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3 21: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琵琶行》教学设计
导入:
前几天晚上看杜甫传记的时候呢,我突然有感而发,在手机的备忘录里记录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突然理解了白居易。”我理解了他的什么呢?并不是他当时贬谪江州的悲伤心情,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感同身受”,我觉得这是人生中最不可能达到的一种境地,因为我永远不可能是白居易本人,即使我发生与他类似的事情,但我们之间的感受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理解的不是他当时的心情。而是他的行为——听完了琵琶女的演奏,达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程度,眼泪打湿了身上穿的黑色单衣。为什么我会突然理解他了呢?因为我看书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边听纯音乐边去看书,在音乐的催化下,我慢慢走进书中的世界,把我阅读的情感倾注在书里的人物上,产生了共情心,那种震撼感如果是在没有音乐加持的情况下,我想是很难达到的。
任务一:回顾情节
《琵琶行》的文体是“行”,课下注释告诉我们“行”也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具体来说,它是“叙事诗”(板书),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既然是叙事诗,那么它就存在一定的情节。从狭义上讲,情节不能等同于故事。情节之中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存在的,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便是故事;
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回到本诗的故事情节,我们来梳理一下:
送客、听乐、(琵琶女)自述、(诗人)独白。
任务二:讲解音乐描写
从这一系列的情节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文第二自然段琵琶女的这场演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这场演奏,可能就不会引起琵琶女去自述身世,进而白居易也不会感伤自身,写下这篇《琵琶行》,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对文中音乐描写的鉴赏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之一。我们一起先来读一下这部分。
(学生活动:齐读“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
老师也从网上找了一段视频,演绎的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来欣赏一下并思考一个问题,节奏上有几次的变化?
明确:四层。这四层是和琵琶女经历相对应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了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前奏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的青年时代。【欢乐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这时,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沉思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但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的愤怒控诉。【悲愤曲】
音乐一般是抽象的、没有形迹的,你很难把你听到的音乐复述给其他人。白居易要想把琵琶曲记录下来,那就势必要采用一些方法。我们试着把这些方法找出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里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幽咽泉、银瓶破裂、刀枪相击、裂帛来比琵琶,像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听类听中也会唤起以听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像“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幽咽泉流水下难”,“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了。
方法是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比喻、通感。
除此之外,里面还有这几句话的描写我们来看看。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认为此时的无声要好过有声,这不是很矛盾吗?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声音却好过有声音呢?
明确:因为白居易带着自己内心的凄苦听着琵琶女的演奏,慢慢地他沉浸在其中,音乐的感染力引起他内心的震撼。突如而来的“寂静”使得这种感觉配合着周遭的环境慢慢地在心中发酵,所以这时候他认为无声要好过有声,这里还是在表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
方法是以无声写有声。
第三点就比较简单了,我们在读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句诗时,有明显的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是叠词的作用。
方法是运用叠词
还有最后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方法是侧面描写来衬托。
任务三: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我们再回到情节上,听乐完了之后就是琵琶女的自述和诗人的独白,从这两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两个人的经历,同学们想一想二人能否看作是“天涯沦落人”?他们的经历有没有相同之处?
明确:
①二人都是由京城贬谪/流落到此地。
②二人都有过曾经的辉煌,如今一跌再跌,屡遭不幸。
③他们在此地处境(孤独寂寞)相同。一个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一个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其实白居易不仅把两个人的经历写得很好,还很会安排。用一张简单的图表就能展示出来。两人都以沦落此地为界,对于沦落前的描述主要以琵琶女为主,沦落后的描述则以诗人白居易的视角展现。一明一暗,交替出现,相互渲染,极为相似的起落人生经历互相交织衬托。我们把这种安排叫做“交替衔接叙事”
诗人不便在诗中叙述个人在长安的荣耀,而琵琶女之前长安经历叙说已很充分,后面再叙江州生活则显太过单调,凄凉悲愤的情感已得到充分表达,因此,她在江州的悲凉生活不需多言,也不宜向陌生人详细叙说,转而由诗人的回顾叙说代为传达,由读者联想而得。两线叙事相互补充,互为印证,且详略有致,摇曳生姿。
任务四:讲解环境描写
文章中有不少对环境描写的句子,同学们在自己的书本上画下来,看看这些句子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与客人沉浸在乐曲中)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表现的是琵琶女内心的低落)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诗人条件的艰苦,生活的困窘、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小结:景物描写不是简单的对景物的刻画,还是对人物、主旨、情感的一种表现。
课文总结:
相同的遭遇和命运,把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距离拉近,他们之间产生了心理共鸣,他们都在控诉、宣泄,只是一者用诗,一者用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