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典例1】将所列仪器组装为一套实验室蒸馏石油的装置,并进行蒸馏,可以得到汽油和煤油。
(1)写出A、B、C所代表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_。
(2)写出A仪器的进水口:_________,出水口:________。
(3)用字母表示装置的连接顺序:______________。
(4)在B中注入原油后,加入几片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1)仪器连接的原则是:由下至上,由左至右。
(2)冷凝器进出水的方向是下口进,上口出。
(3)在蒸馏过程中要向蒸馏烧瓶中加入碎瓷片以防止暴沸。
【自主解答】(1)仪器的名称A为冷凝器;B为蒸馏烧瓶;C为锥形瓶。
(2)冷凝器的进出水方向一般是下进上出,所以冷却水应该从c进入,从d流出。
(3)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4)在蒸馏过程中,向蒸馏烧瓶中加入少许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液体暴沸。
答案:(1)冷凝器 蒸馏烧瓶 锥形瓶
(2)c d (3)e-i-h-a-b-w (4)防止暴沸
【互动探究】实验中蒸馏烧瓶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回忆所学过的仪器中哪些可以直接加热 哪些需要垫石棉网才能加热?
提示:试管、蒸发皿、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烧杯、烧瓶需要垫石棉网才能加热。
【变式训练】(2011·长沙高一检测)在自来水蒸馏实验中,下列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蒸馏烧瓶中盛满自来水,并放入几粒沸石
B.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到蒸馏烧瓶自来水中
C.冷水从冷凝管上口入,下口出
D.收集到的液体取少量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解析】选D。烧瓶中所盛液体体积一般应介于其容积的1/3~2/3之间,不能盛满,A错误;温度计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相平,B错误;冷水应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C错误;蒸馏水中不再含有Cl-,故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D正确。
【典例2】(双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10·浙江高考)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
B.(2010·广东高考)进行如图一操作后,实验现象为: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C.(2010·重庆高考)利用如图二装置可以分离CCl4和水
D.(2011·北京海淀模拟)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密度必须比水大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自主解答】选B、D。A项,乙醇与水互溶,故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A正确;B项,CCl4的密度比水大,液体分层后下层呈紫红色,故B错;C项,CCl4和水可以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分液漏斗的下部紧靠烧杯内壁,C正确;D项,选择萃取剂时,只要保证萃取剂与原溶剂、原溶质互不反应,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它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即可,D错误。
【互动探究】水和硫酸的密度不同,利用C选项中的装置能否将二者分离?
提示:水和稀硫酸的密度虽然不同,但是二者互相溶解,所以不能用C选项中的装置将二者分离。
【变式训练】(2011·牡丹江高一检测)某化学课外小组以海带为原料制取少量碘水,现用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可分为如下各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 mL碘水和15 mL四氯化碳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下层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溶液;
G.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分液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H →________→ E → F;
(2)D步骤为什么要旋开活塞放气?______________;
(3)写出上述E步骤的操作的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
(4)写出上述G步骤的操作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
(5)能选用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中给出了8个步骤,后5个步骤的顺序已给出了其中四个:A → H →____→ E → F,只要考虑到静置,分层后才能分液,操作顺序应为A → H →G→ E → F。前三个步骤为:查漏 → 装液 → 振荡,即C → B → D。
(2)振荡分液漏斗时,会产生气体,导致漏斗内压强过大而发生危险。
(3)操作时要注意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当下层液体流尽时要及时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入烧杯中。
(4)为保证分液漏斗内液体顺利流出,在进行分液操作时应注意漏斗内部应与外界大气相通。
(5)萃取剂的选择原则是两种溶剂不互溶,且要提取的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应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答案:(1)C B D G
(2)防止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而发生危险
(3)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当下层液体流尽时要及时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入烧杯中
(4)使分液漏斗内外大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的液体顺利流出
(5)四氯化碳与水既不反应也不互溶,且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典例】某溶液中可能含有较大量的Cl-、CO32-、OH-等3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而得出结论,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①②③②④ D.④②③②①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注意本题要求“只取一次溶液”,每次只能检验出一种离子,故明确离子检验的顺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自主解答】选B。首先滴加足量Ba(NO3)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CO32-,同时除去CO32-;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足量Mg(NO3)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OH-,同时除去OH-;过滤后,滴加AgNO3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Cl-。
【互动探究】从上题的所给溶液中找出一种,使其与上述三种离子都能发生反应。
提示:AgNO3溶液,Ag++Cl-====AgCl↓、
2Ag++CO32-====Ag2CO3↓、Ag++OH-====AgOH↓。
【变式训练】某同学从一瓶未知的无色溶液中检验出有
Ba2+、Ag+,同时溶液的酸性较强,他还准备继续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u2+、Cl-、CO32-、K+、SO42-、NO3-等离子。显然,有些离子还必须检验,有些离子已不需检验。你认为还必须检验的离子有___________。
【解析】由溶液呈无色,推知无Cu2+;因含有大量H+、
Ba2+、Ag+,故与之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Cl-、SO42-、CO32-,其中阴离子只剩NO3-,根据电中性原理,无需检验,肯定存在NO3-。剩余K+还必须检验。
答案:K+
【典例】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__________。
A.液面以下
B.液面上方
C.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2)冷凝器的冷却水应从_____(填“a”或“b”)进入。
(3)写出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
B仪器的名称_________。
(4)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要加入少量的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错因剖析】
【标准答案】(1)C (2)b
(3)蒸馏烧瓶 冷凝器
(4)碎瓷片 防止暴沸
1.进行蒸馏实验时,温度计的位置应该是( )
A.将温度计插到蒸馏烧瓶底部
B.温度计的水银球应高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低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D.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相平
【解析】选D。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以测量蒸气的温度。
2.不能用来萃取碘水中的碘的物质是( )
A.汽油 B.苯(不溶于水)
C.酒精 D.四氯化碳
【解析】选C。对萃取剂有3个要求:(1)与另一种溶剂互不相溶;(2)与被萃取的物质不发生反应;(3)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它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酒精与水互溶,故不可用作萃取剂。
3.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⑥
【解析】选B。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等。②为漏斗,用于过滤,③是分液漏斗,用于分液,⑤是蒸馏烧瓶,用于蒸馏操作。
4.下列各组混合物只用分液漏斗无法分离的是( )
A.植物油和水 B.NaOH溶液和四氯化碳
C.四氯化碳和稀硫酸 D.酒精和水
【解析】选D。此题考查利用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分离方法。用分液漏斗分离就是用分液法分离,此法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物质。植物油不溶于水;酒精和水互溶。四氯化碳与NaOH溶液、稀硫酸既不反应也不互溶。故选D项。
5.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①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②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③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④用淘洗的方法从沙里淘金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B。用过滤的方法可除去难溶性杂质,①正确;由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可用蒸馏的方法,②正确;酒精与水互溶,不能萃取碘水中的碘,③错误;从沙里淘金,可用水冲洗,④正确。
6.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泥沙与水,可用_______
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
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_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水与乙醇,可用______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__
_________方法分离。
【解析】依据每组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理性质(溶解性及熔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3)中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而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可用结晶法分离。 (4)中两种物质互溶,但沸点差异较大,可采用蒸馏法分离。 (5)中水和汽油不互溶,可采用分液法分离。
答案:(1) 过滤 (2)蒸发 (3)结晶 (4)蒸馏 (5)分液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四种化学操作名称按序号顺序分别为( )
A.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或分液或萃取分液)
B.过滤、蒸馏、蒸发、萃取
C.蒸发、蒸馏、过滤、萃取
D.萃取、蒸馏、蒸发、过滤
【解析】选A。根据给出的四个操作装置可知按序号顺序分别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故选A。
2.(双选)下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中,主要是从溶解性的角度考虑的是( )
A.蒸发 B.蒸馏 C.过滤 D.萃取
【解析】选C、D。蒸发和蒸馏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使混合物分离,A、B不正确。使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溶液分离的方法称为过滤,这是从溶解性角度考虑的;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实验方法,C、D正确。
3.(2011·宁波高一检测)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②39%的酒精溶液 ③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分液、蒸馏、萃取
C.萃取、蒸馏、分液 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选B。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互不相溶,用分液法; ②酒精与水沸点相差大且热稳定性好,用蒸馏的方法;③碘在水中溶解度小,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大,用萃取的方法。
4.(2011·福州高一检测)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先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选B。蒸发时,待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A错误;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因为测的是蒸气的温度,B正确;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C错误;选择萃取剂时,只要保证萃取剂与原溶剂、原溶质互不反应,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它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即可,D错误。
5.海水淡化是海岛地区提供淡水的重要手段,所谓海水淡化是指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又称海水脱盐)。下列方法中也可以用来进行海水淡化的是( )
A.过滤法 B.蒸馏法 C.分液法 D.冰冻法
【解析】选B。A项,因为海水是溶液,溶液中的盐是以离子形式共存的,过滤是无法将离子过滤出去的。B项,蒸馏可以将水蒸发而剩余盐,故可以。C项,因为盐水是均一的溶液,所以用分液法不行。D项,冰冻法会将盐与水一同冻结成晶体,也不能将盐与水分离。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10分)(2011·厦门高一检测)阅读、分析下列两个材料:
材料一:如图是纯碱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材料二:下表列出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有关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A.蒸馏法 B.萃取法
C.“溶解、结晶、过滤”的方法 D.分液法
(1)将纯碱从氯化钠和纯碱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好应用_____________。
(2)将乙二醇和丙三醇相互分离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__。
【解析】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故可采用降温结晶、过滤的方法分离二者。乙二醇与丙三醇互溶,但二者的沸点相差较大,故可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答案:(1)C (2)A
7.(12分)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及少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钠。某学生为了检验其成分,按照下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
请用适当的文字或化学式将所加试剂及有关结论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中。
【解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CO2,故首先向溶液中加入的是硝酸,因溶液中含有硫酸钠、氯化钠,故所加入的酸不能为硫酸和盐酸,以避免引入SO42-和Cl-,干扰下一步的检验;检验硫酸钠存在可用硝酸钡溶液,检验氯化钠存在可用硝酸银溶液,因硫酸钠和氯化钠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应先加入硝酸钡溶液(不能用氯化钡溶液,防止引入Cl-),后加入硝酸银溶液。
答案:①稀硝酸 ②碳酸钠(Na2CO3)
③硝酸钡溶液 ④硫酸钠(Na2SO4)
⑤硝酸银溶液 ⑥氯化钠(NaCl)
【方法技巧】用化学方法检验物质的技巧
(1)操作要求:“先取样,后操作”, 不得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如果样品是固体,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
(2)操作方法:①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中进行检验;②取少量溶液,按顺序加入试剂,逐一检验各成分物质,但需注意加入的试剂不能影响或干扰下一步的检验。
(3)答题要求:要“先现象,后结论”,如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或“有无色二氧化碳气体放出”。
8.(8分)(挑战能力)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四种无色溶液,为了确定四种溶液各是什么,将它们随意编号A、B、C、D后,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按要求回答:
(1)A、D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写出上述实验中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如果不反应,则说明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四种溶液中只有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故二者为B、D对应的物质,又因为Na2CO3与CaCl2、AgNO3均能产生沉淀,故B为HCl,D为Na2CO3,则A为CaCl2,C为AgNO3,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
B+D:Na2CO3+2HCl====2NaCl+CO2↑+H2O,
B+C:HCl+AgNO3====AgCl↓+HNO3,
A+D:CaCl2+Na2CO3====CaCO3↓+2NaCl。
答案:(1)CaCl2 Na2CO3
(2)①CaCl2和HCl的阴离子都是Cl-,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2HCl+Na2CO3====2NaCl+CO2↑+H2O
取干燥的250 mL圆底烧瓶一只,加入95.6%乙醇100 mL和小块生石灰30 g,振摇后用橡皮塞塞紧,放置一段时间。在烧瓶口装上回流冷凝器,管口接一只无水碱石灰干燥管(如图1),在水浴上加热回流1~2小时,稍冷,取下冷凝器,将该装置改成蒸馏装置(如图2)再放在热水浴中蒸馏,把最初蒸出的5 mL馏出液另外回收。
【思考探究】(1)为什么蒸馏乙醇时都要装上无水碱石灰干燥管?
提示:防止在冷却过程中空气中的水分进入。
(2)指出图1中冷凝器进出水的方向?
提示:冷凝器中水流方向一般为下进上出,所以应该从a进入,从b流出。
(3)蒸馏乙醇水溶液的过程中,蒸馏烧瓶中放入生石灰,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放入少量的生石灰,作用是吸收乙醇中的水分,防止其挥发使蒸馏的乙醇不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