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名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执教者
课时
1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
教材分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高中选修课本《中
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
6
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本单元学习
目的是学习古代散文形式自由、贴近生活、富于情趣、情感真挚的特
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通过描述孔子与弟子们悠
闲地在一起问志、言志、评志的场景,鲜活地表达出了孔子与弟子们
的志向,也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和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结合课文注释应该能够大致把握全文,但理解一些较难的文言句式还有一定难度,需要适当解
释。学生在初中学过《论语十章》,对孔子有初步了解,但对孔子礼乐
治国的政治主张还较陌生,需要适当补充
。“吾与点也”这句话涉及到
孔子的理想追求,学生无法理解,需补充相应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运用人物对话、神态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总结文言散文的赏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点拨启发、个性解读等方法;品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总结文言散文的
赏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以及天下
大同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
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讨论学习运用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塑造
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
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学案,完成本课基本字词的学习,并提出疑问; 教师集中解答疑难问题并强调重点字词,使学生掌握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文中的人物性格及运用方法; 4.总结文言散文赏析的方法; 5. 知识应用、拓展。总结方法并在课后实践运用,运用相同的方 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 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2 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中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篇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 51 岁,冉有是 31 岁,公西华是 18 岁,曾皙是 39 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语给标题补充完整应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运用人物对话、神态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总结文言散文的赏析方法。 学生依据学案及预习,共同回答。 问题式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释疑(5 分钟) 1.展示学案要求: 步骤一,结合注释①及以补充内容了解作者; 步骤二,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步骤三,结合课文给出的注释从头到尾翻译全文,批注记忆重点词语,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将不能理解的字词,不能翻译的句子做好记号,填写在疑难问题表中; 步骤四,完成预习知识检测。2.教师解惑: 解惑一 ——字词 由也为之(是表示停顿的音节助词,无实义)春服既成(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解惑二——句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省略句,状语后置) 因之以饥馑。(省略句,状语后置)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学生依据预习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 准确翻译词句。 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问之后,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检测预习成果, 强调文中重要 知识点。(5 分钟) 强调文中重要知识点: 居、率尔、以、摄、为、比、哂、方、如、俟、端、章甫、希、伤、莫、风、与、安、小大 学生回答重点字词。 检测学生自 学 效果,必要的文言知识 的 积 累。
探究文本研读 (24 分钟) 1.文章思路是怎样的?(围绕“志” 概括) 问志——言志——评志 1.学生分组讨论: 子路的性 1.激发学生的自主 探 究 热
2.文中塑造了四个截然不同的形象。讨论:文中四个人的形象各有什么特 点?如何塑造的? 3.教师小结: 子路的性格是抱负远大,才能卓越, 信心十足,鲁莽轻率;(行为、语言、孔子评价) 冉有的性格是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语言、孔子评价) 公西华的性格是谦恭有礼,娴于辞令;(语言、孔子评价) 曾皙的性格是潇洒高雅,从容有礼, 淡泊名利。(动作、语言、孔子评价)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性格保持了一致性。 指导学生诵读,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孔子为何会说“吾与点也”?孔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补充背景: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当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疏远了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开始周游列国。孔子知道他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有生之年是不 可能实现了,所以他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而是通过讲学传道,寄希望于贤能的弟子 去实现。) 格 是 抱 负 远大,才能卓越, 信心十足,鲁莽轻率 ;( 行为、语言、孔子评价) 冉有的性格 是 态 度 谦逊,说话很有分寸;(语言、孔子评价) 公西华的性格是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语言、孔子评价) 曾皙的性格 是 潇 洒 高雅,从容有礼, 淡泊名利。(动作、语言、孔子评价) 2.在教师指导下诵读。 情,深入分 析 文章, 体会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通过诵读,加深学生的体会。
a.因为曾皙的暮春郊游图,正是儒家大同思想实现后的写照;b.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孔子的“与点”是因为“道不行”,曾皙的暮春郊游图正是孔子“乘桴浮于 海”心境的反应。
课堂小结 (2 分钟) 赏析文言散文的一般方法: 一、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弄清文章写了什么; 二、深入局部,具体分析,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 三、联系背景,探究意图,弄清文章主旨深意是什么。
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赏析进一步完善,形成一篇赏析文章。
板书设计 问志—— 言志 ——评志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 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流程图 预习——质疑——释疑——检测——示范探究——合作探究——方法 总结——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