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综合检测(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综合检测(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3 17:56:07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综合检测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决战。此后,亚历山大历经数年征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影响是 (  )
A.征服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B.推动希腊化时代的形成
C.引发了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 
D.推动新的民族出现
解析: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动希腊化时代形成,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2.“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外部极盛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解析:材料中提到,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征战,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碰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故D项正确。
答案:D
3.亚历山大帝国瓦解了,但却把希腊文明留给后人并开花结果,希腊文明产生的果实包括 (  )
A.苜蓿、葡萄、胡瓜、胡萝卜等    
B.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C.《几何原本》、计算地球周长等   
D.“日本茶道”“下午茶”和钟表
解析:苜蓿、葡萄、胡瓜、胡萝卜等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物种交流情况,故A项错误;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文明的成就,故B项错误;《几何原本》、计算地球周长等是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成就,故C项正确;“日本茶道”“下午茶”和钟表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文化交流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C
4.在希腊化时代,西亚人为了更便利地贸易而努力学习希腊语,文化素质高者甚至能阅读希腊文学作品。犹太上层阶级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还建起希腊式剧院和健身房。这说明 (  )
A.亚历山大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B.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的逐渐融合
C.希腊化时代不同文明的交流融汇    
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西亚人为了更便利地贸易而努力学习希腊语”“犹太上层阶级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还建起希腊式剧院和健身房”可见希腊文化对西亚、中东等地区的影响,说明在希腊化时代不同文明的交流融汇,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5.《马可·波罗行纪》对日本的描写:“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这一描写 (  )
A.真实可信,影响巨大  
B.真实可信,但影响有限
C.毫无根据,亦无影响  
D.脱离现实,但影响较大
解析:欧洲人相信《马可·波罗行纪》对日本的描写,他们渴望到东方寻求黄金,因此《马可·波罗行纪》对日本的描写虽脱离现实,但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
答案:D
6.13世纪蒙古的三次西征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民族交融,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移民被称为(  )
A.畏兀儿人  B.女真人 
C.色目人   D.波斯人
解析:蒙古西征后,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迁徙,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因此答案为C项。
答案:C
7.美国是一个人种和文化的大熔炉。在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的人种不包括 (  )
A.开拓殖民地的欧洲白人殖民者
B.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
C.几乎种族灭绝的原住民印第安人
D.漂洋过海的亚洲黄种人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包括欧洲移民、非洲黑人及当地的印第安人,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8.“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这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  )
A.联邦制原则 B.权力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自由原则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787年宪法中美国国会可以对总统的权力构成制约,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故B项正确。
答案:B
9.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
A.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B.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解析: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新航路开辟,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移植到拉丁美洲,成为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A项;B、C两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D项排除。
答案:A
10.“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句话表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
①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 ②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
③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要准确理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由“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可知欧洲人民受到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而觉醒,并在思想上动摇了封建制度,①③④正确。由“反对其导师”可知拿破仑的“冒犯”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②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1.1823年,“救国协会”南方协会通过了《俄罗斯法典》,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性质是 (  )
A.激进的农奴主贵族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封建地主集团宫廷政变   
D.平民知识分子领导的农奴解放运动
解析:由“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等分析可知是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革命,故B项正确。
答案:B
12.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解析:依据“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主要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是“中体西用”,并不主张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
13.“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材料中的“开端”应该是指 (  )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主义思潮
C.民族解放运动 D.殖民主义扩张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社会主义运动与印度、埃及、非洲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和平主义思潮不可能让这些发展中国家脱离殖民地的命运,故B项错误;正是民族解放运动,使被压迫的中、印、埃、非洲诸国得以独立,故C项正确;殖民主义扩张只能让这些国家深受其害,故D项错误。
答案:C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激烈战事使大量男人上了战场。妇女进入了工厂和管理部门,接替了许多过去被认为只有男子才能承担的工作。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给人民带来无尽灾难
B.消除男尊女卑的局面
C.促使妇女地位提高
D.造成巨大劳动力缺口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量男人参与战争,使得妇女进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接替了只有男子才能承担的工作。由此可知,材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大量劳动力缺失,使得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妇女进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接替了只有男子才能承担的工作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
答案:D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的领导人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
A.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C.推动了新兴国家民族文化复兴
D.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由“帝国……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到战后亚非众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可以看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据此,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B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快速发展,民族文化逐步兴起。下列阐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
B.新加坡、韩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C.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D.在埃及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在全国各地通用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获得独立,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广泛使用,因此D项表述有误,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历史上,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不惜大动屠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
材料二 (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同时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材料三 罗马帝国将各个文明汇聚成大河,罗马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采取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存在,维护了地区和平,促进罗马帝国的强盛。同时使罗马原来隔绝的地区开始有了交流,东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频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扩张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罗马帝国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不惜大动屠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等信息可得出亚历山大的对外扩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根据材料二“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等信息可得出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第(2)问,根据材料三“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存在,维护了地区和平,促进罗马帝国的强盛”可得出罗马帝国的统治使地中海地区保持了比较长期的和平;根据材料三“罗马帝国将各个文明汇聚成大河”“罗马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采取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等信息可得出帝国境内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三“原来隔绝的地区开始有了交流,东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频繁”可得出东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频繁。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不断增多,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文明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共同发展,大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是文明交流的一种形式。
答案:(1)影响: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影响:①罗马帝国的统治,使地中海地区保持了比较长期的和平;②帝国境内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③东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频繁。
(3)认识:文明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发展。大国扩张只是文明交流的一种形式。应该促进经济文化的和平交流。(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作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
材料二 残酷的战争激化了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美国介入战争的原因是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在战后获得利益;“这项叫作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说明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结合所学可知,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战争武装了人民……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为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
答案:(1)①美国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②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③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④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2)探索:①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②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理由: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③为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④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释》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中日 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答案:信息一: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推介欧洲科技和人文知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以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著作。
信息二: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教的目的;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形成官方译书系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信息三: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或: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政治民主化的探索;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拿破仑战争中,整个德意志都被征服了,拿破仑用强制的手段强行把当时存在的一千多个德意志政治实体合并成30多个邦国,这是德意志统一的第一步。也就是这时,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形成了……抢夺殖民地使西方国家相互的关系非常紧张,冲突不断,于是这也成为一种“民族矛盾”,是抢夺殖民地的国家之间的民族利益冲突。因此,一个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因素,加一个欧洲民族矛盾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族主义”的两种不同内涵,并结合史实说明它们所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主要表现为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6分)
答案:(1) 内涵:①有利于推进民族国家形成的民族主义; ②西方国家抢夺殖民地过程中产生的民族利益冲突。影响: 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 另一方面激起了被占领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战争的失败;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展开激烈竞争, 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加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事件: 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特点: 明确提出反帝主张,要求民族平等,要求在民族团结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综合检测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决战。此后,亚历山大历经数年征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影响是 (  )
A.征服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B.推动希腊化时代的形成
C.引发了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 
D.推动新的民族出现
2.“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外部极盛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3.亚历山大帝国瓦解了,但却把希腊文明留给后人并开花结果,希腊文明产生的果实包括 (  )
A.苜蓿、葡萄、胡瓜、胡萝卜等    
B.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C.《几何原本》、计算地球周长等   
D.“日本茶道”“下午茶”和钟表
4.在希腊化时代,西亚人为了更便利地贸易而努力学习希腊语,文化素质高者甚至能阅读希腊文学作品。犹太上层阶级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还建起希腊式剧院和健身房。这说明 (  )
A.亚历山大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B.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的逐渐融合
C.希腊化时代不同文明的交流融汇    
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5.《马可·波罗行纪》对日本的描写:“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这一描写 (  )
A.真实可信,影响巨大  
B.真实可信,但影响有限
C.毫无根据,亦无影响  
D.脱离现实,但影响较大
6.13世纪蒙古的三次西征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民族交融,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移民被称为(  )
A.畏兀儿人  B.女真人 
C.色目人   D.波斯人
7.美国是一个人种和文化的大熔炉。在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的人种不包括 (  )
A.开拓殖民地的欧洲白人殖民者
B.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
C.几乎种族灭绝的原住民印第安人
D.漂洋过海的亚洲黄种人
8.“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这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  )
A.联邦制原则 B.权力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自由原则
9.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
A.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B.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10.“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句话表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
①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 ②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
③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11.1823年,“救国协会”南方协会通过了《俄罗斯法典》,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性质是 (  )
A.激进的农奴主贵族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封建地主集团宫廷政变   
D.平民知识分子领导的农奴解放运动
12.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13.“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材料中的“开端”应该是指 (  )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主义思潮
C.民族解放运动 D.殖民主义扩张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激烈战事使大量男人上了战场。妇女进入了工厂和管理部门,接替了许多过去被认为只有男子才能承担的工作。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给人民带来无尽灾难
B.消除男尊女卑的局面
C.促使妇女地位提高
D.造成巨大劳动力缺口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的领导人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
A.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C.推动了新兴国家民族文化复兴
D.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快速发展,民族文化逐步兴起。下列阐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
B.新加坡、韩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C.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D.在埃及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在全国各地通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历史上,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不惜大动屠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
材料二 (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同时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材料三 罗马帝国将各个文明汇聚成大河,罗马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采取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存在,维护了地区和平,促进罗马帝国的强盛。同时使罗马原来隔绝的地区开始有了交流,东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频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扩张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罗马帝国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认识。(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作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
材料二 残酷的战争激化了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8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释》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中日 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拿破仑战争中,整个德意志都被征服了,拿破仑用强制的手段强行把当时存在的一千多个德意志政治实体合并成30多个邦国,这是德意志统一的第一步。也就是这时,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形成了……抢夺殖民地使西方国家相互的关系非常紧张,冲突不断,于是这也成为一种“民族矛盾”,是抢夺殖民地的国家之间的民族利益冲突。因此,一个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因素,加一个欧洲民族矛盾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族主义”的两种不同内涵,并结合史实说明它们所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主要表现为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