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音乐
课题:《美丽的黄昏》
研究主题:合唱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歌曲的音域仅六度,开始的4小节是全曲的主要素材,由do、re、mi、fa四个音组成,第5、6小节是第3、4小节的完全重复,主要节奏型“ ”,轻盈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6小节的上方三度的模进,第三乐句6小节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由于歌曲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三度模进,所以当二部轮唱时,二个声部非常和谐协调,歌曲通过简炼的三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大部分热爱音乐,喜爱唱歌,但由于学生的不同基础,一小部分学生视唱,识谱,听辨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因此,影响了整个班级,所以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一、二年级初步接触乐理知识,已有一定的音乐常规习惯,但一定的知识和演唱技巧还未掌握,本学期主要对其节奏、演唱技巧、识谱、欣赏等方面进一步训练。
教学目标
1.从简易创编引入,结合声势、图形谱开展轮唱训练,并为学习歌曲《美丽的黄昏》打好基础。
2.学唱歌曲《美丽的黄昏》,通过和谐的二部轮唱表现歌曲意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二部轮唱。
2.音准、音色的控制及音乐情绪的表现。
教学策略
听唱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比较法、合作式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太阳公公:亲爱的 同学们,快乐的一天马上就要过去了,在黑夜来临之前,我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请跟上我的脚步,一起来吧!(多媒体播放太阳公公图片,如下图。学生观察图片特点。)——《黄昏之太阳的脚步》 2.师:请竖起你灵敏的小耳朵,听听太阳公公的脚步是几拍子的?有什么节奏特点? 3.师:太阳公公呼唤着我们,快点挥挥手告诉他们,我们已经跟上了。(体验三拍子的特点) 太阳公公:1- 2︳3 - 1︳0 0 0︳0 0 0︳4- 3 ︳3 2 1︳0 0 0 ︳0 0 0︳··· 1.学生律动感受音乐 2.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跟唱旋律 通过拟人化的音乐对白,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过程中进行模唱,为后面掌握歌曲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听唱 1.太阳公公:瞧,我们来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在美丽的黄昏到来时,在欧洲的一个教堂里,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在唱歌,听!(播放演唱版本的音乐,同时幻灯片自动播放有关美丽黄昏的图片)——《黄昏之孩子的歌(美丽的黄昏)》 2.师:当太阳每走一步,不同位置上的钟声会发出他美妙的声音来欢迎太阳参加教堂里小朋友们的聚会。你们来演钟声。 3.师:好了,让我们跟着太阳公公的脚步去学唱这首好听的歌吧!第一遍:幻灯播放完整歌曲曲谱,并在播放过程中,太阳图案跟随强拍的音而闪动,学生轻声跟唱。 3.歌曲强弱处理。 1.学唱曲谱。 2.学生用“噹”演唱曲谱中出现的DO,MI,FA这几个音。) 3.学生加入歌词演唱。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 用亲切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进入到一个预先设计的情景当中,并准确地让他们进行角色的转换,并巧妙的告之接下来将学习的任务——唱。 将开始的“帮扶”学,转变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把已经熟悉的主旋律变得更加丰满。 适当的时候提示学生歌曲的乐感处理,要注意学会用强弱弱的特点来对三拍子歌曲进行处理。
三、轮唱 并为歌曲 1.师:听到你们这么动听的歌声,连教堂的大钟也情不自禁的在温柔的晚风中动了起来。 2.完整演唱歌曲。师:让我们一起和大钟合作一下,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黄昏吧!——《黄昏之钟声和太阳》 1.学生随乐律动 2.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用人声、钢琴和三角铁共同演义“美丽的黄昏”,不仅能将美丽的画面用声响的效果呈现出来,在美好的情境中完成为歌曲的伴奏。
四、拓展 1.学习二声部旋律。 师:听完我们好听的歌,太阳公公要赶着回家了,这个时候大钟可难过了,唱起了他心中的歌。——《黄昏之忧伤的钟声》 2.两个声部合作。 师:让我们一起唱起美丽的黄昏,和钟声一起去送送太阳公公吧。 (学生唱《美丽的黄昏》,老师同时唱《忧伤的钟声》构成二声部合唱《钟声送太阳》。) 1.学唱二声部旋律 2.进行二声部合唱合作 可以让学生在《两只老虎》之后对二部轮唱加深印象。最重要的是三度叠置的和声效果也在这美妙的声音与图画世界中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是多么的和谐。
五、展示 师:今天在这个神秘的地方我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能不能把所有学到的歌串编成一首好听的合唱曲,让我们也送送太阳公公吧!——《黄昏合唱曲》 全体分组合唱歌曲《美丽的黄昏》 完整表现歌曲,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黄昏合唱曲》
太阳的脚步 孩子的歌声 钟声和太阳
忧伤的钟声 钟声送太阳
教学反思
在每一遍演唱时,我都有不同的要求。如,第一遍请学生完整感受歌曲,思考: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分析作品。课上,他们的分析挺到位:分别从歌曲的情绪、内容入手来分析。虽然,他们没有人说到“轮唱”,但这并没有多大关系。第二遍欣赏时,我直接范唱歌曲和旋律,目的是让他们能清楚的听清,而同时要求学生为我击拍,让他们感受三拍子的特点。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歌曲和旋律如火纯青,水到渠成。避免了以往“歌曲一遍遍演唱但要求没有拔高”的现象。在学生唱好基础上,我询问他们: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演唱形式?有的说“合唱”,更有人说“轮唱”,终于有人说“齐唱”,我表扬了他。但事后,我想:应该概括总结一下“什么是齐唱”,加深学生印象。接着,再次让学生听录音,思索“演唱形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让他们在歌曲中找答案,该怎么唱?有一女生基本说清了。为了使他们更清楚地了解,我与四个乐感较好的孩子合作进行轮唱,成功了,我挺高兴。但是这里我疏忽了一点:应该跟学生再次合作,让他们细听老师演唱的歌词与书上有了什么变化。进而再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使两声部同时结束。如果强调的话,可能学生在实践中就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