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1.日 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强;军国主义扩张;工业革命;
2.国 际:19C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支持日本侵略;
3.清政府: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4.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㈠﹑战争爆发的背景
清政府
日 本
帝国主义
默许纵容
提供契机
积极扩张
蓄谋已久
避战求和
腐朽落后
朝 鲜(东学党起义)
(根本)
(导火线)
甲午战争
㈡战争的经过:
第一阶段:1894.7~1894.9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陆)左宝贵、(叶志超)
黄海战役:(海)邓世昌、林永生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战役: 聂士成、旅顺大屠杀
威海战役: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㈢战争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南约》内容 《马约》内容 影响的扩大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马: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马:巨额赔款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马: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便利了外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南: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南:开始对中国赔款勒索
南:外国势力侵入中国长江以南沿海
南:便利外国商品输出
㈣战争影响:
1、对中国:
①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阶段;
③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2、对日本:
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朝鲜:
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俄日矛盾加剧 (日俄战争)
朝鲜日益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
4、对远东:
㈤战败原因
1主观原因(内因):
⑴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根本原因)
⑵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⑶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⑷清军装备落后。
2客观原因(外因):
⑶装备先进。
⑴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⑵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还
辽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四、
㈥三国干涉还辽
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誓死捍卫台湾的壮烈誓言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
武装起来的台湾人民—义军
丘逢甲,台湾彰化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职,然其不乐仕进而乐教育文化事业,返台主讲全省各书院兼任全台通志采访师,为台湾著名青年士绅。乙未年清廷割台,日军占台,甫过而立的丘氏书生拜将,任全台义军大将军,率义军与日寇血战,兵败内渡。
台湾问题回顾:
1、元朝:
2、1662年:
3、1684年:
4、1885年:
5、1895年:
6、1943年:
7、1945年:
8、1949年:
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清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巩固祖国海防
清在台湾设置行省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开罗宣言》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州、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人民的怀抱
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分离(内政问题)
链接中考:
1(02上海)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 三个国家除法国外还有:
A俄、德 B德、英 C英、美 D美、德
2(06全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A
C
3(04上海)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⑴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⑵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⑶“春愁”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怎样的情怀?
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选择题
1、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反对日本侵略朝鲜
B、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
C、清政府软弱可欺
D、为满足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贪欲
D
2、在平壤战役中牺牲的清军回族将领是( )
A、邓世昌 B、林永升
C、左宝贵 D、聂士成
C
3、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
A、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
B、丁汝昌指挥不当
C、日军海陆夹击
D、北洋舰队装备落后
A
4、《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经济侵略的特点的是( )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C、开辟内河新航线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D
5、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疯狂屠杀中国平民的 城市是( )
A、旅顺
B、大连
C、威海卫
D、南京
A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李鸿章)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
②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
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岛国。人多,地少,
资源贫乏。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 国力日强
日本发展资本主义中存在什么矛盾?
改革不彻底 封建残余浓厚
国内市场狭
小 资源少
生产发展
受到阻碍
广大工人、农民生活极端贫困,阶级矛盾尖锐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密切相关的地区。”他公然宣称,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叫嚷必须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会议上的施政演说
思考:上面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日本政府蓄谋已久
日本“大陆政策”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最 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实质: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的准备尚未就绪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日 本
支持
支持
支持
不干涉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
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back
牙山
丰岛
先定守局
再图进取
若辈昔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也
大东沟
制
海
权
不许出海
迎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花园口
旅顺
九连城
主动请求歼敌
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清 政 府
仓促应战
丰岛之战
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日军占领平壤,朝鲜沦陷
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旅顺大连失陷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日 本
希望调停
避战自保
进 攻
1894.7—9
1894.10—1895.4
资料: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back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北京)城门: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据此回答:
(1)该对联讽刺的直接对象是谁?
(2)“三军败绩”指何历史事件?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怎样“割地求和”的?
(3)清政府的上述态度对当时列强的侵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慈禧太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中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章太炎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水均益
从鸦片战争起,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的历史命运又促使他们反省体察,并思考自己的民族出路。正是这种危机感,成为日本自强运动酝酿和爆发的契机。但是……日本的自强,对于中国来说,却意味着后起的东方资本主义踏着先行的西方资本主义的脚印,汹汹地破门而来,而其扩张一开始诉诸武力,比之西人用商品和传教开路,显示了更多的急迫和无情。
“日本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世界公众语
“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江泽民