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01)六年级科学上册 5.2 实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01)六年级科学上册 5.2 实验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3 19:3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实验
——《雨的形成形成模拟实验》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
三穗县城关一小 杨绍学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归纳和应用。
设计理念:
小学科学课,综合了社会生活诸多自然常识,对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亲身经历的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采用了探究教学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引导观察,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学科学;
2、激活思维,让学生在大胆提出问题中学科学;
3、指导实验,让学生在真正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4、组织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学科学。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童话,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情感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愉快地交流自己的观点。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2、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本课重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本课难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冰块、玻璃、酒精灯、烧杯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出现水珠的现象的原因进行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2、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后,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3、分小组探究设计“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同学们,我跟刘谦哥哥学了一个魔术,能用木棍把可乐瓶打出汗来,你们想不想看呢
1、老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
2、换瓶可乐让学生敲打。
3、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有我敲的这瓶才流汗呢
4、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说出两瓶可乐的不同之处。
二、探究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
过渡: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展示课件,增强大家对凝结现象的兴趣和理解;
3、看完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小水珠从哪里来的?)
4、小组讨论。
5、指名发言。
6、师质疑:有水蒸气就会出现水珠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我
手中一瓶有水珠一瓶却没有?﹙水蒸气要遇冷才能变成小水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你们的说法?(实验证明)
过渡:大家回答得真好!今天我们学习雨的形成。先来做一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就能很好地解答刚才的问题了。
7、小组做实验:
(1)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拿热水。
(2)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点燃酒精灯。
(3)把烧杯中的水加热。
(4)同时把培养皿扣在烧杯上。
(5)熄灭酒精灯。全体组员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
(6)各组派代表发言。
(7)小结。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了的吗?
四、板书:
雨的形成
遇冷
水蒸气 → 小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