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6.3汽化与液化
1.下列情景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露珠形成
C. 湿手烘干 D. 蜡烛滴“泪”
2.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3. 在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发现甲房间内产生的“白气”比乙房间的多,试判断哪个房间的气温比较高( )
A.甲高 B.乙高 C.一样高 D.无法判断
4.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月壤成功返回地球。返回器外涂有一层烧蚀材料,当其进入人气层摩擦产生高温时,材料中部分物质会从液态变为气态而吸热,防止返回器温度过高。上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汽化
5. 如图,将敞口锥形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停止沸腾,立即用一铜片紧紧盖住锥形瓶,并在铜片上放一大块冰,发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B.放在金属片上的冰会液化吸热
C.在金属片上放冰后,锥形瓶内的气体温度下降,气压减小
D.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6. 淡水危机对我们人类来说始终存在,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下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凝固 D.蒸发、液化
7. 冬天早晨,爸爸送小柯上学。开了一段路后,小柯发现汽车前挡风玻璃发雾变模糊;爸爸开启除雾装置,一会就变得清晰了。关于以上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内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启动车外的雨刮器可以除雾
D.除雾装置加速了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
8. 杭州正在修建地铁,在它的四周围栏上而安装了大量的喷雾装置,可见很多的“白汽”,如图。这些“白汽”不断喷洒,不断消失,有关“白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白汽”是水蒸气 B.“消失”是汽化现象
C.“喷洒”是蒸发现象 D.“消失”时需要放热
9. 人造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时,其朝阳面和背阳面的温差很大,科学家用一种传热性能比金属高出几千倍的装置——热管,使卫星外壳内温度保持均衡。热管是一根封闭的抽掉空气的金属管,管壳的外面衬了一层叫做吸收芯的多孔材料,芯内装有易蒸发的物质(如酒精)循环流动。当图中A端温度比B端高得多时,热管的传热主要依靠的是( )
A.A端吸热沸腾,B端凝固放热 B.A端吸热蒸发,B端凝固放热
C.A端吸热蒸发,B端液化放热 D.A端吸热后直接流到B端放热
10.以下实例中液化方法与其他都不同的是( )
A.煤气罐中的液体
B.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
C.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
D.推压活塞,注射器内重新出现液态乙醚
11. 鲜蒸锅近年来在杭州兴起。其做法是将食物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它主要利用水蒸气蒸熟食物,水蒸气____(填“吸热”或“放热”)后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液态水,能保持海鲜的原汁原味。水沸腾后打开锅盖,改用小火蒸煮,发现水不再沸腾,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形成小水珠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该过程中要_________ (选填“吸热”或“放热”)。
13. “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百姓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
14. 小柯在家煮面条时发现:开着燃气灶煮面条的时候,水沸腾后,锅上方几乎看不到“白气”把燃气灶的火熄灭后,短时间内水还在沸腾,此时锅的上方出现大量“白气”,请用科学原理解释熄火前后两个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15. 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明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比较发现高于。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小科认为仅凭“高于”的现象还不足以证明小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
(3)小科的改进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___________;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若___________,则可以验证小明的结论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
A.冰雪消融,冰直接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湿手烘干,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是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详解】
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详解】
“白气”是水壶中喷出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外界温度越低,水蒸气液化越明显。甲房间内产生的“白气”比乙房间的多,说明甲房间的气温比乙房间的低,即乙房间的气温较高。
故选B。
4.【答案】D
【详解】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故D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详解】
A、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保持温度不低于沸点,选项正确;
B、放在金属片上的冰会吸热熔化,气体转化为液体为液化,选项错误;
C、在金属片上放冰后,锥形瓶内的气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产生的气压减小,选项正确;
D、锥形瓶内的气体温度下降,气压减小,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说明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选项正确;
故选B。
6.【答案】B
【详解】
海水从右上方的管中进入,流到左下角设备中被加热,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海水液化成淡水,下面的盐水再流入右边的设备,二次淡化。最后盐水流出。故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故选B。
7.【答案】D
【详解】
AB.冬天早晨车内热、车外冷,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而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内表面。故AB错误;
C.小水滴是附着在玻璃内表面,所以启动车外的雨刮器不可以除雾,故C错误;
D.除雾装置加快了小水珠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小水珠的蒸发,即加快了小水珠的汽化。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B
【详解】
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此过程会放出热量;“白汽”不断喷洒,不断消失,是小水滴汽化形成水蒸气,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正确。
故选B。
9.【答案】C
【详解】
“热管”里面的液体会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而汽化,当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一端时遇冷从气态变成液态而液化,同时放出热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
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A、煤气罐中的液体是通过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得到的;
B、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也是通过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得到的;
C、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即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液化的;
D、推压活塞,注射器内重新出现液态乙醚,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成液态乙醚的.
故选:C.
11.【答案】放热 液化 大量水蒸汽液化放热,当水通过加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时,水温会下降,水温下降,低于沸点后水不再沸腾
【解析】
海鲜蒸锅近年来在杭州兴起。其做法将食物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能保持海鲜原汁原味,主要是利用水蒸气蒸熟食物,水蒸气放热后液化而形成液态水。水沸腾后打开锅盖,改用小火发现不再沸腾,可能是由于水吸收的热量小于散失的热量。
12.【答案】液化 放热
【解析】
【详解】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物质液化过程需要放出。
13.【答案】液化 不会
【详解】
[1]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液滴,形成“白气”。
[2]沸腾需要的条件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同时还要继续吸热。由于将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大煲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所以,里面的水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
14.【答案】见解析
【详解】
开着燃气灶煮面条的时候,水沸腾后,环境温度较高,水蒸气液化放热程度小,形成的“白气”就较少;而在熄火后,环境温度降低,大量水蒸气放热液化,“白气”就增多。
15.【答案】液化 100℃的水蒸气和液化后的100℃的水比冷水的温度高,冷水吸热 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处 t3<t2
【详解】
(1)[1]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水,所以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2)[2]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100℃的水蒸气和液化后的100℃的水比冷水的温度高,冷水吸热温度升高,所以t2高于t1。
(3)[3][4]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6.3汽化与液化
教学设计
课题 汽化与液化 单元 4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上
学习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2.能说出气体液化的方式。
重点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难点 用液化现象解释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早晨玻璃窗内侧上的水滴;早晨出现在草或树叶上的露珠以上现象是水蒸气在玻璃上或在草和树叶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你知道气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液化吗?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通过思考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液化相关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液化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常见的液化现象(1)雾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悬浮于空气中的灰尘上,形成了雾。(2)露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形成了露。(3)水烧开后从壶嘴喷出“白气”从壶嘴喷出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了液态。(4)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冒“白气”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成了液态。(5)冬天进屋时呼出的“白气”特别提醒!从壶嘴喷出的“白气”、雪糕冒出的“白气”,其实都是大量悬浮在空气的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注意: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是水蒸气。3.水蒸气液化实验如图所示,烧杯里盛有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片的下表面会出现什么变化?请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现象:玻璃片的下表面会出现了小水滴。这是因为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玻璃,液化成小液滴。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液化成为液体。二、液化的方式1.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1)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或碰到热气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因为室内或热气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到镜片上。(2)刚从冰柜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液化形成的。(3)降温液化的局限性①低温技术要求很高,实际上不容易获得低温;②许多物质不可能在低温环境下使用,如液化石油气。那么,除了降低温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发生液化呢?2.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活动:乙醚液化实验(1)实验器材乙醚、注射器、橡皮帽(2)实验步骤:①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②握住注射器的下端,注射器内的乙醚呈现______________。③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气体将_______。答案:气态 液化视频:乙醚液化实验实验表明,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气体打火机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3.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在运载火箭里,是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存。4.与液体的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5.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规律在科技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度差高达 250℃左右。为了使卫星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思考讨论:阅读课文153页,说一说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的热管传热原理。参考答案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思考与讨论: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参考答案:水沸腾后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白气”,而紧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没有液化,因而看不到“白气”。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被 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水蒸气烫伤参考答案:这是因为100° C的水蒸气首先要液化为100° C的水,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100° C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C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视频:电冰箱的工作原理课堂练习1.洗完澡后,浴室内的镜面上常会有一层水雾。镜面上产生水雾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水的汽化 B.水蒸气的液化 C.水蒸气的凝固 D.水蒸气的凝华【答案】B2.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答案】C3.演出时,舞台上用弥漫的白色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A.某种燃烧物形成的烟气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雾”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成的“雾”【答案】C4.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形成这些“白气”的物态变化是_____,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_____的气温较高。【答案】液化 乙5.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蒸汽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_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答案:液化 放出 上 学生了解记忆常见的液化现象学生阅读记忆“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学生动手做水蒸气液化实验,并说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液化的方式学生了解液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动手操作乙醚液化实验并填空观察图片观察运载火箭学生阅读课文说一说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的热管传热原理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液化现象让学生了解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是水蒸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了解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了解在运载火箭里,是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运用液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巩固本节的知识
课堂小结 梳理自己本节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表述,查漏补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补充。
板书 一、液化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常见的液化现象:雾、露的形成,玻璃窗上的水雾,打开棒冰纸,棒冰冒出的“白气”等。与液体的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二、液化的方式1.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2.与液体的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露的形成
雾的形成
汽化与液化
液化
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常见的液化现象
降温使气体液化
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液化的方式
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4.6.3汽化与液化
浙教版 七年级上
新知导入
早晨玻璃窗内侧上的水滴以及出现在草或树叶上的露珠是水蒸气在玻璃上或在草和树叶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你知道气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液化吗?
新知讲解
一、液化
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常见的液化现象
(1)雾的形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悬浮于空气中的灰尘上,形成了雾。
新知讲解
(2)露的形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形成了露。
(3)水烧开后从壶嘴喷出“白气”。
从壶嘴喷出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了液态。
(4)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冒“白气”。
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成了液态。
(5)冬天进屋时呼出的“白气”。
新知讲解
特别提醒!
从壶嘴喷出的“白气”、雪糕冒出的“白气”,其实都是大量悬浮在空气的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注意: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是水蒸气。
新知讲解
3.水蒸气液化实验
如图所示,烧杯里盛有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片的下表面会出现什么变化?
请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新知讲解
现象:玻璃片的下表面会出现了小水滴。
这是因为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玻璃,液化成小液滴。
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液化成为液体。
新知讲解
二、液化的方式
1.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
(1)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或碰到热气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这是因为室内或热气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到镜片上。
新知讲解
(2)刚从冰柜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液化形成的。
新知讲解
(3)降温液化的局限性
①低温技术要求很高,实际上不容易获得低温;
②许多物质不可能在低温环境下使用,如液化石油气。
那么,除了降低温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
发生液化呢?
新知讲解
2.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1)实验器材
乙醚、注射器、橡皮帽
(2)实验步骤
①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
活动:乙醚液化实验
新知讲解
②握住注射器的下端,注射器内的乙醚呈现—————。
③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气体将——————。
气态
液化
新知讲解
视频:乙醚液化实验
实验表明,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新知讲解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
气体打火机
新知讲解
3.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卫星
液氢箱
液氧箱
第三级
第二级
第一级
运载火箭
在运载火箭里,是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存。
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
新知讲解
4.与液体的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5.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规律在科技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吸热
放热
为了使卫星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
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度差高达 250℃左右。
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阅读课文153页,说一说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的热管传热原理。
参考答案: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热管传热原理图
气腔
吸液芯
金属外壳
吸热
放热
合作探究
思考与讨论: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参考答案:水沸腾后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白气”,而紧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没有液化,因而看不到“白气”。
合作探究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被 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
参考答案:这是因为100° C的水蒸气首先要液化为100° C的水,放出大量的热;
所以被100° C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C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
水蒸气烫伤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新知讲解
视频: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课堂练习
1.洗完澡后,浴室内的镜面上常会有一层水雾。镜面上产生水雾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水的汽化
B.水蒸气的液化
C.水蒸气的凝固
D.水蒸气的凝华
B
课堂练习
2.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C
课堂练习
3.演出时,舞台上用弥漫的白色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
A.某种燃烧物形成的烟气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C
课堂练习
4.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形成这些“白气”的物态变化是_____,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_____的气温较高。
甲 乙
液化
乙
课堂练习
5.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蒸汽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_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上
液化
放出
课堂总结
汽化与液化
液化
常见的液化现象
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液化的方式
降温使气体液化
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露的形成
雾的形成
板书设计
一、液化
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常见的液化现象:雾、露的形成,玻璃窗上的水雾,打开棒冰纸,棒冰冒出的“白气”等。
二、液化的方式
1.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2.与液体的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5.6题
2.做本节的同步练习册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