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01)六年级科学上册 2.1 地球的形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01)六年级科学上册 2.1 地球的形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3 17:4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 目 科学 班 级 六年级 教 师 时 间
课 题 2.1.地球的形状 课 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科学结论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学具准备 伞、纸船、多媒体等
学 习 过 程 设 计 备 注
【情景导入】(2分钟) 出示地球课件, 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合作探究】(25分钟) 活动一、 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很好奇,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认识它。那他们在认识地球的形状时会怎样做呢?在这个过程中会受碰到哪些困难呢?(根据生活依据进行猜想)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小组汇报 教师评价 2、那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认识是什么吗?( 出示图片资料,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人们对地球又有了新的认识。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1)课件播放“月食过程”, 提问:你觉得通过月食的景象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 (2)教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呢?(同桌讨论汇报) 教师小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还要不断的通过探究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4、随着人们看到航船在海平面消失和出现的现象以后,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航行出现的不同现象 分组实验:进港——出港、球面——平面 注意事项: a、船在伞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伞面的顶端保持水平。 b、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平。 c、重点观察桅杆和船身的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记录。 (3)小组汇报展示。 (4)教师评价小结: 实验现象——a、假设地球表面为平面(船身、桅杆同时出现或消失) b、假设地球表面为球面(船进港时,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见船身;船出港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和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一样。) 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 5、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1)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这次实验成功的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太空中亲眼看到地球的样子。
(1)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离开地球进入太空,从太空中观察到了地球,再次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这个观点是对的。 (2)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小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活动二、认识地球的大小 1、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2、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学生猜想、回答) 【拓展应用】(3分钟) 地球是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保户它? 【总结评价】(15分钟) 检测、评价(6分钟) 1、古人凭( )认识地球,提出了“ ”的猜想 2、( )环球航行,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 ) 3、通过观察研究,人们知道了地球是( ) 4、( )美国人登上月球,拍摄到了地球照片。 5、2003年我国宇航员( )乘坐“神舟5号”飞船绕地球飞行( )圈。 6、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赤道半径( )千米,地球表面积( ) 平方千米。 二、交流展示(3分钟) 三、学生评价(3分钟):交流本课收获。 四、教师点评(3分钟):总结本课学生学习情况。
板书 2.1.地球的形状 天圆地方(猜想) 麦哲伦航行(实践) 宇航员、卫星(精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