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3 16: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赣州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下表所示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通行版的《论语》“热词”进行检索的结果(由高到低)。表中数据可用于佐证早期儒学
A.揭示了天人关系的基本内涵 B.蕴含对道德人伦的深切关怀
C.主张用“仁”的思想改良制度 D.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民本思想
2.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比如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崇尚“天籁”音乐。这些不同主张反映了
A.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反映 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 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
3.有学者写道,直到“西汉文景时期,文化上的战国局面依然存在”,“当时一些儒家学者和大臣站出来,批判法家学说和秦朝的法治政策,警告汉朝皇帝,秦朝的老路走不通”。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意在
A.批判秦代严刑苛法的恶果 B.阐述文化“大一统”之必要
C.践行“无为而治”的要求 D.推动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需要
4.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代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这种变化(  )
A.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 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C.削弱了宗法血缘的影响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
5.有学者认为,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这说明
A.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B.战乱时代人们渴求精神安慰
C.道家针对生老病死作出解释 D.佛教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
6.明代,赵瓮“常念丽江丧祭过侈,乃取考亭(书院名,朱熹曾于此讲学)《家礼》,酌以俗宜,编次为书,名曰《丧礼仪节》。发梓以遗乡闾,乡人翕然从之”。此外,“如冯善、汪堤、吕坤、宋氟吕维祺等人无不如此”。这反映出明代部分学者
A.助长了基层社会奢靡之风 B.恪守程朱理学的人伦规范
C.注重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 D.力推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
7.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但曲,魏晋以来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时人)喜欢劲歌狂舞;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导致吴歌表现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异端思潮的影响 B.散曲等艺术形式冲击
C.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 D.人们个性受到了压抑
8.李贽在《焚书·豫约·感慨平生》冲写道:“今我亦出家,宁有过人者 盖大有不得已焉耳。缘我平生不受属人……只以不愿属人管一节。既弃官,又不肯回家,乃其本心实意。”这体现了李贽
A.反抗压迫的诉求 B.进步的民主思想
C.挑战权威的勇气 D.矛盾的自由追求
9.王夫之说“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寄于五藏,待感于五官。肝、牌、肺、肾,魂魄志思之藏也,一藏失理而心之灵已损矣。无目而心不辦色,无耳而心不知声,无手足而心无能指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废矣,”这反映出王夫之
A.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心性” B.具有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观
C.具有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观 D.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
10.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古学(经学)为己任;或独辟蹊径,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探究“切用于世”的学问;或会通西学,倾心于“质测之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
A.批判和否定了孔孟儒学 B.促使正统思想发生改变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抨击了理学的空疏之弊
11.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
12.如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科技著述及其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著述 内容
《孙子算经》 以问题集成的方式列举基本概念、定理和生活运用实例
《九章算术注》 用不同方法证明《九章算术》中常用的定理和公式
《齐民要术》 收录农牧业生产、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
A.科学技术体系臻于完善 B.科技的理论价值受到重视
C.科技研究重经验轻原理 D.文化多元推动了科技创新
13.下图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行书作品《珊瑚帖》,此帖中的“珊瑚一枝”,笔划尤重,所画的珊瑚笔架更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体现了米芾“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创作理念。由此可知,米芾的书法创作
A.继承了王羲之行书风格 B.开启了书画结合的先河
C.凸显了对“意趣”的追求 D.蕴含了理学的求实精神
14.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序中说:“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同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也强调小说要写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用“极近人之笔”,描写眼前事物,状写市井百态。这体现了当时
A.反传统思想得到传播 B.小说已进入总结阶段
C.文学创作陷入了困境 D.市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15.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省略了原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比较集中地论述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倡导一种具有竞争性的、富有生机的、新的进化伦理观念。这反映出严复
A.挽救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 B.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C.未能完整理解进化论思想 D.要求道德重建和人格重塑
16.有学者认为,“该书”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书中的设想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该书”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伸民权”,“设议院”
17.鲁迅先生针对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说过女主人公娜拉出走之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东西之类。”这说明当时社会( )
A.鼓吹个性解放 B.女性走向自由
C.封建礼教盛行 D.亟需根本改造
18.《重说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到“宋朝的平话就是白话文小说,后来的很多小说、戏剧基本上是白话体,清末报刊也有采用白话体的。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则是强调 与传统古文体的决裂和很强的欧化意味。”该言论折射出
A.文学革命的时代特征 B.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
C.传统文化遭灭顶之祸 D.向西方学习符合国情
19.1919年12月,胡适说:“从前的人说妇女的脚越小越美。现在我们不但不认小脚为美,简直说这是惨无人道了。十年前,人家和店家都用鸦片敬客。现在鸦片烟变成禁品了。二十年前,康有为是洪水猛兽一般的维新党。现在康有为变成老古董了。”胡适旨在强调
A.五四政治运动推动了女性的解放 B.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C.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D.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旧价值观更替
20.“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渇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正因为如此,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中国舆论界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
A.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 B.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D.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
21.晚清民初,诸子学说被重新检视和演绎,智识阶层纷纷从中找出与民权、民生、民德、民智、民力等方面相关联的内容,如墨子、孟子学说,因其平等、兼爱、尚武等精神内核与西方某些思想相似而被重视。这一时期的古学复兴
A.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新生 B.体现了维新派托古改制的设想
C.适应了政治变革的需要 D.催生了“西学中源”说的出现
22.下列文章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论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23.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意在强调
A.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24.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他在“南方谈话”中批评了“贫穷的社会主义”,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些思想
A.实现了中国现代历史伟大转折 B.确立了丈量社会主义的新尺度
C.标志着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5.1957年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完全适应了多极化国际形势变化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第26题9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2分)
26.(9分)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27.(18分)从明清之际到近代,中国出现了两次“思想启蒙”思潮,对儒学的发展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下展开的。当时所有中国知识精英几乎有一个共识:“救亡的唯一途径就是启蒙”,而这个启蒙又是(西方)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把矛头指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正因为如此,类似于“孝道”“礼教”“男权”“纲常”“名教”等儒家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就成为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的主要目标。
——李宁宁《启蒙语境中儒学的命运与现代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主要内容及进步意义。(8分)
(2)写出材料二中“中国的启蒙运动”所指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儒家思想所产生的社会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前后两次“思想启蒙”的出发点有何不同。(2分)
28.(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在数学、传统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推动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谈》、《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农书》等。四大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罕见的篇幅来讨论朱熹的科学思想。
——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以宋明为例》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转变,为近代科技体制化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詹天佑等人倡导成立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岀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学报》;留美科学家任鸿隽等创立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1915年,中华医学会也宣告成立,并发行《中华医学》杂志。同时,各种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也相继建立,如丁文江创设的国立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社在南京设立的生物研究所等等。
——摘编自段治文《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历程》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民大飞机C919、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达的原因。(8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发展科技的启示。(3分)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特定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往往有较强的感染力,含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下表为中国近代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部分口号。
时代 口号
19世纪70—90年代 尽心爱国、开通民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20世纪初期 愿作国民之公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
20世纪30—40年代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0世纪50—60年代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20世纪70—80年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从“时代与口号”关系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反映其时代特征的口号,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不能照抄材料中的口号,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论语中“人”字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仁”“君子”等词的出现频率也相对较高,反映了早期儒学重视人际关系,人文色彩浓厚的特点,体现了对道德人伦的深切关怀,B项正确;天人关系是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的内容,早期儒学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早期儒学对道德人伦的关怀,没有体现用“仁”的思想改良制度,排除C项;民本思想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并不是早期儒学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墨子提倡节俭,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因此材料反映的各自评价音乐的标准是他们哲学认识的反映,A项正确;庄子崇尚“天籁”音乐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他两家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这些不同主张是学者们不同认识的反映,与各国现实统治需要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些不同主张不能体现文化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文景时期,文化上的战国局面依然存在’可知西汉初期,思想文化没有实现统一,据‘批判法家学说和秦朝的法治政策’可知汉朝的一些学者大臣不再认可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该学者意在说明西汉势必要实行统一思想文化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代严刑苛法的恶果,故A项错误;题意没有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故C项排除;题意没有涉及到教育的问题,故D项排除;故B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忠孝一体……行孝对象……衍生出君主”可知汉代进一步强化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排除B项;汉代宣扬忠孝一体,深受宗法血缘的影响,排除C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排除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中“终不能和……宗教相匹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佛教、道教得到很大发展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受到挑战,故A项符合题意;“战乱时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道家思想,排除C项;D项史实错误,排除。故选A项。
6.C
【详解】赵瓮面对“丽江丧祭过侈”,将《家礼》和“俗宜”相结合,编写地方礼仪规范,劝谕乡间,收到良好效果,且此类现象具有普遍性,反映了明代部分学者积极践行儒家伦理规范,C项正确,排除D项;赵瓮以儒家规范对“丧祭过侈”现象加以劝导,排除A项;“酌以俗宜”表明明代学者对程朱理学人伦规范有发展创新,排除B项。
7.D
【详解】根据“魏晋以来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时人)喜欢劲歌狂舞;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形成,受到理学的影响,使吴歌从劲歌狂舞转向浅吟低唱,这是压抑人个性的表现,D项正确;吴歌表现形式的变化是理学影响下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而非社会一段思潮的影响、散曲的冲击和国家分裂与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9.C
【详解】根据“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寄于五藏,待感于五官。肝、牌、肺、肾,魂魄志思之藏也,一藏失理而心之灵已损矣。无目而心不辦色,无耳而心不知声,无手足而心无能指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废矣”可知,王夫之认为心脏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场所,五官的感知受内部五脏决定和支配,五脏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王夫之看来,心是决定思维的器官,体现了王夫之具有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心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具有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观,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家在学术研究上更加注重实用,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这就抨击了传统理学的空疏之弊,D项正确;他们的研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批判和否定孔孟儒学,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正统思想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这一阶段出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但并没有出现民主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解析】由图中所示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是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于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孔子开创了私学,是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故C项正确;汉代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时空意识,解题时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12.B
【详解】据材料“以问题集成的方式列举……运用实例”、“收录农牧业生产、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可知古代科技注重理论的现实意义,B项正确;“体系臻于完善”有夸大之嫌,排除A项;据材料“列举基本概念”、“《九章算术》中常用的定理”可知并未轻视原理,排除C项;材料侧重科技的特点及其价值,并非科技创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材料中的“意足我自足”说明米芾的书法根据自己的个人情感而创作的,尤其是此帖中的“珊瑚一枝"的书写和“珊瑚笔架”的豪放,使米芾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C项正确;虽然米芾的行书可能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特点,但“意足我自足”说明并非是继承他人的创作风格,更不能说明是继承了王羲之风格,A项错误;书画结合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且《珊瑚帖》中所画的珊瑚笔架也并非真正的绘画,B项错误;米芾的书法是追求个性和“意境",并没有体现求实精神,D项错误。故选C项。
14.D
【详解】考査明清小说与思想启蒙。由材料“今之人,……,固多也。”、“文学批评家也强调小说要写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用‘极近人之笔’,描写眼前事物,状写市井百态”可知,他们都在强调小说要关注市井文化的丰富多样,从眼前市民生活写起,说明了市民自我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反传统思想,A项排除;明清时期是小说的繁荣时期,并未进入总结阶段,B项排除;明清小说的繁荣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发展,C项排除。故选D项。
15.A
【详解】严复译《天演论》时省略了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而且鉴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比较集中地阐述社会进化论思想,提倡富有生机的、新的进化伦理观念,这反映了严复挽救民族危亡的追切愿望,A项正确;严复倡导社会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排除B项;严复省略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并不是其未能完整理解进化论思想,而是以翻译社会进化论达到宣传教亡的目的,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得不出D项结论,故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结合材料“书中的设想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A项顾炎武的主张,排除;C项是严复的主张,排除;D项是梁启超的主张,排除。故选B项。
17.D
18.A
【详解】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与传统古文体决裂、欧化意味都与袁世凯倒行逆施的社会环境有关,虽然白话文运动中与传统古文体决裂是偏激的,但这正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交锋的客观反映,A项正确;决裂属于历史局限,但欧化不能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B项;决裂不能等同于消灭,排除C项;史料并非側重白话文运动是否符合国情,而是指出其与古代白话文运动实质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19.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对中国思想文化、伦理规范和价值体系的重估和再造,要求一种全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体系来取代旧的价值体系,材料中胡适借这一时期国人对女性小脚和鸦片烟的认识、对康有为评价的改变,表达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价值观的更替现象,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五四运动与女性解放之间的关系,且女性解放是对材料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人们对“小脚”“鸦片”“康有为”的评价改变,强调的是新价值观的重建问题,并非社会习俗变迁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知识分子对于暴力的本能反感,即强调了知识分子是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的,B项正确;材料是对十月革命的认识而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尚未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排除C项;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实在巨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明初时期,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解决的方案,诸子学说受到重视,因此当时出现了古学复兴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与传统文化的新生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托古改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西学中源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发表的著作,②《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发表的著作,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发表的著作,④《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发表的著作,所以正确的顺序应为①②③④,C项正确;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的时间早于②《井冈山的斗争》,排除A项、B项;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的时间早于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墟上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其意在强调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要性,即强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A项正确;毛泽东意在强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排除C项;“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翻后不能立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他在‘南方谈话’中批评了‘贫穷的社会主义’,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可知,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确立了丈量社会主义的新尺度,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排除A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标志着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改革进入了逐步全面展开的新时期,排除C项;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5.A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共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经济发展主张,从不切实际逐渐变得科学、成熟,这说明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故选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是对四个时期主张变化的片面解读,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完全适应了多极化国际形势变化,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就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这不是对变化的原因的分析,故排除D。
26.(1)仁政;重民、富民。(3分)
(2)不同: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君权神授)来加强君主专制,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家等具有神学(神秘)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家等学说。(6分)
27.(1)内容: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经世致用,注重实学。(3分)
意义: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5分)
(2)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2分)
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促进思想解放;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产生了消极影响。(6分)
(3)出发点:前者是矫正理学带来的社会弊端;后者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2分)
28.(1)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侧重于传统科技;种类多、覆盖面广;出现了大量的科学著作和文献。(3分)
原因: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推动;对外开放,科技文化交流频繁。(5分)
(2)政府要重视和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国家独立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科研工作要勇于创新,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3分,2点即可)
29.示例一:口号:实业救国
论证:“实业救国”是中国在19世纪末兴起20世纪初盛行的一种口号。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灾难深渊。面对苦难的中国,先进国人不懈斗争、上下求索。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19世纪末,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宣扬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爱国口号。“实业救国”口号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救国思潮。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实业救国”的命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实业救国未能实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流行口号是时代的见证,口号广泛传播反映了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利于鼓舞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示例二:口号: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论证:此口号由邓小平提出并于80年代流行于大江南北。改革开放前,人们受意识形态影响,以“计划”和“市场”作为姓“资”姓“社”的评判标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强调“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与政治制度无关,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实践中使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治思想路线的改变,“白猫黑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口号流行以来,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白猫黑猫论”也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中改变旧观念,大胆探索创新,勇于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此口号顺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反映了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传播广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口号可以是自创,只要言之有理、论证充分、史实准确、即可得分)
【详解】 根据“就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反映其时代特征的口号”,结合所学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可提出口号: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论证:可从口号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论证。背景:可从改革开放前,多数人以“计划”和“市场”作为姓“资”姓“社”的评判标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等分析。内容:可从“白猫黑猫论”强调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实践中使用等进行总结。影响:可从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等进行总结。最后总结说明,此口号顺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反映了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
(口号也可以自创,只要言之有理、论证充分、史实准确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