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采蒲台的苇第 一 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有关句子的意思。2.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3.能理解课题与内容的关系。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句子的意思。教学难点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能理解课题与内容的关系。教具准备: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3.检查预习:生朗读课文。思考提问。标小节号。(11)学习课文,理解重点句子。1.采蒲台的苇 从课题上看文章写的应该是苇,事实是不是这样?2.苇和人有什么关系呢?找出句子“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象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3.苇的作用可大了,昨天大家回去找了资料,请你完成一下填空。平日里采蒲台的人们用苇 (干什么)交流:(打苇、晒苇…)是的,在和平的时期人门依靠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经历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再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4)填空:人们用芦苇 (干什么),日本鬼子来了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游击队员 (怎么做)。小结: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第一段,再次体会一下苇和人的紧密关系。(齐读)过度:苇是白洋淀的一大特色,但这不能因此成为名胜的理由,为此文中这样写着: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1.生找到句子并用直线划出。2.Δ“名胜“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3.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用“不仅……还……”这个关联词来表述。(白洋淀成为冀中地区的名胜不仅是因为那里到处都是芦苇,景色宜人,还因为这里曾谱写着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4.小结: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使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指名读第三小节?这小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白洋淀、走进采蒲台。(舒文路读4—10节)6.生复述故事。一次,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日本鬼子围困在冰上。妇女们机智地把怀里的孩子递给村干部,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闯过了一关。后来敌人抓住了一个从苇塘打苇回来的男子,要他说出八路军在哪里,他宁死不说,被鬼子杀害了。7.请你用:没有!不是!看着图和老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8.(媒体:红旗颂) 引读。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
师: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
师:敌人听了恼羞成怒,凶残的本性霎时显露,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还在追问他是不是八路,只见他歪着头,鲜血不断地喷涌出来,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生:不是)敌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扯着嗓子喊起来——(生:没有,没有)
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全中国人民都在呐喊——(生齐读:没有!没有!)9.让我们随着音乐齐读最后一节。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注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2)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传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10.小结: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11.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12.“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指生说)
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四、 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老师现在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1.学生谈感受(提示只说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2.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媒体)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生齐读: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注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五、介绍孙犁这篇意义深远的文章出自我国当代作家孙犁之手。让我们走近孙犁。(媒体) 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具体的语文训练,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进而领悟文章的主题,有机结合理解课文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复述课文,意在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引读文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读文体会,让学生感受对作者对白洋定人民高度的评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