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3 20:4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精忠报国
狼烟起 江山北望
龙起卷 马长嘶 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 纵横间 谁能相抗
恨欲狂 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 更无语 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黄 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
来贺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辛弃疾,字  ,号   ,历城人(山东济南人),   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一 预习检测——作者
幼安
稼轩
南宋
一、预习检测
1.朗读本词,读准字音:
舞榭歌台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封狼居胥
佛狸祠
xiè mò
gē xū
bì lí cí
一、预习检测
2.解释重点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
英雄业绩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回望
不堪、哪堪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典、对比的手法;
2.背诵本词。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1.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
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
主旨。
三、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2、词中共用了几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1)词中五处用典。
①孙权打败来犯者曹操。②刘裕大举北伐。③刘义隆草率出兵。④回忆中扬州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拓跋焘)⑤廉颇典故。
(2)用典意图:表达作者向往英雄业绩,期望恢复中原,讥讽南宋朝廷的苟安求和。
三、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2.本词除了大量用典外,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手法。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批判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教训,要做好充分准备再出兵北伐。
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前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拓展阅读
辛弃疾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梁衡
四、当堂训练
《一线精练》15分钟训练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móu):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2、本词在用典上有什么妙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
1、这首词和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同一年在镇江任上写的怀古之作。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2、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毫无斧凿痕迹。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五、完全达标训练
默写词句:
1.遥岑远目, , 。
2.把吴钩看了, , , 。
3.可惜流年, , !
4.四十三年, , 。可堪回首, , 。
5.《永遇乐》中写刘裕大举北伐气势之盛的是: 。运用刘义隆事典的是: 。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六、小结
《永遇乐》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运用用典和对比手法,怀古伤今,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完成《一线精练》30分钟课时2。
[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