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7 开国大典
新课导入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天安门广场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目标导学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重点)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难点)
1. 会写“政、府、宾、栏、汇”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知识链接
十大元帅 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开国大典 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是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字词识记篇
我会写的字
词语天地
读写易错提示
多音字辨别
近、反义词
近义词辨析
倒 dǎo(倒下)
dào(倒影)
运用:她看着水中树木的倒(dào)
影,慢慢在河边倒(dǎo)下。
正音:宣4布(xān xuān) 旗帜4 (zhì zhǐ)
辨形:[爆]右部下面是“ ”,不是“水”。[盏]字的上半部分是两横,不要忘记上面一点。
近义词
挺立——耸立 鼓舞——鼓励
汇集——聚集 庄严——庄重
反义词
汇集——分散 肃静——喧闹
诞生——死亡 激动——平静
宣布 宣告
辨析:两者都有“把事情告诉别人,让人知道”的意思。 “宣布”多用于
一些强制性或约束性强的事情,可大可小,适用范围较广;而“宣告”多
用于重大的事情,带有庄重严肃的色彩。
运用:1. 在班会上,老师当众宣布了班委会成员的名单。
2. 新中国的成立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特殊词语
词语拓展
词语搭配
AABB式词语:整整齐齐 千千万万
AABB式词语:浩浩荡荡 快快乐乐 白白净净 红红火火
雄伟的声音 雄伟的长城 雄伟的建筑 雄伟的气势
鲜红的国旗 鲜红的血液 鲜红的樱桃 鲜红的玫瑰
词语天地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词语听写
政府 宾客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布 旗帜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冬
照射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方法目标
重点方法
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
场面描写的方法
比喻、借喻、反复和夸张
其他方法
阅读方法
边阅读边展开想象
详略得当,点面结合使文章中心突出,层次分明
课文品读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①。 参加开国大典②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
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③,总数达三十万人。【句解:不能删掉“达”。因为参加典礼的人
数众多,并不能准确地统计出人数,所以只能
用“达”来做大概推断。这体现了作者行文语
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观礼台④上还有外宾。【段解】这段文字写了开国大典的时间、
地点,参加人员广泛和人数众多,突出了开国
大典规模盛大的特点。
课文讲解篇
名师赏析
①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
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造句:我国在1949年10月1日
举行开国大典。
②开国大典:开,创建;典:
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③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
军队。
造句: 保护西安的城市安
全,还需要我们城防部队的
努力。
④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
看台。
造句:表彰大会就要开始了,
观礼台上坐满了人。
⑤挺立:直立。
造句:严冬时节,一棵棵青松挺
立在风雪之中,显得更加苍翠。
2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
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
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
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
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⑤着一根电动旗杆。
思考:通读全文,课文是按
什么顺序记叙的?将下列错乱的
课文顺序重新排列。
(1)升国旗时的情景。
(2)毛泽东宣布政府公告。
(3)开国大典前的会场情
况。
(4)阅兵式的盛况。
(5)开国大典后,游行队伍
退出会场。
(6)群众游行的情景。
(7)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了。
(8)放礼炮时的情景。
正确顺序为:(3)(7)
(1)(8)(2)(4)(6)
(5)。
⑥汇集:聚集。
造句:广场上汇集了许多来看
表演的观众。
⑦擎:举。
造句:这位母亲一手擎伞,一手
抱着孩子,在雨中吃力地走着。
⑧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造句:每天清晨,还不到五更
天他就已经起床读书了。
。
【段解】这段文字写了以“丁字形”为基点,按照先横后竖的顺序,详细介绍了会场的布置情况。
3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段解】城楼上宫灯高挂、红旗招展,显现出一种热烈、隆重、喜庆的气氛。
4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⑥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qíng)⑦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⑧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句解:“一……就……”“直奔”“摸着黑”等词语
让我们感受到参加典礼的人们的急切、激动与
兴奋的心情。】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
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5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⑨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解:“排山倒海”“一齐”表达了群众对领袖和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6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
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
位⑩。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⑨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
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
强、声势大。
造句: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
之势渡过长江。
⑩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造句:参赛人员已全部就位。
思考:通过对现场的描述,
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通过描述天安门广场人如
海、旗如潮的热闹场面,同时
也反映出人们激动、兴奋的心
情。群众队伍展现了热烈的场
面和大家对开国盛典激动的心
情。
思考:文中是怎样表现大典
前的盛况的?
答:通过写典礼举行的时
间、参加典礼的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的场面等来表现大典前的盛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场面的壮观,突出了人们急切、兴奋与激动的感情。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会场盛况空前。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7 这庄严11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句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段解】这段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这三十万人齐声欢呼震动了全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此时的欢快、激动和自豪。
8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
旗杆的电钮(niǔ),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12,一齐抬起头,瞻(zhān)仰13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人民
自豪、激动的心情的?又是怎
样表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的?
作者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如“一齐欢呼”“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把手掌都拍麻了”“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更多的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如当毛泽东出
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
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等。
11庄严:庄重而严肃。
造句:升国旗是一件很庄严的
事情,我们不能随便对待。
12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造句: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们安静肃立,脱帽敬礼。
13瞻仰:恭敬地看。
造句:在博物馆中,人们瞻仰这
染满战士鲜血的五星红旗。
14飘拂:随风飘动。
造句: 春天,嫩绿的柳枝随风飘拂,柔美极了。
9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
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14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0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5检阅:高级首长亲临部队或群
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造句:国家主席陪同外国元首
检阅三军仪仗队。
思考:开国大典分为几个部
分?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
国大典的盛况?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
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
师、空军……说明兵种多。阅
兵场面中介绍了海军、步兵、
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
军,这些部队的出色表现,让
我们看到了一支威风凛凛、纪
律严明的人民军队,让我们看
到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典礼庄严隆重。写典礼的过程和热烈的气氛。
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广
场的“红旗”“红灯”、群众
的“掌声”“欢呼声”?表现
了什么?
反复写“红旗”“红灯”,
是为了写出开国大典的欢庆气
11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15司令员,聂(niè)荣臻(zhēn)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12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
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16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
氛,反复写群众的“掌声”“欢
呼声”则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喜
悦、激动的心情,更表现出了其
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对祖国未
来的憧憬和向往。
思考:为什么读到此处时会
有热烈的欢呼声呢?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
身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
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
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
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推举
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
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
时,全场热烈鼓掌。
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17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句解:“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的动作,“盖过”是描写群众欢呼声之大,表达了群众的激动喜悦之情。】
【段解】主要介绍了受检阅的部队——海
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场面宏伟壮观。
13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
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思考:人民群众看到飞机为
什么会如此激动呢?
这句话通过“盖过”一词描写了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说明了人们看到自己国家的飞机飞上蓝天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品析:这是写人民群众看
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
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
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
明,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
民的幸福就有了可靠的保
障。这里表达了人民群众对
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
爱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阅兵式雄
壮威武。详细描写了庄严隆重的阅兵仪式。
14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
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段解】这段话主要写了人民群众游行的热烈场面。
15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思考:你如何理解这句
话?
“两股红流”指擎着灯、舞着火把的两支游行队伍,写出了游行群众之多,也突出了红色,显示出喜庆、欢乐、吉祥之意。“光明”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既指灯笼、火把所带来的光亮,也象征新国的成立给人民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句解:这句话中的“红流”指的是游行队伍,写出了游行队伍之长,火光之亮。】 11
11思考:说说“光明充满了整
个北京城”这句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游行热烈
盛大。描绘热烈而盛大的群众游行场面。
结构图示
大典前:场面壮观
大典中
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开国大典
隆重庄严
声势浩大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盛况
游行壮举
主题感悟
主题归纳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明了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表达了人民群众无限热爱领袖毛主席和欢庆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感悟心语
本文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其中运用了比喻、反复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
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表达出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写法练笔
写作特点:场面描写。
仿写思路:场面描写既有“面”上的描写,又有“点”上的描写。既描写所有人的活动,又突出描写一两个人的活动。
我的练笔:选择一项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拔河、长跑、跳绳、放风筝等,运用场面描写,把这项活动写得热闹、有趣。写时,要注意“点”与“面”
的结合。
课后习题解答
◎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参考答案:
课文记叙了四个场面:①典礼前的会场;②典礼进行时的场面;阅兵仪式的场面;④群众游行的场面。本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典礼前的“群众入场”,典礼中的“典礼仪式”、典礼后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场面。
◎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参考答案:阅兵仪式是庄严隆重的,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等,兵种很多。生动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军队的飒爽英姿、威风凛凛,以及人们的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
课后作业篇
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
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课后习题解答
参考答案:(1)这句话是介绍盛典主席台的布置。“八盏大红宫灯”和“八面红旗”说明盛典的隆重、盛大。
(2)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此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3)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
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也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课后习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