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9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04 06:3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9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笔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认真杜题、细心计算、主动验算等良好习惯。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进行相关笔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60÷3 44÷2 99÷9 50÷5
48÷4 84÷2 36÷3 80÷4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二)讲授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生:6÷3=2(个)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0÷3= (个)得数是多少呢?
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0÷4=0 0÷5=0 0÷9=0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三)重难点精讲
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出示例9,看图,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星光小学306名男生表演团体操,每3人托起一个火炬,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怎样列式?找学生回答。
先估一估商是多少,说说估算方法。
方法1:3×100=300 商比100大
方法2:306≈300 300÷3=100  商比100大
生:我这样算300÷3=100 6÷3=2 100+2=102
列竖式计算。 可以用竖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学生尝试列竖式) 交流竖式的写法。
3个百除以3得1个百,百位正好分完,十位上又没有数,想一想商的十位要商几?对照笔算和估算、口算的结果,你觉得商中间的0可以不写吗?0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强调当计算到十位时: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0起占位的作用,不可以不写。
师:是的,除到十位,商就应该写在十位,十位商0必须得写。
师:请同学们观察竖式,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不可以省略?请同学们用虚线圈起来。省略后的算式怎样写?(指名板演,说过程)。
师强调:以后遇到这样的题,就可以直接用这种简便方法列竖式计算。但要注意,
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但商十位上的“0”是不可以省略不写的。
师: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两道题相信大家也能很快学会,请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试一试: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4=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得出结论,商个位上必须写0占位。
交流简便写法
350÷5=
重点明确首位不够除怎么办?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
交流简便写法。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的个位是0,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四)归纳小结:
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计算除法时,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之后,商中间和末尾需要商0时,0不能省略。
(五)随堂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0÷2= 0÷7= 0×5=
2、想想做做第2题
804÷4 860÷2 750÷5
重点说说商中间和末尾的0是怎样处理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906÷3 800÷5 620÷2 840÷6
讨论:800÷5,被除数末尾有两个0,商的末尾为什么只有一个0?
4、想想做做第4题。
下面每个图形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它们都是用一根长360厘米的细绳围成的。说说各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求出它们每条边的长度。
说说各个图形的名称,问:每条边的长度应该怎样求?
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图中的阿姨在干什么?每套校服用布3米。 你能解决玉米博士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
605÷3=201(套)……2(米)
多下来2米还能做一套吗?(不能)所以最多能做几套?(201套)
六、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七、作业布置:
308÷3 600÷5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