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第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3 17: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泰安市第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
B.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
C.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不一
D.秦朝在各地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2.史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这反映了(  )
①诸侯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④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公元前481年,齐国的相国田恒废齐简公,另立齐平公。公元前391年,田恒曾孙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的瓦解 B.礼乐制开始崩溃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僚政治的确立
4.汉字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 “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5.《左传》记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华夏族开始形成 B.夏夷间普遍通婚
C.华夏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加强
6.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了中兴局面的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7.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秦王创立(  )
A.军功爵制 B.符玺制度
C.三公九卿 D.皇帝制度
8.秦朝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9.秦长城西到临洮,由此可推断秦朝的疆域最西已经到达我国现在的(  )
A.青海省 B.甘肃省
C.山西省 D.四川省
10.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周王及各级贵族
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11.汉武帝在位期间,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大规模开疆拓土,汉朝国威远扬。下列与反击匈奴的拓疆举措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任用卫青、霍去病开展三次反击战
B.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C.颁布“推恩令”分解削弱诸侯势力
D.召募并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2.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13.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14.有学者认为距今5 000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A.特殊性 B.多元性
C.曲折性 D.完整性
15.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此外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 “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7.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18.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
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19.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
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
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20.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的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以上材料反映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22.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去世之后,霍光通过种种阴谋手段,逐个清除了本来一同顾命朝政的桑弘羊、上官桀等人,达到了独揽权柄的目的。……昭帝没有子嗣继承皇位……他改而选择了昌邑王刘贺。……在南昌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昌邑九年造”漆器……刘贺被册立为昌邑王十三年后,赶上昭帝去世。在霍光的主持下,朝臣迎立刘贺,继承大汉王朝的帝位。但仅仅即位二十七天之后,就以“行淫乱”的罪名,废除其帝位,赐归故国。至宣帝元康三年四月,宣帝下诏,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
材料二 文物保护组组长告诉记者,从主墓的西回廊出土了大量的简牍,针对这些出土的简牍……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他们在出土的木牍中发现了海昏侯写给当时皇帝的奏章副本。……据考古人员透露,该奏章的开头部分写有“臣某”等字样,墓主人的身份指向很明确。
材料三 经历5年挖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迄今已出土1万多件文物,包括车马坑,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两架编钟,一架编磬,大量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和图案精美的漆器。按照《周礼》中的礼乐制度,“四堵(架)为帝,三堵(架)为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霍光的身份并解释其能够任意废立武帝之孙刘贺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判断,哪些信息可以证明墓葬的主人为刘贺?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袭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
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 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区、河西走廊及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引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西域都护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
——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5.D6.D
7.D8.C9.B10.B11.C 12.A 13.D 
14.B 15.B 16.C17.A18.B19.A20.C
21.(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已经有文字出现。
(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
历史作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或生产力得到发展。
(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22.(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路径:考古发掘。
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23.(1)身份:霍光应该是“中朝”(“内朝”)权臣。
原因:汉武帝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形成了宫廷决策核心“中朝”(“内朝”)。霍光作为“中朝”(“内朝”)权臣独揽权柄、操纵朝廷完全可能。同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武帝之孙刘贺作为王或侯已无力与中央对抗了。
(2)信息:南昌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昌邑九年造”漆器。即应制作于昌邑王初立九年之际。木牍中发现了海昏侯写给当时皇帝的奏章副本,如果奏章副本中的皇帝年号等信息正确,那么墓葬主人的身份就十分明确。出土文物中有“两架编钟、一架编磬”,此墓葬的规格符合《周礼》中的礼乐制度“三堵(架)为王”,说明了墓主身份。
24.(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
(2)影响: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发展与交融;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