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创作背景
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初读文本,梳理行文思路
1、阅读标题,完成填空
“故都”是指当时许多人叫的北平,作者之所以用“故都”一词,含有深切的 之意和文化 ;也是一种 的情绪。“秋”字交代了写作 和描写的 。
眷恋 底蕴 繁华褪尽、荒凉落寞 时令 内容
2、阅读正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行文脉络。
1)小题
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用:概括全文主旨,奠定情感基调,总领全文
2)小题
故都的秋
总起
主体
总结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故都秋景图
秋晨小院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闲人图
秋日胜果图
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精读文本,赏析美景,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的散文,像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又像一首首震撼心灵的诗。“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作家刻意追求的境界。一篇散文既要有“景”,也要有“情”,人们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评价它。本篇散文就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值得我们仔细赏鉴。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本文主体部分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每幅图景的中心事物,每幅图景运用的主要的描写方法。
2.本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五幅图景都统摄在“清、静、悲凉”的特点和情感中,请结合每幅图景具体分析。
3.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句子简要说明。
4.在第3题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为什么作者看到故都秋景会有“悲凉”的情绪?请结合文本、创作背景和作者个人感受等角度加以探究。
探讨与分享
探讨:
1、个人探究
2、小组探讨
分享:
每个小组派名同学进行分享
第1题:
图景名称 中心事物 描写方法 秋晨小院 训鸽、日光、牵牛花 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情景交融
秋槐落蕊 落蕊 视觉与触觉结合 秋蝉残声 秋蝉声 渲染 秋雨闲人 秋雨、闲人 神态、语言 秋日胜果 枣子 比喻、衬托 第2题:
图景名称 清、静、悲凉
秋晨小院 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
秋槐落蕊 ①“脚踏上去……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残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秋雨闲人 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
秋日胜果 “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第3题:
相关句子: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为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情感:向往、热爱、迷恋、眷恋
第4题:
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可以归为两个方面: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2)主观原因:
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的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他情感色彩的外显。
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秃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
文人的“悲秋情结”。
再读文本,赏析手法,品味语言
《故都的秋》在语言艺术方面很有特色,可以从遣词造句、句式特点、语言风格、手法技巧、语言韵味、篇章结构等角度加以赏析。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本文写故都的秋,却在第2段和第13段写了江南秋景,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2、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却在第12段插入了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有人认为此段纯属多余应删除,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理理由。
3、《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在语言上特别见功力,极具特色,请赏析下列语句。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试从句式角度进行品味。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试加以分析。
探讨与分享
探讨:
1、个人探究
2、小组探讨
分享:
每个小组派名同学进行分享
第1题:
作用: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段,后者在第13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第2题示例:
不同意。
理由: 主要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文人对秋的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主旨。
第3题:
《故都的秋》具有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如“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章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而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谓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慢”( man )、“润”( run )、“淡”( dan )声调相同,这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整齐的语句,具有音韵之美。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
第4题:
(1)采用排比手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2)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3)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以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了然于胸。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一、阅读《故都的秋》,完成1-4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B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
C .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
D .三、四、五段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 .写北国的槐树,花铺满地,这是视觉形象;脚踏花地,这是触觉感受。视觉与触觉相结合,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C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 .选材要与主旨及感情基调相合。作者追求“清”“静”,内心笼罩淡淡的“悲凉”,因而文中所选景物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3、《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作者没有从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宫殿、园林着笔,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著名景点也只一笔带过,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请结合文本和作者自身经历加以探究。
二、语言运用题
5、老师让大家用一个比喻句概括一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也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请你按照上面的要求,也写两个句子。
6、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课文中故都的秋景连缀成文。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表露出人物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