培养皿中苔藓植物叶片变红;
(5)苔藓植物的根不能吸收水分,水分是苔藓植物根之外的结构吸收的。
【点评】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或关于生活环境的知识,仔细分析题意,应该能总结出答案。
8.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知识后,小珂对环节动物蚯蚓产生了兴趣,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于是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甲、乙两个同规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湿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经烘干的同种土壤,然后在甲、乙两杯中同时各放入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同种蚯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10条蚯蚓而不是1条蚯蚓做实验,其目的是 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2)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水分 ;
(3)小珂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刚好覆盖土壤,发现蚯蚓都钻出了土壤,这与雨后大量蚯蚓钻出地面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你的猜想是: 当水浸入土壤后,土壤中缺少空气,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1)在实验时,可可同学每组各用5条蚯蚓做实验而不是1条,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水。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水分。
(3)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需要呼吸空气中氧,大雨过后土壤缝隙被水填满空气减少,蚯蚓为了呼吸纷纷钻出地面。
故答案为:
(1)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水分
(3)当水浸入土壤后,土壤中缺少空气,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点评】解决此题要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
9.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影响,他们搜集了一些资料,根据当地政府的生物多样性报告,研究了近二十年来当地稻田青蛙数量的变化。根据报告中的数据,做成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图线。
(1)根据图线中青蛙数量变化规律,请预测该地区2010年每亩稻田中青蛙的数量为 5只左右 。
(2)通过调查和走访,研究小组同学了解到当地存在以下情况:①降雨量逐年减小;②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小;③工厂化水平大幅提高,兴建了许多造纸厂;④农业生产上大量施用了化肥和农药。你认为 ①②③④ (填序号)有可能造成当地青蛙数量的变化。
(3)该兴趣小组还认为除草剂的使用有可能是造成青蛙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他们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研究步骤如下:
第1步,将常用的稻田除草剂“稻草隆”配制成浓度为25毫克/升的溶液。
第2步,在溶液中投入30尾蝌蚪,观察蝌蚪的反应,每隔24小时记录一次。
结果如下表所示:
投放蝌蚪(尾) 蝌蚪存活数量(尾) 最后存活数(尾) 存活率(%)
24时 48时 72时 96时 120时 144时
30 29 27 25 21 17 12 12
由此,他们得出结论:除草剂“稻草隆”影响了蝌蚪的生存。
①请计算一下,表格中空格处的数据是 40% 。
②该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 除草剂对青蛙的生存有影响吗?
③该实验存在的一个缺陷是 缺少对照实验 。
【分析】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步骤。
【解答】解:(1)根据图中青蛙数量的变化规律,预测该地2010年每亩稻田中青蛙的数量为5只左右。
(2)威胁青蛙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水污染,农田被侵占等,破坏了青蛙的生存环境,导致青蛙数量减少;以及人类的大量捕杀,此外降雨量的减少也是威胁青蛙生存的原因。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3)①存活率=最后存活数/投放蝌蚪数×%=12/30×%=40%。
②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步骤。该兴趣小组认为除草剂的使用有可能是造成青蛙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是:除草剂对青蛙的生存有影响吗?
③该实验不能保证实验结果只是又除草剂而引起的,原因是缺少对照实验。应该选择等量的相同的水,放入相同数量的蝌蚪。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作为对照组。
故答案为:(1)5只左右;
(2)①②③④;
(3)①40%②除草剂对青蛙的生存有影响吗?③缺少对照实验
【点评】正确分析图表是解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