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5 七律·长征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怎么得来的吗?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比如历史上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壮举——长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由一位伟人挥笔写下的关于长征的壮丽诗篇。
目标导学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3.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难点)
1. 会写“律、崖、渡、索”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文学成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等诗词作品。
知识链接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知识链接
红军长征路线:瑞金——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
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三大主力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字词识记篇
我会写的字
词语天地
读写易错提示
多音字辨别
近、反义词
只 zhī(只身)
zhǐ(只有)
运用:1. 他只(zhī)身前往敌人的
营地。
2. 这个房间只(zhǐ)有一扇窗户。
正音:渡4河(dù dòu) 铁索4( sǒ suǒ)
辨形:[崖]下部分“厂”里面是两个“土”堆叠,第一、三横短,第二、四横长。
近义词
等闲——平凡 逶迤——蜿蜒
反义词
难——易 暖——寒 细——粗
喜——悲 磅礴——渺小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词语听写
韵律 山崖 渡河 铁索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方法目标
重点方法
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
阅读方法
反衬的方法
夸张、对偶
借助背景、资料及诗意理解诗歌
重点方法
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
课文品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①只等闲②。 【句解: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首联】“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
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只”加强了坚
定的语气。这一句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五岭③逶(wēi)迤(yí)④腾细浪⑤,乌蒙⑥磅(páng)礴(bó)⑦走泥丸(wán)⑧。
【句解: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这一联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从视觉角度出发,将五岭、乌蒙这两座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如粼粼细浪,一如滚动的泥丸,正因其小,则反衬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
课文讲解篇
名师赏析
①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
都是泛指,形容山很多,水很多,
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②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③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
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分别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
西四省边境。
④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⑤细浪:小浪花。
⑥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
贵州两省之间。
思考:红军是如何对待“长征”这件事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只等闲”一词可以看出红军把“长征”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不怕”一词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颔联】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在诗人的眼中,也就成了“细浪”和“泥丸”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和“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小则愈显红军之不怕。这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反衬。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⑨水拍云崖⑩暖,大渡11桥横铁索12寒。
【句解:承“万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典
型。这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
军的英雄事迹。】
思考:文中把“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 ,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高大的五
岭、乌蒙山比作“细浪”“泥丸”,极言其小,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⑦磅礴:(气势)盛大,这里指山
势高大、险峻。
⑧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⑨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
游的一段。
⑩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11大渡:指大渡河。
12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颈联】这两句诗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的围歼。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更喜岷(mín)山13千里雪,三军14过后尽
开颜15。
【句解: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心情。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是对首联的回应。结尾的“更喜”对应了开端的“不怕”,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尾联】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凸显。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最为辉煌的总结。
思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在修改前是“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你认为“金沙水”和“金沙浪”,“云崖暖”和“悬崖暖”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水”字范围更大,更能突出金沙江奔腾激荡的磅礴气势。“云”字写出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的情景,更突出悬崖之高。这样描写更能表现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
思考:《七律·长征》为我们
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
难的雄壮画面,请你各用一个
短语概括诗中每幅画面的主
要内容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
画面,说说喜欢的原因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喜踏岷山雪。
积累:七律是律诗的一种,
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
字,分四联——首联、颔联、
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使红军欣喜的是踏上了皑皑白雪的千里岷山,三军过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结构图示
腾
走
暖
寒
喜
“只等闲”
乌蒙山
五岭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岷山
七律·长征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主题感悟
主题归纳
本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感悟心语
作者用凝练的诗句将长征途中中国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进行了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生动形象,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写法练笔
写作特点:对偶,是把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对称地放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方法。
仿写思路: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
我的练笔: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说说这句诗中哪些词语运用了对偶的方法,并说说它的意思。
课后习题解答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朗读时注意这些,才能读出磅礴的气势。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后作业篇
课后习题解答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参考答案: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红军脚下滚过的泥丸。作者先用“逶迤”“磅礴”等词极言山势险峻。“腾细浪”的意思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走泥丸”的意思是滚动着的小泥球。先用“扬”的手法,后用“抑”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参考答案: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一“暖”一“寒”写出了心理感受,诗人以两种感觉作对比,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表现了红军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可见红军的神勇无比,此联寄寓了诗人的无限感慨。
课后作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